【建筑可阅读】刘靖基旧居
刘靖基旧居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武康路99号,建于1928年,占地面积1105平方米,建筑面积563平方米,属英国乡村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
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平面略呈L型,中间凸出门廊,二层为阳台,立镂花栏杆。右侧坡檐至二层,陡坡屋面,开双坡老虎窗。外墙为白色水泥拉毛墙面,露红色木构架,上有齿形装饰,砖砌锯齿平面状烟囱,局部墙体转角及北立面窗框处均有红砖砌筑屋角石。
建筑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在此居住过。后来又作为市委招待所、华东局机要局的办公室。后刘靖基返沪,市政府安排其全家入住。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优秀历史建筑。
刘靖基(1902—1997)江苏常州人,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早年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二工业专科学校。1920年后,与他人合办常州大成纱厂,并任经理和常务董事。1938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安达纱厂,任董事兼总经理。1942年,任上海棉纺同业公会收花处常务理事和总经理。抗战胜利后,任南京江南水泥厂副董事长、董事长,上海大丰纱厂常务董事和全国纺织业联合会常务理事。1948年任上海市商会常务理事、市参议员。
1949年8月被推选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常务委员。1981年协助政府组建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任董事长。1985年,任上海工商学院董事会主席、上海沪港经济发展协会名誉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顾问。
刘靖基早年目睹国家贫弱、民族工业落后的局面,立志实业救国,苦心创办企业,奋斗多年终于成为在上海纺织业与工商业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民族企业家。上海解放前夕,刘靖基曾考虑是否应把工厂迁往香港,他在香港遇到了爱国进步人士黄炎培等朋友,深受他们宣传共产党统一战线与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的鼓舞和感召,且难以割舍亲属和经营多年的企业,于是在1949年4月搭乘泛美航空最后一次飞沪航班回上海。汤恩伯送来飞往台湾的机票,要他尽快迁离大陆,但他已下定决心留在上海,为防不测,他到机场假装候机,飞机起飞后便悄悄折返,躲到医院里等待解放。
刘靖基(左四)参观考察
1949年6月,他受到陈毅市长邀请,倾听陈毅市长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政策的阐述,这更坚定了他为国出力的决心。他发表文章,宣传介绍“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之举措,在棉纺工业界率先创建劳资协商会,又把解放前留在香港和海外的资产设备调回上海,在浦东北蔡镇扩建上海安达纺织新厂和化纤厂。20世纪50年代,他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改造的号召,首批带头申请纺织行业进行公私合营,为全国工商界作出表率。此后,他还承担起很多社会工作,为上海市工商联和政协不辞辛劳奔走效力。
1979年,78岁高龄的他以“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我勉励,率先捐款并带动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骨干,以民间集资方式创办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他还率领上海工商界代表团赴香港访问、赴美国探亲访友,以亲身经历宣传国内政策,吸引侨胞回故乡投资。1980年,他将精心珍藏的张即之行书《待漏院记卷》、吴琚行书《五段卷》、王蒙的《天香深处图轴》、倪瓒的《六君子图轴》、朱德润行书《田园杂兴诗轴》等40件最珍贵的书画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