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人意的「金刚川」

上面短视频是今天推文影片的一个小片段,先不论影片质量如何,但从短视频中可以看出“氛围”热血满满,就凭张译、吴京等人的主演,也值大家的一张影票。

好了,开始今天的正文,聊聊这部片(仅个人角度,不喜勿喷)。

7月初《金刚川》立项的时候无数人对这部片子投出了质疑,7月开拍10月上映这个事儿怎么看都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何况《金刚川》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胜利的任务片,也就是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其中必然涉及大量的特效和群戏,这么短的时间内怎么能完整拍完一部片子?

但今年平遥电影节上张译信誓旦旦的保证,说《金刚川》的质量会和《八佰》一样好,此言一出又勾起了我对《金刚川》的信心,首映当天也立马买票冲进电影院,来看一看这部电影工业史上的奇迹。但在看完《金刚川》之后我想说:

影片完成度并不高,投机取巧成分特别大,奇迹也并没有诞生。

《金刚川》的故事原型是发生在1953年5月20日工兵连连长张振智在金刚川英勇架桥的事迹。

但电影以此为原型编写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影片中把5月发生的故事挪到了7月12日,也就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且全片所有的故事和角色基本都没有原型可以参考,八成都是凭空编写的。

所以剧情上的真实性缺陷让《金刚川》的感人程度从一开始就不高。

《金刚川》的监制和编剧都是管虎,再加上整个剧本大纲非常明显的是一个类似《八佰》的多视角群像戏,所以基本可以确定《金刚川》原定是上边要求由管虎一人所拍摄的。

但因为疫情的原因7月才能开拍,刨去后期特效剪辑声效等制作,真正留给管虎拍摄的时间不过两个月,这就是累死管虎他也拍不完。

于是管虎从中影那里借来了郭帆,从宁浩手中借来了路阳,三支团队同时赶进度,全剧组996这次把片子拍完。

个人感觉郭帆主要负责的是空军戏份,因为这些内容几乎都在摄影棚里拍摄,主要演员就一个,可以完全拿出来独立于整个团队,闷头拍摄。

而且郭帆因为拍过《流浪地球》所以知道特效场景该怎么设计怎么拍,这部分交给他弄非常合适。影片中空军戏份出现的大量慢镜头也是郭帆的风格。

管虎和路阳负责的应该是金刚川主战场,事实上影片的整个拍摄地并不大,无非一桥两岸,两支团队完全可以同时开工,管虎在河左边拍摄,路阳在河右边拍摄,大家互不耽误。

这样的变动自然是让《金刚川》俩月拍出来了,但也把影片的格度彻底给毁了,就像我说的,两岸一空本该是同时进行的一场群戏,但剧组把群戏拆分成了三部分单线,一个角度放一遍,也就是来来回回放了三遍。

这无疑给影片的节奏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三个导演都是有本事的人,虽然做到了全片大体上没有明显断层,但割裂感和糊弄感还是会有。

而且即便如此也只是做到了《金刚川》完成度还行,但绝对不高。

比如魏晨饰演的工兵故事线没头没尾,完全不知道角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戏份占比甚至不如特别出演的邓超。

特效制作上面也是充满着浓厚的cg感,这一点在郭帆负责的那段空军视角极其明显,和《流浪地球》的特效完成度额压根没法比。

甚至全片的配乐也没有做好,阿琨可是编写了《舌尖上的中国》和《流浪地球》的国内王牌配乐师啊,但《金刚川》的配乐且廉价而又拧巴,没有丝毫的记忆点。

以及,结尾处的工兵连搭人桥帮助大部队过河,还有刘浩智障般的战死沙场,怎么看都有点抗日神剧了,虽然咱这个片子是为了宣扬“最可爱的人们”,但这样的反人类化设计实在是让人出戏。

当然说了这么多的《金刚川》的缺陷,但影片其实还是有许多让我很惊喜的地方。

比如影片中三天时间线都把发生的几个重要节点如榴弹炮轰击、延时炸弹、B26轰炸都打上了醒目的红色字幕,以此加强不同故事线中统一的事件发生顺序印象,这样的小细节对于观众以上帝视角宏观全片非常有帮助。

其次就是影片中有许多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长镜头,尤其是张译的一个穿越玉米田的长镜头其完成度让人惊叹。

而相比较以往的国内战争片单纯刻画我方军人,《金刚川》学了一次《兵临城下》,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笔墨刻画了一名美军飞行员的形象,并设计了他与炮兵连三次对决的情节,把两个国家的对决缩化为两名军人的斗智斗勇,这一式以小见大观感也很是新鲜。

但整体来看《金刚川》它还是有太多的不尽人意了。

抗美援朝70周年,这样的主旋律影片就更应该认真对待,细细打磨,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才足以缅怀先烈。

但在某些人眼里,这部片子的质量貌似并不重要,完成度也不重要,能够在10月25日这一天准时上映似乎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形式主义也实在是不免让人深思。

一部长时间打磨出来的缅怀先烈的优秀战争片,一部为了响应纪念日而临阵磨枪紧急加工出来的残次品,到底哪个才是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呢?

----

本文作者:有鱼(感谢)

原创首发:慢慢游电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