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劲出于筋
天津弟子宋寅初曾向我提问:“今天早上练根劲桩功(亦称接劲功)时,突然后背两条大筋像抽筋了一样,酸酸的,在肩胛骨落下来的地方,肋下也酸酸涨涨的,不过那一瞬间,腿热到脚底,松而有力,下午在练时感觉没那么酸,手还沉甸甸的,这样的感觉是否练错了啊?”我答:“这是正常的练功过程,后背两条大筋生出手臂掤滚、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塌胯整合之劲,可以视为换劲的感觉。”太极拳老谱《十三、太极拳体用解》曰:“劲出于筋,力由于骨”,其中的“劲出于筋”之意指内劲是从筋脉产生的。有个网名是“入云龙公孙胜”的明师在《水至柔而能破万物——松沉与内家拳基本劲》文中说:“内家拳不练拙力,从气血上着手,练的是筋粗膜腾骨硬。是所谓内也。”比方老百姓说的“脖子后面的筋疼”、“大腿根部内侧大筋酸痛”等等也好,中医生说的“以针灸、理疗、按摩治疗肩颈筋伤”、“练练太极拳有助于筋伤的康复”等等也好,口中所说的“筋”是指附在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吗?“筋”这个民间说法在人体生理解剖学来看,应是肌腱、韧带和筋膜的总称,这些结构都是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但是这三种结构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有些太极拳爱好者对肌腱和韧带产生混淆,影响了太极拳的训练。“筋”的结构与作用是这样的:肌腱是属于身体的动态稳定结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肌腱是肌肉连接骨骼的结构,把肌腱理解为传送带;韧带和肌腱不同,韧带是属于关节的静态稳定结构,连接的是骨与骨;筋膜,覆盖在肌肉周边的纤维结缔组织结构,有了筋膜的覆盖肌肉之间才可以做顺畅的滑动,而且对于肌肉的稳定也有一定的作用。
有些拳家从练功习拳的实践上认为:劲出于筋之“筋”,不完全是西医、中医上说的“筋”。内劲“节节贯穿”最重要的特征是整个人体的各个肌群在进行很精细的肌肉运动,这种精确的肌肉结构能在同时间里互相联系互相挤调作用。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若干条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故有拳家称之为“筋”。这“筋”不是我们人体生理解剖学中的“筋”,而是一种可控肌肉感,一种磨练出来的,高度协调的,有一定线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劲路,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条筋、二条筋或多条筋在同时用劲,可视为后天训练出来的东西。不同的劲力,就有不同的“筋”。功夫越浑厚,这样的“筋”就越多,就能越精细的调控身体。太极拳训练中强调“不用力”的真实意义,实际运用是要靠这种“不用力”千锤百炼而来的“筋”实现强身技击的。这种由纵向和横向组成的“筋”显然变化多端,可大可小,可柔可刚,可散可聚,可圆可方,上下变化,在每个点上都能发出各种劲力来。
有拳家在心得体会中说:“手臂最少有两条筋,手臂外侧掤劲饱满,手臂内侧松柔富有弹性。身后脊背最少有两条大筋,横劲扩开,特有竖劲。双腿内侧最少两条筋,在膝窝往下通到小腿骨,向上通到腹股沟。腹部最少有一条筋,深入到腹股沟。”我认为,拳家所说那先天东西的“筋”是靠谱的。筋的功夫要看拉长增粗和韧弹的得法训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习拳者要激活筋的功能才行。比如:两腿胯根至脚跟内侧分别有一条传送内劲的大筋,从某种角度上说,开胯目的之一就是激活这条大筋的松沉松弹功能。初学者在练松腰开胯时,可找一下劲筋的感觉,这样有助于上下意气的贯通,有利于脚地相合生根劲。再如:两肩根与胸肋、脊背的交界处至手腕前梢节内侧也分别有一条传送内劲的大筋,从某种角度上说,开肩目的之一就是激活这条大筋的松沉软弹功能。初学者在练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时,可找一下劲筋的感觉,这样有助于手长在腰上,有利于内劲从脊背顺出到手掌或拳头。其中骨骼肌的收缩受神经系统的支配,人体生理解剖学中之“筋”对产生内劲也起一定的作用。《运动生物力学》书中说:“肌腱和韧带都是粘弹性组织并具有粘弹性特征。肌腱能够承受很强的张力,将肌肉的收缩力传至关节和带动关节运动,但它也是柔软的组织,能绕着骨骼的外缘改变肌肉拉力方向,韧带更为柔软及可屈曲,可容许骨与骨之间的活动,但也能承受很大的张力及对抗外力的过度伸展。”
纪实文学《武林名家》有一段对于太极拳名家牛春明的精彩记载:“一九五六年夏天,牛春明在杭州六公园与跟他学拳多年的贺鸣声推手。贺身材魁梧,身长腿长手也长,总想藉天赋的优势和多年的拳功压制老师活动,但牛总是走化自如,使贺陷于无可奈何之地步。是日天气炎热,牛只穿一件背心,我(作者)立于牛身后,但见贺以猛力按牛,牛即转腰坐腿,以掤、捋兼施之法将贺引进落空,使其处于被动态势,随即反转身势,含胸拔背,这时只见牛的背脊肌肉忽由平舒变为自下而上凸起成条状,上行至两肩胛骨间即突然消失。正当凸起肌肉消失之际,忽听得牛大吼一声,前脚向前跨小半步,后腿一蹬,两臂同时向前伸展,贺便向后腾空而起,跃退两丈余才立住脚。”
今天下午,看了央视9台纪录频道播放的“藏着的武林3”,见到了类似牛春明劲出于筋的展示,故用手机抓拍了两张图片。图片中人虽为八极拳师,但我认为与 太极拳老谱《十三、太极拳体用解》的“劲出于筋,力由于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内劲在人体结构上的变化是微观的,是经络血气上的变化,是细胞电荷的变化,是有关肌肉协调用力调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习拳者的肌腱,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除了看得见的展示和摸得到的东西之外,也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调,虽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现象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劲出于筋”是值得同道探讨的技术问题之一。从练功习拳的实践过程得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种思维方式想问题,太极拳的拳理也许更容易理解,太极拳的拳法有可能更容易掌握。
修改于202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