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神秘莫测的古铜镜世界
唐代主要仿汉代铜镜,一般情况下,唐代铜镜比汉代铜镜含锡量略高些。因此唐代铜镜银白闪亮。而汉代铜镜清白灰亮,大多数汉代铜镜为黑漆古底子,但银白底子很少有绿锈,而唐代铜镜有绿锈。汉代、唐代铜镜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很脆硬,不变形,若掉在地上能摔成几块。从残碎的汉代、唐代铜镜比较看,唐代铜镜断面整齐,质地细,很少有扉茬,而汉代铜镜断面不像唐代铜镜那样整齐,有小扉茬。同时唐代铜镜比汉代铜镜厚重,镜面没有槽坑。汉代、唐代铜镜的明显区别就是唐代铜镜比汉代铜镜的钮略小。
铜镜广泛的制作和应用是在战国时期,特别是位于南方的楚国更为普遍。战国铜镜通体质薄,背面中 央有小桥形或三弦纹钮,钮上穿绳系带,方便抓握。纹饰除素面外,多流行蟠螭纹、勾连雷纹、菱形纹、山字纹、羽状纹、四叶纹、连弧纹。战国铜镜纹饰比较稠密,有的用一种或几种细线条布满镜背,也有用单一或多种纹饰混合的细线条密布镜背作为地纹,再在底纹上加雕粗线条作为主纹,此外,更有错金银与镶嵌绿松石的铜镜。战国以后,铜镜可以随身携带,也常镶在镜架、镜台上陈设室内。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器具,铜镜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久,铸造数量最多的铜器。从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到一百年前的清末民国,无数的铜镜以其精良的制作、华美的外观和丰富的铭文,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自身形象和家居环境的品味与要求。
要熟悉各时期铜镜的铜质、造型、纹饰、铭文。真品通常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仿镜因用失蜡法脱模,所以纹饰模糊,或是按照图录、实物模仿因而线条刻板,纹饰僵硬。
中国能够制造青铜镜,差不多有四千年的历史。能够与中国相比的,是埃及,埃及在四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有了金银、青铜等金属镜子。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铜镜,应该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四面商代晚期的铜镜。其形状为圆形,有的背面铸有叶脉纹、连珠纹等纹饰,中 央有半环形钮,制作的有些粗糙。西周和春秋时期,铜镜的发现也不多,说明在青铜礼器发达的时代,青铜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并不发达。中原以外,出土的铜镜,以甘肃齐家文化为最早。它的历史比殷墟更早,可见中国的西北先民在冶铜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其直径为九公分,厚度约有半公分,表面光滑,背部有图案装饰,且有钮可以穿绳持拿,与后世的镜子没有多少区别。
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制的比例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古铜镜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铜镜发出的声音清脆而刺耳。
铜镜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当时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