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福州,第七天
第七天,2018年4月19日,福鼎 ->霞浦,99公里
今天去霞浦,霞浦不在104国道边上,我们今天走X973县道,预计会翻越几座山,但为了看一眼中国最美的滩涂,还是值得。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福州、厦门为其二,就是说福建有二个口岸被迫开放,在闭关锁国的年代,福建人就不顾生命危险地走南洋,对于外部世界和新生事物,福建人是不抗拒的。随着福州和厦门口岸的开放,基督教的传教士接踵而至。
十九世纪正是欧美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发展很快,同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道德主义运动--“灵性奋兴”(Evangelical Movement)。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初期,反而刺激了基督教的复兴。当时基督教会动员出很多人来从事社会服务,他们不但服务本国,还愿意献身其他民族。这个有点类似于前十多年的中国,尽管大家都在抱怨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政治灰暗,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做一些服务,当时来华的传教士是以上帝的名义,现今的年轻人是以仁义为出发点。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Edward Bliss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医学院,1892年受教会委托来到福州,之后在闽江边的邵武行医四十年,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福益华,用他儿子的话来说:为了上帝的荣耀和人的尊严,他行医、垦殖、为婴儿接生、饲养奶牛。他在中国服务的岁月自晚清王朝的末年开始,一直到毛泽东时代的初期,1932年。一直很想到邵武看看,不仅仅是福益华在近代为之服务了四十年,闻名于中国历史的滕子京、朱熹、袁崇焕都在这个服务过。
酒店窗外,路的对面是一座教堂,晨曦下,混杂在一片筒子楼之间,阳光已经照射在后面的山丘之上,绿意盎然,当年福益华和他的同道们,航行万里,跋山涉水,来到这些陌生的地方,传播上帝的福音,不知是怎样的热情?福建八分山、一分水、一分田,又临海,可谓渊深、山深,我们该如何呢?
出发不久,拐了几个弯,到点头镇,我中学时的绰号是摇头,看到这个镇名,乐了,竟然还有和老潘镜像对称的。
再镜像一下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我对茶所知极少,印象中在云南旅游时喝过白茶,感觉不错。点头之名是否芽头在风中的姿态呢?
过了观音寺,进入点头镇区,赫然是一个巨大的茶叶交易市场,想来主要是白茶。
观音寺
过了白茶交易市场,有一条小溪从镇中穿过,是为点头溪,不知镇以溪名,还是溪以镇名,远处是扆山,点头溪应当源自于此山。
点头镇中心有一座天后宫,也就是妈祖庙,香烟袅袅,门口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往前二三百米是一座基督教堂,乍看和附近的民居没什么两样,只是屋顶的十字架表面了身份,院子对着路面,上面横着一把锁,里面静悄悄的,和天后宫那边的热闹截然相反。我想,天后有了,基督有了,该有佛祖了吧,果然前面路边一个佛龛,燃着几炷香,下面在路基上竖着一个柱子,上面刻着:南无阿弥陀佛。我以为这根柱子只是那个佛龛的辅助用品,没想到隔着一段距离又是一根,一直延续到了福州,想来整个福建都有这样的柱子,佛家的投入不少啊。
离开了点头镇,一边感叹诸家宗教在此的抗礼和共存。前面能看到一列群山,在云蒸雾绕中飘飘若仙,这列山应该在海湾的对面,海湾中的水汽上升,带来云雾缭绕的感觉。沿着这个海湾一直向东,弯弯曲曲地到沙埕港、沙埕镇,再往东是东海。沙埕镇一带是福鼎与苍南的界山,据说福鼎得名来自于福鼎山,而福鼎山可能就在沙埕镇那个位置。
据《福鼎县乡土志》记载:“由沙埕直入,则有大春、小春、流江,福鼎山在焉。”明末清初顾祖禹的历史地理专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多次出现流江这个名称。例如这句:“温州以南由泰顺而踰分水,自平阳而越流江,福宁、候官之郊皆战场也。”这句话说的是闽东浙南边界防守对福建军事安全的重要,如果此处失守,就如打开了一个豁口,军队便可如北风一般呼啦啦长驱直入福建腹地。“分水”指陆上的分水关,为闽省福鼎与浙省苍南的交界地,而流江则是两省的水域交界。从分水关到福鼎山,连绵几十里高山阻挡,是福建东北部的天然屏障,此处“流江”所指的可能是整个沙埕港。
流江水域是驻军泊船的理想所在,距流江村不足十里的罗唇村,原名卢屯,是卢循屯兵之处也。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在闽、浙沿海盘踞多年,孙恩死,卢循继之,流江、罗唇一带,就是其重要屯兵之所。循灭,余种悉遁入闽,漂泊海上,或为渔民,或为海盗。
清乾隆四年(1739年),福鼎建县,按照同治年间的《福建通志》记载:“福鼎山在县东,自浙江平阳赤洋迤逦而来,县命名以此。”但福鼎山究竟是哪一座山,还是哪一列山,似乎到今天也没说得清楚。
过白琳寨隧道后,开始爬坡,今天的第一个大坡。隧道口的墙壁上写着:玄武岩之乡。据说此地的黑色玄武岩为被称为“福鼎黑”,储量很大,是全国十大石材出口基地之一。
茶园,白琳白茶,福鼎白茶的一种
壁立的玄武岩,好在此处不用开矿
向上
向上
向上
再向上
这种地形,一般表示山顶快到了
其实还没到山顶,前面还有一大段上坡路。
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脚下不知是那个镇
继续向上
此处才是山顶
然后是近十公里的下坡路段,一路速降到秦屿镇,这儿是太姥山风景区的售票处,沈海高速(G15)在秦屿有一个出口,来此旅游的人不少。那块路牌上有一个“中国扶贫第一村”,不知道这个村子现在还需要扶贫吗?还是第一个脱贫了?
太姥山位于在福鼎市正南四十五公里处,三面临海,主峰海拔917米。相传尧时老母种蓝草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改称太姥。太姥北望浙江雁荡、西眺福建武夷,三者成鼎足之势,闽人称武夷、太姥为双绝,浙人视雁荡、太姥为昆仲,构成闽越边界三大名山。
太姥山岩石为粗粒花岗岩,属燕山晚期,地质史白垩纪的产物,距今约九千万至一亿年,与雁荡山形成的时间相同。地貌为小型式峰林为主的地貌类型,是国内唯一的花岗岩丘陵的地形上发育的峰林地貌的地区。太姥山的风景很美,而太姥山的雪景更是引人入胜,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满山遍野,银装素裹,对于地处南方的福建来说,这个雪景弥足珍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名闻天下,有人认为李白梦中的天姥,其实是闽东太姥山。有人将太姥山景与李白《天姥吟》进行比对,居然出奇地吻合。
此时11:15,吃午饭稍有点早,决定再骑一阵,12点,骑到一个叫文渡的小村子,路边有几个摊子,我们停下来,简单吃了一点,休息一下,恢复体力,今天晴天,有点热。午饭后继续,穿过南埕山隧道后,翻越今天的第二个坡,一直到牙城镇。
G15从下面的隧道过
牙城镇外是牙城湾,福建众多海湾中的一个。福建大陆海岸线的南北直线距离总共不过500多公里,由于受多组与海岸线交错的断裂构造的影响,加以波浪和潮汐的长期侵蚀作用,海岸十分曲折,曲折率居全国首位。折来弯去,竟绕出3752公里,让福建成为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在海岸曲折之地,海水深入到大陆腹地,见缝插针,掠去所有低处的土地,迂回在大山的谷地间,形成美丽的海湾。
牙城湾
福建海湾众多,大大小小算起来共有125个,在这些海湾中,霞浦的三沙湾面积最大,有710多平方公里,其中20米以上深水海域面积为14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达110米,堪称世界一流的深水大港。福建沿海的海湾中几乎每个都有河流入海,营养物质丰富。这些海湾多数三面环山,口小腹大,水流稳定、温度适中,而且风力较小,还可以极大地减少台风的不利影响,是海水养殖的绝佳场所。
有些人以为大黄鱼是山东的特产,其实山东根本就不产大黄鱼,福建才是大黄鱼真正的故乡。山东之所以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大黄鱼的产地,是因为山东是中国大黄鱼出口销售的重要基地,其实并不出产大黄鱼。而原本在福建盛产的大黄鱼之所以名不见经传,是因为在几十年前,福建有关部门在大黄鱼出口方面的一些限定,导致大黄鱼无法从福建直接出口,只能转道山东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
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流,使得宁德三沙湾内的三都澳官井洋成为中国惟一的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大黄鱼属于亚热带海域的洄游性鱼类,原居中国海洋四大主捕对象之首,最高年产量为20万吨。但是由于酷捕滥渔,国内大黄鱼资源几近枯竭,濒临绝种。有一种敲罟作业方式,敲击用竹筒制成的罟,产生巨大的声响和震动,使大黄鱼这样的石首鱼类的耳室产生强烈共振,不管大小,通通昏迷上浮被捕捞,对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到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舟山、福建闽江口等重要的大黄鱼渔场均已无法形成鱼汛。
出生于宁德的刘家富,1985年在三都澳官井洋这个内湾性的产卵场,进行了大黄鱼海上人工采卵和人工育苗试验,当年就成功实现了人工育苗。之后三都澳的大黄鱼养殖业随之兴起。现在宁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产区和出口基地,2007年大黄鱼产量6万吨,约占全国的70%。
原产于大连獐子岛的鲍鱼也被运到宁德这儿来养殖,冬天大连水域比较寒冷,鲍鱼生长缓慢,而三都澳这里水温适合,水质也好,海带、紫菜这些鲍鱼的食物也多,所以那边的养殖人员用船载着活水,把鲍鱼运到此地来养,这样可以比单纯在大连养鲍鱼增加近半年的生长时间。鲍鱼是时下中国海鲜市场上绝对的宠儿,自1987年鲍鱼在大连首次被成功养殖以来,鲍鱼在中国的产量呈爆炸式的增长。有一位在连江县定海湾养殖鲍鱼的吴姓老板,可能是连江县第一个养鲍鱼的人,“2000年的时候,整片海区就我一个人养鲍鱼,当时养了10万粒,可是现在”,这位老板站在自家的渔排上,挥手在身边画了一个大圈说:“整片海湾里都是养鲍鱼的,1000多家,这个湾子里估计有3亿到3.5亿粒鲍鱼。”
海湾养殖有利有弊,福建海湾口大腹小,导致了湾内海水交换能力弱,一旦海水养殖密度过大,很容易导致水产品大规模地暴发病害。目前福建鲍鱼、大黄鱼、鳗鱼、对虾等水产养殖品种养殖病害都较为严重。三都澳的大黄鱼养殖基地的鱼排区,过去大型的渔船能够进出,现在连小型的渔船也无法进入,加之大量使用冰鲜鱼作为饵料,造成养殖水域自身污染严重。2005年夏季,官井洋海区出现网箱养殖大黄鱼鱼苗大量死亡的现象,后来为了防止这种悲剧,估计大量使用药物抗病,于是出现在市场上的大黄鱼体内多多少少地积存了这些药物。
出牙城镇,县道折而往西,沈海高速则直接从虎屿岛跨越牙城湾,走一条捷径,扬长而去。牙城镇外有大片养殖跳跳鱼的泥塘,跳跳鱼原本养殖在海边的滩涂,看来现在也能养殖在离海边尚有一段距离的泥塘中,从养殖场外的铭牌看,这似乎还是一个扶贫项目。跳跳鱼是大弹涂鱼的俗称,是一种生长在滩涂上的鱼类。由于跳跳鱼会弹跳,当地很多人都买给孩子吃,认为孩子吃了以后会活蹦乱跳。而且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深受闽东及浙南沿海一带渔民的喜爱,我们很难在餐馆里点到这道美味。
正在路边拍照时,一个骑车的从旁边经过,冲我打了招呼,还没等到我答应,飞速地过去了,只看清他骑的是公路车,正好小方也骑了过来,我问他前面这哥们什么来头,他说是拉练的,今天去宁德,我想赶上去打个招呼,赶快上车加速前行,一直到山脚下也没见到人家的影子,高手啊!
中普陀寺似乎位于温州洞头县本岛,始建于1999年,同时供奉观音菩萨和妈祖,霞浦牙城这儿的中普陀寺不知什么渊源,昨天到分水关时忘了打出史客郎的队旗,今天算是展示了一次,得菩萨和妈祖的保佑。
继续爬坡,今天第三个坡,也是最高最长的一个坡。
下面就是刚才路过的跳跳鱼养殖塘
到半岭村,停下来等小方,这是一个畲族村子,和汉人的村庄没什么两样,村子在半山腰,午后的阳光下,看不到几个人,偶尔有卡车和摩托车疾驶而过。
等到小方后,他的后脚跟还是痛,但可以坚持,他要休息一下,让我先走,我告诉他会在海边等他,一起进城,遇到岔路,会发照片给他,告诉他往哪边走。
15:45,路折而向南,这是今天的最高点了,余下的路主要是下坡了。
下坡时,有一段路在修,污水横流,崎岖不平,土方车还在来来往往,还好这段路不算长,尽头是个岔路,往西去三沙,往东到霞浦县城。
海水养殖,还有一片很重要的区域,就是海洋滩涂,滩涂其实是人类最早成功开发和利用的海洋地域。福建沿海的滩涂平均宽度仅3.85公里,比渤海、黄海沿岸以及长江口地区的滩涂狭窄得多,而且面积分布不均。福建沿海的滩涂面积27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罗源湾、三都澳、福清湾、兴化湾等18个港湾内。
福建的滩涂最有名的在霞浦,尽管不是最大的。霞浦境内的滩涂近几年来以种植紫菜为主,几千张种植紫菜的网和毛竹的支柱遍布整个滩涂,那阵势远胜于陆地上农作物种植的景象,俨然就是海上农场。紫菜本身价值不算高,但种植的阵势浩大,特别是日出日落时分,霞光洒满海滩,忙碌的渔民只留下剪影,无需多么专业的摄影技术,就能抓拍一张颇有艺术范的美图,进入霞浦市区,到处能看到类似的照片,这是霞浦一直在宣传中国最美滩涂的背景与底气。我不知道,那样真的算是一种美吗?我只知道,目前大家都认,而且我也会去凑凑热闹。
霞浦最美的滩涂其实在三沙和赤岸之间,绵延二十多公里,我们今天经过的只是在最西头的赤岸附近,看了其中的一个角而已。我停下车来,坐在路边新搭好的护栏上,舒舒服服、安安静静地看着这片滩涂,等着小方下来。
半小时后,小方骑了过来,还带着一个新骑友,他是早晨从苍南出发的,当我表示惊讶和敬佩时,他赶紧解释说自己骑的是电动车,但上山还是需要蹬的,而且电池的续航能力是80公里,中间需要找地方充电。然后他开始抱怨自己电动车的质量,好像还是新车,已经n多的毛病了,已经修过多次了。今天过来霞浦就是为了到滩涂去拍落日的美景,此时太阳已经开始西沉,大家就不多话,向市区骑去,我只是有点纳闷,最美滩涂不是在反方向吗?后来他传了几张照片给小方,确实不错的,看来霞浦的滩涂都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