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个簃:艺术要深入生活,生活中无物不能入画
他是一代宗师吴昌硕的衣钵传人,他在七十余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全面继承和发展吴昌硕画派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师吴而不囿,探索创新,开创了新的风格。
他是王个簃先生,他是诗、书、画、印的全才,且有个性。慷慨捐赠作品及藏品,为当代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他曾三度访日,声名远播。
王个簃:(1897-1988年),名贤,字启之,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江苏省海门市人。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为全国政协第三、第四、第五届委员。
王个簃诗书画印俱佳,得益于他的人生经历。1897年10月生于江苏海门一个教师家庭。自幼攻诗经、练书法和篆刻,在南通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
1919年在南通城北小学任教时结识了吴昌硕的门生李苦禅。1920年结识了吴昌硕的大弟子陈师曾。次年结识了吴昌硕的挚友诸宗元,由诸宗元把王个簃早年所刻印稿四大本,带给吴昌硕批注点评。
1923年8月在李苦李的引荐下王个簃见到了吴昌硕。当年王个簃27岁,毅然辞去南通省立第七中学国文教师的工作,赴沪拜入吴门,并应邀兼任吴昌硕孙子吴长邺的家庭启蒙教师,从此有机会日夜陪伴在吴昌硕身边。在吴昌硕晚年的日子里,王个簃朝夕侍师,聆听教诲,勤学苦练,诗书画印衣钵尽传。
1960年代开始,国家提倡画师要深入生活,他作为上海中国画院业务领导身体力行,带领画师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体验生活,创作了一批颇有生活气息的优秀国画作品。
80年代王个簃开始冲刺他的艺术巅峰,坚持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己任,从文人画笔墨传统中求创新求发展,融贯古今,以中为体西为用,倡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思想。
王个簃的绘画水平与他多年打下的书法功底密不可分。“以书入画”是吴派画风最主要的特点,王个簃传承此特点并将其发扬光大,曾自评:“平生得力于书法演画法。”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囿于泥古不化,大胆丰富题材,增加自己的独创精神。其画风得缶庐真意,笔墨浑厚奔放,如卷云流瀑,奔放恣肆,洒脱自然,纵情而不失法度,波磔中不失雅致。
20世纪60年代前后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王个簃创作了不少以反映新中国特色与发展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他曾题诗:“画稿从来随处有,何必点划效前人。”
他常以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事物引入创作中,小麦、蚕桑、绒线、剪刀、乒乓板,乃至荷包蛋皆可如其图画中。这些画恬淡而亲近生活,并将生命的激情孕于平简的艺术作品中,从而贴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他认为艺术要深入生活,生活中无物不能入画,重要的是要以我为主,运用自身所学技巧,从生活中事物择出取舍。“前人没有画过的,今人要敢于尝试,敢于创作。既要注意运用传统笔墨,又要深入生活,仔细观察,赋于新意。”无论什么题材,他都能努力发掘主题,使笔墨紧随时代。
个老为人秉性淡泊,不慕荣利。看个簃先生的作品,总给人以振奋人心的鼓舞与美的感受。在日常所画的藤萝花果中,王个簃尤爱画菊花,偏爱它的傲霜不屈,品质高洁,生命力顽强,这与他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是息息相关的。
难怪吴昌硕曾赞誉:“个簃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手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
吴昌硕在王个簃31岁时所作《龙幻》画上欣然题诗:“猛笔个簃临大涤,题诗老缶碍秋毫。涛声浩浩天风落,聊当滹沱一战鏖。”并长跋“个簃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手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
王个簃先生的金石书画艺术发展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早年追随吴昌硕的艺术风格,浸淫于传统文化的探求;中年外师造化,深入生活求新创;晚年重构新局,开笔墨设色新境界。王个簃说:回顾自己的艺术历程,我就经常想到我的恩师昌硕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