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关系与距离
昨天跟一个朋友聊天,说起来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距离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距离就远了,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哪怕是同一个话题,也很难聊到一起去。有的人虽然认识时间不长,在一起却有聊不完的话题,相互滋养。有的人无论是在一起还是想起来,都会觉得亲切;有的人哪怕每天见面在一起,也总觉得越来越陌生和冷漠。
无论是夫妻之间、父母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还是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并且不是完全能够由客观存在所决定的。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是亲近的,但事实未必如此,很可能小时候亲近,长大了就相互不理解,也有可能是反过来的。于是,有感而发。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质上是心灵层次的差异。珍惜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好的方式是“方向一致、共同学习”。否则,一个人持续向前,层次提升带来能力感和舒服感的同时,可能面临着更深层的“我”的强度更大的挑战。另外一个人原地踏步、甚至因为过度沾染、缠绕和强化而往下坠落,变得身心沉重或者敏感多疑或者嗔痴负面。两个人之间隔着越来越多的路口,距离就会越来越遥远。要么回避而成为平行线,要么在冲突和摩擦后变得疲惫无奈而无言。
除非一个人通达了生命实相的究竟,智慧和慈悲的增长,足以让一个人尽量不受对方起心动念和情绪波动的影响的情况下,能够看到对方当下状态的实相,从够得着的地方出发,带着对方一步步的成长和蜕变。
越是近距离的相处和互动,越是无法回避的关系,往往是我们认识自己最好的机会。既很在乎对方、同时又没有办法保持距离的时候,摩擦和互动中就容易把一个人心里面更内在的能量种子激发出来。一方面,可能会很不舒服,甚至很痛苦,另一方面,一旦正向地面对和处理,进步和成长也是最大的。
大多数人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面对和处理方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都是基于各自本能而互动的结果。同气相求,一个巴掌拍不响,好的关系只能靠概率。而事实上,没有经过努力学习和成长而维持的关系,好的概率总是极低的,哪怕相安无事,两个人精神层面深度互动所呈现出的无限丰富和精微的美好,几乎不可能有机会体验到。
忽然想起来了舒婷的诗《致橡树》,现在读起来,更觉得有味道: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