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秋冬交替 这个被称为“头号杀手”的疾病不得不防!

脑卒中是危害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一旦发病,轻则导致很多功能障碍,重则导致死亡。秋冬交替又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那么,脑卒中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呢?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

脑卒中又叫“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病,常常是由于脑部的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发生了血管的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正常灌注大脑而引发疾病。脑卒中又分为缺血性的脑卒中和出血性的脑卒中。缺血性的脑卒中俗称为“脑梗死”,而出血性的脑卒中俗称为“脑出血”。二者当中,缺血性的脑卒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缺血性的脑卒中的发病原理是由于缺血导致部分脑组织缺乏了足够的血液所带来的养供,而营养不足就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记住这五点效预防脑卒中

1.合理膳食,切忌跟风贴秋膘。秋季应以“润”为主,在秋季,及时调整日常饮食以辅助降秋燥。饮食做到滋润多汁、清淡养阴。常见的食物有梨、甘蔗、红薯、胡萝卜、平菇等,不要盲目跟风贴秋膘。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增减衣物。老年人对气温的机体调节能力下降,应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每天适度规律锻炼,不要过度劳累。
3.控制血压,合理用药。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合理用药,切莫擅自减药、停药。当血压明显升高时一定要及时就诊调节血压。
4.定期体检,按医嘱服药。建议40岁以上人群做颈部血管彩超,评估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发现问题早诊早治。三高人群,须按医嘱服药。
5.卒中信号早发现。脸部发麻、上下肢或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头晕、头痛、耳鸣、走路不稳;言语不清,口角歪斜,流口水;单眼一过性黑朦、一侧或双侧眼睛视物模糊等;当出现上述危险信号时,一定要及时就诊。

脑卒中,这些“雷区”不要踩

误区一 脑卒中是突然的 脑卒中为突然起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预兆,大多数脑卒中发生前会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生于完全性脑卒中之前的数小时、数天、数周和数月,一般会有如下表现: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面部或单侧或双侧肢体的麻木,无力或瘫痪,语言表达或言语理解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不能解释的摔倒,吞咽困难,头痛(常发生且非常剧烈)或某种不能解释的头痛,上述症状发作持续数分钟。但是不幸的是,正是由于发作时间短暂,症状很快消失,易被患者所忽略。我们更应重视TIA 的认识,防止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
误区二 脑卒中仅发生于老年人群 大约33%的脑卒中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近年来更趋于年轻化。我国的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且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等因素,有10%至15%的患者在45岁之前就发病了,一旦发病,少有人能完全恢复。所以大家应该积极查找,治疗原发病,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误区三 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预防 过分强调药物治疗而忽视脑卒中的综合处理,尤其是忽视预防是十分有害的。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中指出:对健康者可劝其戒烟,戒过量饮酒,加强精神保健,健康饮食,积极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心房纤颤者,可口服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脑卒中,口服抗凝剂用于心房纤颤者的一级预防,可使发生心源性脑梗的危险性下降2/3以上。
但是不少患者及家属嫌麻烦,不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一味追求“特效药”或每年输液,几针见效,长期以来就在脑卒中患者中流传着每到春秋就必须输液“疏通血管”的说法,但是这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误区四 只追求治疗,错过了康复 不少患者只保全了生命,却遗留了严重残疾,最后只能返回家庭,不能回归社会。国外24至48小时后即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等。正所谓脑卒中的防治绝不只限于单一的医院治疗,而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有效运动能预防卒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李慧娟表示,有效的体育运动可以预防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建议老年人一周锻炼2-3次,每次20-30分钟,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可以快走或散步。
运动时间选择上午8-9点,或下午3-4点,“这两个时间段阳光充足,可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老人保持小麦色皮肤尤佳。”
值得一提的是,要保持良好的睡眠。李慧娟介绍,休息好是免疫力的基础,如果出现睡不着、晚睡早醒等症状,建议及早就医。
来源:沈阳晚报、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