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二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此章名曰:无厌其生者生。
人生在世,在老子看来,有三件绕不过去的事:一是心有所畏,二是住有定所,三是生活当有满足。
心有所畏,其畏在老子看来,是应该的,无畏则无束,这样看来,老子似乎又与无为的思想矛盾了。有所约束,是无为还是有为?老子是怎么说的呢?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
老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民之所畏,这畏是外有的,比如说权力对于人的约束,再比如说律法对人的约束,这都是可畏的。
2、权力的某一部分和律法,在约束人的同时,对人具有一定畏摄力,它们本来是对人的约束,但如果人人都不怕这种可畏的东西。那样会怎么样呢?
3、民不畏威,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可能:人人自守大道大德,那些所为的权力和律法,民众浑然不知它们的存在。如此,还有什么可畏呢?或者,以权力和律法治人者,他们在建立起这样的可畏之威后,能让民众不感觉到对其有突害怕处,如此之威如何呢:
老子说:大威至矣。
什么是真正的威严,在老子看来,民不畏威,才是真正的威严,或权威。
民有所怕,老子如此说,是不是在“大威至矣”之中,包含着大道呢。
第一,无狭其所居。狭,形容词做意动词用:以......为狭。这一句是说,民不认为自己的所居狭小,不满意。
人人都不以自己的所居为狭小,其居这一方面很重要的事情,人人都满意,还能有什么问题吗?
可如何能够让“无狭其所居”,还不是以道治天下,还不是守道行道方可如此。
第二,无厌其所生。厌,形容词做意动词用:以......为厌。这一句是说,人人都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不为生活而感到不满意。
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可如何做到“无厌其所生”呢?一样是应该以道治天下,以道其治天下,其实就是道化于民,民明道守道行道。道化于民,当然不是以律法和权威治天下了。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这句话是说,当人人明道行道时,就不会对所生有不满意之心了。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有道之人,如天地万物一样,无知无欲无为,哪里还有“厌”之心呢?
最后,老子又以圣人言说: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圣人如何做,圣人自己知“道”、行道,而不把自己明道行道显示给人看,自己爱道如宝,却不会让自己人别人面前显得有什么高贵。圣人,要的是道,明道行道,而不要做给人看,也不要让自己显得高贵。
归根结蒂,老子以“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论道——无厌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