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赵匡胤被迫称帝,这种说法为什么没人相信

  • (25)柴荣立皇后

根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在陈桥驿被突然被士兵拥戴黄袍加身,从此诞生了大宋王朝,但是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条记录,这实在是一件很反常识的事情。

因为通常情况下,关于古代的事情,我们基本上是以正史的记录为准,除非你有明确的相反的证据来证明,否则我们基本上不推翻原有史书的记载。

比如说靖难之役之后,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问题,当年编明史的时候,清朝出于对于稳定政权的考虑,对待建文帝下落的问题上,是更倾向于让建文帝被烧死的。

因为你写建文帝没死,出逃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清初所谓的朱三太子案,所以最初关于建文帝下落是有争议的,《明史》最终定稿是建文帝被烧死了。

就是这么一个记录,无数人找出各种史料,来证明建文帝其实没有死,不管你找的材料有多少,理由有多充分,只要你找不到板上钉钉的证据,那么建文帝就是被烧死了。

至少,这个问题归类为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但前提是你对《明史》的结论提出质疑,而不是彻底否定他,这就是正史的威力,凡是被正史确定过的事情,我们一般默认为他是真的,除非有明确的相反证据。

这个是一般的常识性结论,没什么特别的,也是我们读其他书要遵循的原则,第一次学习或者看书的时候,一定要看主流观点或者基本观点,少看那些最新的奇特的观点,这些看起来很有趣,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主流是什么,你很容易误入歧途,被新观念新思想带偏了。

凡事都有例外,现实的真实要远远大于逻辑的合理,关于宋史的这条赵匡胤陈桥兵变是被迫的记载,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假的。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句,我不信,就这样否定了正史的记载,弄得现在一个很搞笑的场景,如果我说我相信史书上说的,我还要举出大量的证据来证明,宋史上说的是正确的。

这件事看上去的确是有点荒谬,有点类似于,你拿着一个盖过章的证明文件,去找一个人办事,办事人员看了看章说,你这个我不信呀,这样吧,你把你的事儿再说一遍,我觉的行了就给你办。

其实绝大多数人不信,理由很简单,皇帝都想做,后周世宗柴荣刚死没多久,赵匡胤照猫画虎比照郭威的黄袍加身,直接又来了一次政变,你说赵匡胤事前不知情,这个根本说不通。

柴荣死之前,做了很多事,其中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又册立了皇后,这是要给自己的小儿子柴宗训撑腰呀,他册立的皇后是大将符彦卿的女儿。

这个符皇后是前任皇后的妹妹,后晋节度使、大将魏王符彦卿之女,他们是姐妹,柴荣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人撑腰。

这个是我们看到的柴荣的安排,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但是我们很难理解的是,符氏曾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来李守贞据河中反叛,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杀。

是不是有点乱,简单的来说,这个符皇后是个二婚,而且丈夫还是有名有姓的显赫人物,说这个事并不是我有多八卦,而是想说明古人和我们的某些观念真的不一样。

如果你现在贵为顶级精英,都不要说顶级精英了,就算你现在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成功人士,你会娶个二婚的吗?

不要说什么头婚二婚在现在社会都一样,我就问你假如你有十亿资产,你会娶个二婚吗,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在绝大多数方面是对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古今人物思想差距是有巨大差距的,尤其是底色上。

一句我不信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赵匡胤真的是被迫的,因为古今思维差异之大,刚才你也看到了,就是这个样子,皇帝威风八面, 那是我们现在的现象,在当时人的眼里,做皇帝可能真的是个高危职业。

  • (26)不能忽视的年龄

赵匡胤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一点很多史书上都有说道,这种人格魅力,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就是人群有,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你跟他相处非常舒服,他的言语总能无形中影响你。

甚至你都愿意抛弃现在的一切职务跟着他干,据说乔布斯就是这样的人,还有个专有的名词叫做现实扭曲力,赵匡胤无疑是这种人格魅力的顶级高手。

这种能力利用的好就是团结一切力量做大事,用的不好就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很显然站在这个十字路口,赵匡胤还并没有想做个奸臣,他只想做好大周的臣子。

至少在公元前959年6月19日这天,赵匡胤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一代明君柴荣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冉冉升起的大周朝,出现了最严重的危机,主少国疑。

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拿结果来分析原因,很多人都拿赵匡胤在军中的义社十兄弟说事儿,说这是赵匡胤密谋已久,是个狼子野心人。

这个事能否成立,关键看年纪,柴荣大帝死的时候只有39岁,这正是壮年,你要说赵匡胤在柴荣活着的时候,就有谋反的心,从柴荣的年纪和经历来看,根本不可能。

柴荣简直就是一条龙,生龙活虎的龙,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精力,根本让人想不到他会突然去世,而且当皇帝才5年时间,死的太突然,根本让下面的人没有任何早有反叛之心的可能性,尤其是赵匡胤更不可能。

因为赵匡胤实在是太年轻了,郭威称帝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卫兵,年仅23岁的卫兵,前面说过,他主动选择了烧冷灶,也就是主动投奔了柴荣。

柴荣做皇子期间,又被王峻长期压制,以至于柴荣没什么功业,连带着赵匡胤也寂寂无名,赵匡胤的成名和柴荣南征北战的时间是一直的,满打满算才5年多。

五年多的时间,无论如何都无法积攒起来赵匡胤谋反的实力和决心,尤其是在柴荣活着的时候,那义社十兄弟还有慕容延钊这种死忠粉又怎么说。

这个是君权时代,一种再普遍不过的事情,只不过是赵匡胤做的比较好而已,欧阳修有一篇著名的《朋党论》,是别人诬陷他结党的时候,他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写的。

从秦始皇开始,古代君王最害怕的就是臣下结党,但为什么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在皇帝这种制度下,只有结党才能活下去,或者说活的好一点。

赵匡胤有双重身份,这一点对他来说很重要,他是五代名将,也是大宋皇帝,后面我们讲到的很多人慢慢的都是丢失第一种身份,只剩下了第二种身份,大宋的皇帝或者臣民。

作为五代时期的一名将军,天然的就要处理好自己和皇上的关系,在一个高度的长期的不信任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五代将军,有一个自己秘密的小团体,那简直就是标配。

唯一有区别的就是,赵匡胤做的太好了,他的兄弟都能力出众,身居要职,这也是相互成就的结果,但并不能因此就推断出,赵匡胤早就有了谋反之心。

赵匡胤所有的行为,在柴荣活着的时候,都是五代时期,一个要想活的好的将军,必须去做的事情,有了班底才能好好活着,很多人都是没等到升迁,莫名其妙就被清除了,要想活着必须紧紧拧成一股绳,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军官更是如此。

解释完柴荣死之前赵匡胤的结党行为,再来看看赵匡胤在柴荣死后的变化,这一时期主要是暗流涌动,因为柴荣死前的安排不能变,但是赵匡胤的很多铁杆兄弟慢慢掌握了禁军中更多的权力。

  • (27)新时代即将来临

柴荣死了,但是其他人还得活,赵匡胤虽然做了殿前都点检,但是面对闹得沸沸扬扬的点检做天子的传闻,张永德就是因为这个被撤职的,赵匡胤来了个躲个情景。

赵匡胤向朝廷报告说,自己要回自己的驻地归德府去(今河南商丘),那里有太多的公务需要处理,对于这种请求无论是范质还是韩通,那都是开心的不得了。

朝廷里高官这么多,走你一个也不少,但是你走归走,规矩你得懂,说道规矩,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西游记里最后,阿难和迦叶问唐僧要钱的规矩。

唐僧又名唐三藏,这个三藏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称呼,佛教所有的典籍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只有精通所有佛教典籍的人,才能被成为三藏法师。

但很可惜,以唐僧的博学,居然都不知道阿难和迦叶口中的规矩,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是不明说的规则,但是一定也是要遵守的。

赵匡胤要回自己的驻地,他当然知道规矩是什么,那就是你走可以,家属必须留下,赵匡胤也没多说什么,一个人回到了自己的归德府,把家眷全都留在了开封。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完美,点检做天子这条谶语,在那样的环境下,如果持续发酵的话,最终会两败俱伤,羽翼不丰的赵匡胤和主少国疑的后周,谁都不想看到这种情况。

表面上的平静,代替不了暗流涌动,在这半年的时间里,赵匡胤的势力不断在扩大,他的兄弟和亲戚们逐步占据了禁军的各个职位。

慕容延钊出任了殿前副都点检一职,他是赵匡胤的发小和死党,殿前都虞候和殿前都指挥使分别由王审琦和石守信担任,他们两个是赵匡胤的十兄弟。

这殿前司系统本来就是赵匡胤的天下,如今他走了,但是实力却更强了,但没想到的是,用来牵制殿前司的侍卫司系统,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的职位突然变成了张令铎,还有韩令坤、高怀德等人,分别都占据了侍卫司系统的主要职务。

顺便说一句,高怀德娶了赵匡胤的妹妹,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美,就这样本来互不统属相互牵制的禁军两大系统,在另一种关系网下面,居然变成了一个势力系统,赵匡胤是个关系高手。

尽管还有韩通这个侍卫司最高指挥官他搞不定,但显然他已经被架空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韩通到最后空有最高职务,下面根本没有听他的兵。

这种安排的话,是不是再说赵匡胤没有造反的心,那是不是真的就是拿赵匡胤的钱了,昧着良心说话了,我显然没有收赵匡胤什么钱,但话该说还是要说。

我们依然还是站在结果处看原因,赵匡胤的确是造反了,这个结果谁也改变不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赵匡胤就是个彻底彻尾的阴谋家。

站在当时的历史情景下,无数大将无端被杀,这样的场景历历在目,赵匡胤扩大自己的势力,这也属于一种正常操作,毕竟点检做天子这种话一旦流行开,谁也难保皇帝或者皇帝身边的人不会犯糊涂,突然一刀把赵匡胤给咔嚓了。

新时代到来之前的暗流涌动,赵匡胤做好了一切准备,他很自信现在的后周大臣里面,不会有刘承佑这样的昏头之人,会突然对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下手,自己的安全是保住了,但是请示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一场风暴在所难免的发生了。

陈桥驿,一个普通的地方,注定要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