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高桥村,我的扶贫之路​II罗建业(四川省)


高桥村,我的扶贫之路

☆罗建业(四川省)

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我作为一名扶贫帮扶队员到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高桥村结对帮扶了4户贫困户。能够参与到中国发展历程中最伟大的民生工程,那段扶贫经历,终身难忘,特作文以记之。
——题记
入驻:第一次进村
知道三家镇是安居的鱼米之乡,三家大米的名声比三家还出名。但三家镇高桥村却从来没有踏足,直到加入扶贫小分队,我与高桥村才有了第一次接触。
刚通车的安三路,了我与高桥村的距离。车程不过一刻钟,沿安居大道经遂内高速连接线中段右转,就是新修的安三路,再行驶4.5公里,见高桥村指路牌左转进入水泥村道,再行驶2公里,一座白墙红瓦的砖混建筑就呈现在眼前。
这是第一次进村,陌生得再也熟悉不过的建筑就是高桥村村委会——原来的村小学所在地。
以琼江河为界,三面环水的高桥村其实是一块上风上水的平坝地。只因多年前道路不通,仿佛被世界遗忘。
非贫困村,就是对她当时状况的精准识别。
结对:第一次认识
在楼房与土墙、老屋与新房之间彷徨、挣扎,高桥村摸着石头过河。它的世界在传统与现代间切换、搭配、斑斓。不大的平坝上,能见到的大多是老人,至于下一代、下二代基本上都已出门在外,留守,就是他们的标签。
我所要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在这群老人中间,他们是一对对贫困夫妻。钟显彩71岁、陈代芳75岁,致贫原因缺劳力;丁永秋55岁、刘关美54岁,致贫原因缺资金;杨方云56岁、蒋定芳55岁,致贫原因缺技术;丁勃54岁、熊定英52岁,致贫原因缺技术。
他们或家有残疾成员、或是年老多病,贫困是共性,却有各自不同的不幸。当他们的目光,和我碰在一起,恰如高桥村的冬天,灰蒙蒙的直往我的心里扑。
摸底:第一次入户
柴垛高挑。肤色,从蜡黄到黝黑;身体,从瘦弱到残疾;房屋从土墙到川枓,不知道经历过多少风霜雨雪的洗礼、覆盖,主人,我的帮扶对象,坐在堂屋中靠左的地方,像一位远古的毕摩,使出浑身的解数,从最初的局促不安,到唯唯诺诺、手足无措,他们的忐忑,像一种最原生的状态。朴实、粗放、甚至暗淡,稻子、玉米、红苕、鸡、鸭、鹅……
一代接一代。在火光中饱满或者衰老,完成宿命。从一粒粮食开始,生命皈依为一粒火种,生生不息。
四处透风的土屋,开了天窗的屋顶,暗黑的灶台,杂乱的家什物件,满院子的杂草,无一不透露着主人的贫穷与潦倒。四个家庭,像一面生活的镜子,清晰地映照着四个同样贫困的家境,但他们的贫困却又有各自的不同——
钟显彩陈代芳老两口相依为命,年老体弱,陈代芳老人长期患有高血压、白内障等多种疾病,而他们的生活仅靠种植2亩薄地维持,实在举步维艰;丁永秋刘关美夫妻二人,丈夫在安居城区当保安,妻子罹患风湿性心脏病已丧失劳动能力,膝下一子正读高一,一家三口全靠一个人养活,他们的日子就像黑漆漆的土瓦房一样灰暗;杨方云蒋定芳家庭的生活就更加暗淡,三口人中有两个人身带残疾:妻子肢体3级残,儿子27岁正当壮年却也是肢体二级残,家庭的生活重担沉沉地压在杨方云的肩上,守着祖辈留下来的三间土墙房,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丁勃熊定英一家,算得上他们中的富裕家庭了,一家四口,除妻子熊定英身患精神3级残以外一儿一女都在成都打工,54岁的丁勃身体强壮,一个人种地、持家,照顾患病的妻子,也还绰绰有余,只是家里再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改善生活,三间土瓦房摇摇欲坠,贫穷一样伴随着他们。
四个贫困家庭,尽管各有各的不幸,但他们一样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中怀抱着一个图腾,一个个自然崇拜者,在土瓦房煮饭、议事、取暖、睡觉、繁衍,勤恳劳作、相亲相爱,也在屋檐下隐忍,乌黑的肌肤,性灵的眼神,光影与泪眼婆娑。
世代居于此地,他们把一团火的忠贞、爱恨完整地交付给了深爱着的这方土地。
无悔:我的帮扶之路
这注定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光大道。在连接贫困户家庭的羊肠小道上,我与扶贫小分队六名队友一道携手并进,无怨无悔的奔走着。我们相信,脚下沾着多少泥土,心中就装着多少真情——送政策、送关怀、送梦想;送项目、送资金、送产业,决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家每户。
谁家老人病了,我们第一时间上门问候;谁家农活忙不过来了,我们组建助耕小分队即刻赶到;谁家的杏子、李子、苹果、核桃熟了,我们的采购小组会立即上门采购;谁家的鸡鸭鹅蛋满筐了,我们立即购货上门;谁家易地扶贫搬迁新房了,我们及时送上祝福!
用心用情,我们行走在高桥村的蜿蜒小路;尽心尽力,我们不落下每一个贫困家庭,让帮扶之路向小康生活延伸是我们最迫切的愿望。
这是一条情感的纽带,结对帮扶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让高桥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沐浴着小康的温暖阳光。新的一天,当阳光再次照亮高桥村,我们的身影就像一个个五彩缤纷的音符,为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带去欢乐和光明。
果实:盼望的收成
三年扶贫路,我与六名队友们一起栉风沐雨,我们以坚定的初心唤醒村庄,把闪亮的思想灌注在每一株水稻、小麦和玉米,让每一个贫困家庭信仰在心,脱贫在望。
而我所帮扶的四个贫困家庭,分别于2016、2017、2018年脱离了贫困。钟显彩老两口依靠他们的勤劳和志气,种玉米、种水稻、种小麦、种芝麻,把承包地种得风生水起,成为一片丰收的土地;杨方云一家深谋远虑,自强不息,鼓励身带残疾的儿子远赴福州打工,自力更生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能时时接济家里,而杨方云独自奔赴河北打建筑,虽然辛苦,却为家庭增加了一份不错的收入;丁永秋家庭虽然只有一个人有收入,但依靠国家的好政策,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漂亮舒适的小洋房;国家助学、低保兜底,残疾人生活及护理补贴让一个曾经生活在困顿中的家庭衣食无忧,生活稳定,如今儿子已经考上大学,自信满满地奔向了新的生活;最应该表扬的是丁勃家庭,一家四口,儿子、女儿在成都务工,一个月收入四、五千,过着稳定的生活,而丁勃更是勤劳致富的典型,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就在本地打短工,挣钱兼照顾病妻,一家人过得平凡而充实。
他们都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民中最普通的一员,虽然他们是贫困户,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穷,依靠着党的好政策以及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挺起了共和国最坚强的脊梁。而我们仅仅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为了那个庄严的承诺,我们怀揣初心与使命,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一刻也不曾放松,直到扶贫花开,果实丰满,那才是我们最期盼的收成!

作者简介

罗建业,四川遂宁人,业余写作者,在各级报刊刊发作品300余件,获奖40余次,作品收入《中国新诗十年》《中国诗歌年鉴》《星星诗人档案》《中国当代诗人佳作选》《中国最美游记》《见证中国崛起》《百年回望》等10余个选本,出版散文诗集1部,系世界华人作家协会会员,国际诗词协会会员。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

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点击查阅)

《华人文学》杂志征稿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