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的小心思
中国是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放眼我的朋友圈,一半是爸妈辈最爱的食疗养生帖,一半是各路吃货发图拉仇恨。不管你是资深吃货还是养生大咖,你有没有想过,美食在吃下去之后、迂回出来之前,都在肚子里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吃下去的东西形态万千,可拉出来的东西却长得大同小异?
1、 迷人的肠子
如果我们能超越视线范围的限制,这个世界会变得有意思得多。一棵大树,笔挺的树干顶着圆圆的树冠。眼睛告诉我们:这形状就像把勺子。但是有时“眼见并不为实”,一棵大树要比勺子复杂得多。在地下,树根蔓延生长,甚至比伸向天空的树枝还要繁茂。如果大脑理性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大树的模样应该更像杠铃,可是大脑偏不这么想,因为大脑接收到的讯息绝大多数来自亲眼所见,比如现在眼前的树木,或者以前在哪里看过的树木的图画。如果完全依赖自己的眼睛,当我们掠过成片的森林时,大脑里的画外音一定是:这是勺子、勺子、勺子。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也是这样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的话,就会错过很多伟大的事情。我们皮肤下的世界,暗流涌动:流淌、泵压、吸吮、挤压、破裂、修复、重建。所有的器官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完美配合、高效运作。而运作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一个成年人每小时所需要的能量仅和一只100瓦的电灯泡一样多。
肾脏每分每秒都在一丝不苟地过滤血液里的毒素,不但比世界上任何一台咖啡过滤机都要细致精妙,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还终生免修。肺的结构设定是超节能型的,只有吸气的时候耗能,呼气则是全自动的。如果身体是透明的,你就能看到肺有多奇特多漂亮,它就像个设计精密的发条机器,却又如此柔软、安静。而心脏,那个爱你的心脏,那个为你一天泵不止10万次、全年不歇、终生无休的心脏,在你情绪低落、怨天尤人的时候就想想它不求回报的爱,会不会感到些许欣慰呢?
如果我们能超越视觉的限制,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人是如何由一个胚胎细胞生长而来的。简单地说,我们差不多是由三根“管带”衍生而来。第一根管带贯穿我们全身并在中间打了个结,这个是血管系统,中间的结果就是所有血液汇集的地方——心脏。第二根管带几乎与脊背平行,这是脊髓中的神经系统,从这里衍生出遍布全身的大小神经。管带的一头向上生长膨大,在身体的顶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囊,最后成为大脑。第三根管带由上而下、纵向贯穿整个身体,这是原始肠管(简称原肠)。
原肠负责构建身体的内部结构。它向左向右隆起两个细胞团,它们将长成我们的两片肺。原肠往下面的一小段则向外翻转形成我们的肝,同时也将形成胆囊和胰腺。至此,原肠的宏伟工程才刚刚步入正轨。它开始投身于复杂的消化系统建设工程,先建了根灵活矫健的食管,又建了个可以储藏食物数小时的胃囊,最终原场完成了它最伟大的作品:以它命名的肠子!
长久以来,其他两根管带的代表作心脏和大脑饱受美誉。心脏是至关重要的器官,有了它才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为身体提供能量;大脑更是复杂又神秘,有了它才有思想的火花。而说到肠子……这有什么好说的,尽是些厕所的事。除了懒洋洋地待在肚子里,安置一下便便,时不时放个响屁,还真想不起来它有什么其他的本领。事实上,这样的像法是大错特错,你太小瞧肠子了!
2、排便便的奥秘
记得有次室友过生日,我在厨房准备着,她一进厨房就问我:“朱莉娅,听说你是学医的,你倒是说说人是怎么便便的?”用这样一句话开启我的记忆之旅实在有点尴尬,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对我影响深远。当时,我立刻冲回房间,把书摊了一地,开始寻找答案。当我从三本书里拼出真相的时候,简直惊呆了,就这么个稀松平常的事情居然蕴藏了意想不到的奥妙。
排便是个高技术含量的动作,只有两大神经系统通力合作,才能得体又干净地完成这一过程。除了我们人类,几乎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把这个动作做得如此规范又井井有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身体里五花八门的装备和技能。
就先从肠子的出口——肛门说起,这里就用上了一套精妙的肌肉闭合机制。你能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的那部分,叫外括约肌,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肛门向里的几厘米处有一块功能相似的肌肉,叫内括约肌,但这块肌肉我们是无法自主控制的。
两块括约肌各事其主,分别效命于两大神经系统。外括约肌服务于较为高级的主观意识,如果大脑认为现在还不是上厕所的时候,外括约肌就会忠实地听从指挥,尽力缩紧,严防死守。内括约肌则隶属于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体内世界,它才不在乎你身处何方,想不想留下仙气,只要是对身体有益处的事,它就坚决执行。要是全听它的,估计到处都屁声阵阵、仙气飘飘了。
所幸两块括约肌配合紧密,让我们避免了“大便无法自理”的尴尬。当便便到达内括约肌时,它会反射性地张开。但是它可不会一下就大开绿灯,不给外括约肌一点准备时间,它会先试探性地放出一支小分队去侦查一下情况。在两块括约肌之间布满了传感细胞,它们会先分析一下小分队的性质,比如是固态的还是气态的,再将信息上传至大脑。这时大脑会收到信号:“军情紧急”或者“没什么,就是个幌子”。同时,大脑会借助耳朵、眼睛传来的信息,并综合以往的经验对外界环境作出评估,并制定相应措施。数秒内,大脑便做出初步决策,并把它下达给外括约肌:“我观察过了,你现在可是在阿姨的客厅里,最多只能让气体部分悄悄通行,固体部分要守住!”
体内环境和身外世界,究竟哪个对我们来说更重要?为了融入周围的环境,我们到底打算让身体做出多大的让步?有人憋屁憋到肚子疼,有人在家庭聚会上响屁连连却脸不红心不跳。为了能让身体健康和社会关系都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拜托你还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个平衡点吧。
经常憋着不去厕所,内括约肌就会越来越倦怠,甚至可能180度大转型。当外括约肌过于经常地约束内括约肌及其周围的肌肉,就会严重打击到它们的积极性。如果内、外括约肌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你离便秘就不远了。
3、你坐在马桶上的姿势很可能不正确
或许我们该时不时地审视下自己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每天去车站走的路真的是风景最美有最近的吗?把侧面的头发留长盖住秃掉的头顶真的不是自欺欺人吗?又或者,你坐在马桶上的姿势正确吗?
不是每个问题都能找到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你勤于动脑、经常换位思考,多少还是能有点启发的。多夫·斯科若夫(Dov Sikirov)估计就是这么想的。在一项实验中,这位以色列医生要求28名实验对象分别以三种不同的姿势上厕所:一种是非常普遍的坐便式,另一种是蹲坐在一个特制的迷你马桶上,还有一种是类似于在荒天野地里解决问题的蹲坑式。斯科若夫医生则负责在旁边卡秒表,以及监督每个实验对象排便完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实验结果非常明朗:蹲坑式平均耗时50秒,而且实验对象一致认为便便过程很舒爽。相比之下,坐便式如厕平均耗时130秒,而且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插嘴一句,想象一下坐在一个迷你马桶上,真是可爱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我们的肠道闭合机制不是为坐着上厕所设计的,在坐姿状态下它没法完全打开出舱口。不管站着还是坐着的时候,肠道外围都有一块肌肉像套索一样包裹着它、向一个方向牵引着它,这就产生了一道弯曲的折痕。这种类似于弯曲扣锁的机关可以为肛门括约肌减轻不少负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花园里浇水用的橡胶管。浇水的时候突然不出水了,多半是管道的那个地方打了个结,只要把打结的地方撸直,过不了多久水管就又通了。
还是说回肠子里的弯弯绕吧。在肛门附近,从降结肠(倒数第二节大肠)到直肠(最后一节大肠)拐了个大弯,这有什么用呢?这是为了让粪便在拐弯处顿一顿,就像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处不得不刹车放慢速度一样。再加上刚才说的肌肉套索,这样不管站着或坐着,肛门括约肌都可以不太费力地就将粪便憋住。一旦包裹大肠的肌肉放松,折弯就消失了,路障解除,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泻千里。
痔疮和肠道内憩室这样的肠道疾病,还有便秘,似乎只集中爆发于那些习惯用坐便器的国家。肌肉组织松弛并非罪魁祸首,原因另有所在,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人发病的原因是肠道受到的压力过大。有些人在压力大、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就会绷紧腹肌,有时绷了整整一天自己还对此毫不察觉,痔疮自然不愿意待在压力过大的地方,还是溜到身体外面轻松自在。同理,肠子内部的组织如果不堪压力也只好向外边跑,于是肠壁上冒出一个个灯泡状的外翻小瘤子,就形成了肠内憩室。
当然,坐便器肯定不是诱发痔疮和结肠憩室的唯一原因,但是在全世界12亿蹲着如厕的人中,确实没发现什么人有憩室,得痔疮的人比例也要小很多。想想看,我们每天优雅地坐在马桶上,用一个对肠道来说特别别扭的姿势、努力用劲把便便挤出去,却也附带着把痔疮、憩室挤了出来,情况糟糕的还得去看医生。为了看似高大上的马桶放弃蹲坑,这样的代价真的值得吗?
我是幸福孕,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有爱有思想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知识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沟通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