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
苏丹 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
Jebel Barkal-博尔戈尔山, 在阿拉伯语中是“神山”的意思。
博尔戈尔山
夕阳下的山变得透红
博尔戈尔山位于位于苏丹北部省凯里迈市,距离喀土穆以北400公里,是一百多米高的沙漠中的孤山,旁边还有一个形状奇特、异常陡峭的山峰。
古埃及人和古库施人认为,这里是埃及和努比亚的太阳神阿蒙(Amun)的神邸,所以在山脚下修建了一座供奉天神的庙宇,叫做阿蒙神庙。
图特摩西斯三世(Thutmose III)是最早向南扩张的埃及法老之一,于公元前15世纪建造了这个阿蒙神庙。后来的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二世,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和从南方往卡纳克阿蒙神庙输送货物的一个驿站。当埃及人新王国的影响衰弱时,这座寺庙逐渐失修了。
全景航拍俯视图:阿蒙神庙遗址
阿蒙神庙遗址,夕阳下的余晖
库施人的崛起改变了这里的命运。博尔戈尔山成为库施新王朝的中心,复兴了对埃及太阳神阿蒙的崇拜。公元前720年左右,库施国王挥师北进,征服了埃及底比斯王朝。背靠阿蒙神庙的所赋的神权“合法”的成为了埃及之王。其后继者在博尔戈尔山大兴土木,扩展圣殿。自此,这座寺庙成为库施王朝史上最大的古建筑。
苏丹国家地图
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遗址所在苏丹的位置
夕阳下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的城镇
谷歌地图: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
中文名称: 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
英文名称: Gebel Barkal and the Sites of the Napatan Region
国家: 苏丹
所属洲: 非洲
批准时间: 2003
200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i)(iv)(vi),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博尔戈尔山的金字塔、宫殿、寺庙、墓室和陪葬教堂以及纳帕坦地区的遗址及其相关的浮雕、文字和墙壁上的绘画场景,代表了创造性天才的杰作,展示了一个人类群体2000多年来的艺术、社会、政治和宗教价值观。
库鲁墓穴的柱状拱顶构成了一种新的建筑技术,这种技术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就影响了地中海建筑。
遴选依据标准(ii):就其建筑而言,纳帕塔地区遗址证明了一种曾经几乎普遍存在的宗教和相关语言的复兴:古埃及文字和对国家之神阿蒙(Amon)的崇拜。
遴选依据标准(iii):博尔戈尔山和其它遗址见证了从公元前9世纪到6世纪在尼罗河流域盛行的纳帕托-梅罗蒂(库希特)文明。 这种文明与北方法老和其他非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遴选依据标准(vi):从古代起,博尔戈尔山就和宗教传统与当地的民俗紧密相连。也正是这个原因,博尔戈尔山脚建有众多的大型神殿庙宇(比如阿蒙神殿),至今仍然是当地人祭祀神明的重要地方。
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介绍:
博尔戈尔山,这座一百多米高的沙漠中的孤山,旁边还有一个形状奇特、异常陡峭的山峰。早在公元前15世纪,一度征服努比亚的埃及人就将此山称之为“纯山”,是其南部边界的地标。在努比亚人的心目中,这更是一座圣山,库施王国的北部都城和祭祀中心纳巴特就建在山下。在孤峰的顶上还保存着库施法老塔哈卡(公元前690-前664年在位)一座建筑的遗迹。考古学家已经发现,在山前曾经建有大量神庙、王宫和其他建筑。由于库施人认为博尔戈尔山是司太阳、造物与王权的阿蒙神的住所,这里有两座供奉阿蒙的大神殿,但我们现在见到的只是一片断垣残柱。在山下一座残存的神庙门前,有两根巨大的石柱,顶部雕着神像。在庙内的浮雕上,有塔哈卡国王向阿蒙神和他的妻子敬献贡品的图画。
在博尔戈尔山附近的沙丘中有20多座金字塔,都是库施王国的法老们在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与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它们显得低矮的多但最高的也有数十米,而且相互间距离也很近,这些金字塔都用砂岩建造,里边都用沙子和碎石填充,2000多年的岁月风霜,已使他们表面风化,部分倾塌。
附近的库鲁(EL KURRU)皇陵埋葬着埃及第二十五王朝(由努比亚人建立)的法老、王后与此后库施王国的国君。其中多数已被发掘,有的墓室中的全部物品、包括壁画在内都已被运往英国、美国的博物馆。通过一个砖砌的拱门,打开锁着的铁门,走下几十级石阶,进入坦威塔马尼王(公元前664-前657年在位)的墓室。坦威塔马尼在公元664年至公元657年担任库施国王,这一时期的库施王国达到了极盛期,成为古代世界的一大强国。墓室不大,门厅与主室间有一个拱门相通,四壁与天花板绘满图画与图案,2600多年后依然色彩鲜艳,可与埃及卢克索帝王谷墓室中的壁画媲美。墓室的壁画从门厅左侧开始,由国王在保护神哈皮的引领下进入开始,表达了国王再次在诸神的庇护下,获得生命和权力的过程。在拱门的两侧,分别绘着孪生姐妹伊希斯和尼弗西斯女神的形象。整个墓室的拱顶都绘满交辉的繁星,初次发现时天穹一片蔚蓝,而今依然可见残存的蓝色。由于曾遭受洪水破坏,保存的条件也不好,这些壁画的色彩和形象已远不如原来那样艳丽。
公元前6世纪中叶,纳巴塔王国将首都从纳巴塔南迁至麦罗埃(今喀土穆北),从此,又被称为麦罗埃王国。公元1世纪左右,麦罗埃王国繁荣昌盛起来。麦罗埃地处东非的交通要冲和贸易枢纽,同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西亚等地都有贸易来往。在麦罗埃出土的中国铜鼎,说明当时麦罗埃王国同中国也有文化交流。4世纪,麦罗埃的统治者们发生内讧,削弱了国家的防卫力量,曾一度被强大起来的阿克苏姆国家所征服。
在麦罗埃城外的两条沙脊上,麦罗埃历代国王和王后们建造了40多座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每座金字塔前都建有祠堂。但到公元4世纪,随着诺巴人的入侵,麦罗埃从此衰亡,连它的踪迹也无从查考。直到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才被西方的考古学家重新发现。与博尔戈尔山的金字塔一样,这里的金字塔也靠得很紧,估计是因为沙脊顶部面积有限。沙脊顶部本身地势起伏,各座塔的高度也不相同,形成高低错落的格局。这些塔的高度大致在一二十米之间,最高的可能超过30米,最低的只留下几米高的残基。这些金字塔都没有顶,即使看似有顶的塔,实际顶上也是平的。大部分塔前还保留着祠堂,但完整的很少,有的只剩下一圈墙基。尽管由于风化严重,已经难见全貌,但还是可以辨认出所刻大多是墓主的形象。在一些祠堂的残基上还能看到用努比亚文字刻的铭文或题记。
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统治这里的库施王国的法老所建
博尔戈尔山附近的库鲁皇陵,有库施国王坦威塔马尼(公元前664年〜前657年在位)的陵墓。工匠们在地面上修建了一条进入陵墓的下行阶梯
在通向墓室的通道上,由底至顶绘满壁画
门厅壁画描绘的是国王在保护神哈皮的引领下进入墓室,借由诸神的庇护,获得生命和权力的过程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博尔戈尔山及纳巴塔地区的五个考古遗址,分布在沿尼罗河河谷方圆60多公里的区域内,是库施第二王国纳巴塔文化(公元前900年到公元前270年)和麦罗埃文化(公元前270年到公元350年)的历史见证。在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带或不带金字塔的陵墓、神庙、住宅区和王宫等建筑。从古代起,博尔戈尔山就和宗教传统与当地的民俗紧密相连,其中最大的神殿群至今仍然是当地人祭祀神明的重要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