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中国小伙的奇幻漂流,举世震惊…

1943年4月5日,巴西海岸线16公里外,风浪中的一艘小筏子,引起了当地几个渔民的眼帘。

筏子上躺着一个人,貌似还活着。

几人七手八脚地将他抬上岸,这才看清眼前这个奄奄一息的人,长着一副东方人的面孔。

时值二战最残酷时期,这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茫茫无际的海上?

01

时间回到25年前。

1918年3月8日,中国海南。

当地的一户农家,户主姓潘,日子不算富庶也不算穷苦,面对新生的男婴,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喜悦。

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几个儿子足够继承香火了,在那个还没出现杂交水稻的年代,家里多一张吃饭的嘴,就意味着多消耗一份口粮。

这名男婴被取名为潘濂,几年后,几个哥哥们也长大了,有了他们在当地橡胶厂里做工的薪水支持,潘濂幸运地进入了学校,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读书人。

16岁那年,潘濂像众多普通的海南人一样,开始漂洋过海外出谋生,他随一个哥哥来到一艘英国客轮,做起了船舱服务生。

在当时,中国人是倍受西方人歧视的人种,他们做着最低等的工作,住宿环境也非常拥挤肮脏。

民国时期外国商船上的中国雇员

潘濂虽然出生于海南,但之前一直没有下过海,因此不但不会游泳,上船后不久还出现了很严重的晕船症状。

1938年,潘濂离开了这艘英国客轮,到香港的一家技工学校学习了半年。

潘濂(1918-1991)

此时的中国境内,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欧洲的战局也一触即发。

为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英国的年轻船员大多加入海军,商船能招募到的海员数量骤减,与此同时,与战争相关的运输需求却大幅增加。

为此,英国商人不得不改善中国船员的生活条件,还给他们涨了工资,福利待遇都比之前提升了一大截。

潘濂的一个表哥这时正在英国商船贝洛蒙德号上做主管,所以潘濂也来到了这艘船上,在表哥手下做了一名二等服务员。

02

1942年11月10日,贝洛蒙德号从南非开普敦启航,开始执行跨越大西洋的航行任务。

它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南美地区的荷兰苏里南,之后会前往美国纽约港。而此时正是二战大西洋海战的白热化阶段。

为了破坏美英两国的海上交通线,德国的U型潜艇大量游弋在大西洋各处海域,只要发现美英商船,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击沉。

而贝洛蒙德号虽然针对战时航行的危险也进行了武装,但其航速却非常慢,而且它是一个不定线货船,没有固定的停靠港,因此此次航行没有任何的军方护航舰艇,而是独自航行。

而这些因素,都使它成为了U型潜艇最好的目标。

二战时期德军的U型潜艇

11月23日上午11点30分,在贝洛蒙德号已经驶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接近南美洲海岸时,它被编号U-172的德军潜艇发现。

这条潜艇随即向其发射了两枚鱼雷,贝洛蒙德号中弹后迅速开始下沉,两分钟之后就完全沉没。

当时贝洛蒙德号上共有55名船员,包括24名英国人和22名中国人,而在贝洛蒙德号沉没之后是否有幸存者,不同资料记载并不一致。

有些资料说除了潘濂之外无人幸存,也有资料说有5到11名船员被附近船只救起,但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没有潘濂的名字。

在贝洛蒙德号下沉前的两分钟里,不会游泳的潘濂第一时间穿上救生衣,从甲板上跳了下去,并随着风浪飘向远处。

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潘濂心慌了,这样漂几个小时,就算不会被淹死,也会因力竭缺水毙命,就在他心如死灰时,转机出现了。

03

一条救生筏出现在前方,原来贝洛蒙德号船尾处有几艘简易的救生筏,这艘救生筏不知为何脱离了,竟然漂流到潘濂的面前。

如果说真有幸运之神,眼前的这艘救生筏显然就是神灵赐予潘濂最珍贵的礼物。

救生筏大约2.4平方米,上面是一个帆布顶篷,筏子上还存着一壶40升的淡水和一个金属箱。

潘濂打开后发现里面装着几罐压缩饼干、干肉饼、麦芽奶片、糖块、巧克力等食物,除此之外,还有两发信号弹和一个手电筒。

潘濂兴奋了一阵,贝洛蒙德号的东家发现了商船失踪后肯定会派人搜救,有了这些物资,最多一个月内自己肯定会被获救,于是他将这些食物分成30份,决定捱到救援队到来的那一天。

潘濂和他的救生筏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流逝,潘濂意识到到,战火如此猛烈,东家是不可能顾及到一艘失踪客船的,他只有尽可能地延长生存时间,只希望救生筏有一天能漂流到岸上。

首先要解决的是断水问题。

潘濂将筏子上的帆布绑在桅杆上,用于收集雨水,海上雨水来去如风,如此淡水的问题暂时解决了。

为防止自己熟睡时跌入海中,潘濂用救生绳将自己和筏子拴在一起。

第55天,筏子上最后一点儿食物也被潘濂吃光,这茫茫大海上,手电筒是用不上了,潘濂将手电筒拆除,用里面的弹簧做成鱼钩,又拆了筏子上的缆绳做成鱼线,将吸附在筏子上的贝类穿在鱼钩上,尝试了几次后,还真钓上了几条鱼。

因为没有火,潘濂只能生吃这些小鱼,这些鱼吃下去后让潘濂肠胃一阵翻腾。

为适应这样的生活,潘濂将一根从筏子拔出的钉子磨得锋利,再钓到稍大些的鱼后,先用钉子将鱼分成小块,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桅杆上晒干,自此他再也没有因为吃生鱼闹过肚子。

求生之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潘濂还在憧憬着就这样漂流到岸边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差点儿令他葬身海底。

04

虽然风暴没有击沉潘濂的筏子,却将他储存的淡水和食物冲走了。

开始的那几天,潘濂通过钓鱼还能获得食物,但一连几天都没有下雨,他不得不面临着缺水的危机。

为活下去,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挂在筏子四周的水草揪下来编成了一个鸟窝的形状,把一些鱼肉放在鸟窝里边。

果然如他所料,鱼肉的气味和假鸟窝吸引来了一只海鸥,潘濂立即扑上去把它抓住,并拧断了它的脖子,然后把血吸干,把海鸥的肉放在不容易沾水的地方晒成了肉干。

而这些血最终救了潘濂的命,血里的水分使他撑到了下一场雨。

潘濂在救生筏上等待救援

除了暴风雨之外,海里不时出现的鲨鱼也对潘濂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

潘濂的筏子上总是有鱼肉和血的味道,所以经常会吸引到一些鲨鱼来冲撞木筏。

处于生死边缘的潘濂眼里,这些鲨鱼却不是威胁,而是食物。

他将海鸥肉在打磨锋利的钉子上,做成了一个能钓鲨鱼的鱼钩。

潘濂当然知道,大鲨鱼不是自己能招惹的,所以他专门挑了一个小鲨鱼下手。当一只小鲨鱼接近木筏时,潘濂把鱼钩放进海里,成功地把这个小鲨鱼拉到了木筏上。

鲨鱼的战斗力可不是普通鱼能比的,到了筏子上其实它想咬死潘濂也更容易了。

潘濂事先就用帆布把自己的手裹得严严实实,并用一个装满了水的饼干罐当棒子猛打鲨鱼的头。

最终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潘濂虽然也多处受伤,但却成功地打死了鲨鱼。

随后他从鲨鱼肝的位置把鲨鱼血吸了个够,又把鲨鱼翅割下来晒干慢慢吃,这甚至让他想起了海南家乡菜的味道。

日复一日的煎熬中度过,潘濂不断地给自己洗脑:“总会上岸的,我会看见陆地,只要有人,我就能回家。”

就在这时,他在朦胧中看到了一艘商船。

05

潘濂用力地挥舞着衣物,试图引起商船的注意。

或许是没看见潘濂的求助,船上的人没有任何回应,潘濂赶紧拿起信号弹发射,这次,总算引来了商船。

船员们看着这个长着东方面孔的人,冷漠地离开了。

许多年后,潘濂依然无法忘记白种人那张冷漠自私的脸。

几天后,一座美国飞机发现了他,并向他高空投下一个游泳圈,以锁定他的具体位置。

可悲催的是,还没等潘濂的筏子飘到泳圈附近,一场暴雨来袭,飞机也不得不避走,这次珍贵的求生机会,也随着泳圈被冲走。

时间一天天流逝,潘濂已经忘记自己漂流了多少天,他已经丧失了被救助的信念,只是用鱼干维系着基本的生存需求,至于哪一天死神降临,谁也无法预料。

直到1943年4月5日,三名巴西渔民在离巴西海岸大约16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他,而此时他在海上已经漂流了133天。

这便是故事开篇的那一幕。

获救后的潘濂与同胞握手

在登陆时,潘濂竟然还能完全自己行走,不用人扶。

而这条消息很快引起轰动,3天之后,潘濂被送入最近的城市贝伦的一家医院接受全面体检。

结果发现他除了体重降低了9公斤之外,身体状况竟然一切良好。

但为了让他完全恢复,人们还是安排他住了1个月的医院。

出院之后,英国驻巴西领事立即安排他前往英国,在那里他受到了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接见,乔治五世还亲自为他颁发了英帝国奖章。

潘濂和他获得的英帝国奖章

这个在海上漂流133天的中国男人,迅速被广大媒体知晓,他成了英国报纸上的头条人物,他也成了新时代的鲁滨逊。

获救后的潘濂十分谦虚,他曾说过:“中国人跟这场战争中间其它勇敢的水手一样,面对各种困难,我们有信心去克服。”

二战结束后,潘濂拿到了美国政府的补贴,获取了美国国籍,

美国海军向潘濂了解求生技巧

美国海军甚至对他进行多次采访,详细地了解了潘濂的求生过程,并专门复制了一个同样的求生筏,请他演示求生技巧,并将这些技巧录入海军生存手册里。

1991年1月4日,这个顽强的中国男人在纽约病逝。

而他的传奇经历,也使他成为了一个人类坚韧和超强生存能力与身心潜力的象征,被永远载入了人类史册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