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张中行 文/季羡林

中行先生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以八十七岁的高龄,每周还到工作单位去上几天班。

我与中行先生同居北京大学朗润园二三十年,直到他离开这里迁入新居以前的几年,我们才认识,这个“认识”指的是见面认识,他的文章我早就认识了。但是,也是由于因缘和合,不知道是怎样一来,我认识了中行先生。早晨起来,在门前湖边散步时,有时会碰上他。我们俩有时候只是抱拳一揖,算是打招呼,这是“土法”。还有“土法”是“见了兄弟媳妇叫嫂子,无话说三声”,说一声:“吃饭了吗?”这就等于舶来品“早安”。我常想中国礼仪之邦,竟然缺少几句见面问安的话,像西洋的“早安”、“午安”、“晚安”等等。我们好像挨饿挨了一千年,见面问候,先问:“吃了没有?”我同中行先生还没有饥饿到这个程度,所以不关心对方是否吃了饭,只是抱拳一揖,然后各行其路。

有时候,我们站下来谈一谈。我们不说:“今天天气,哈,哈,哈!”我们谈一点学术界的情况,谈一谈读了什么有趣的书。有一次,我把他请进我的书房,送了他一本《陈寅恪诗集》。不意他竟然说我题写的书名字写得好。我是颇有自知之明的,我的“书法”是无法见人的。只在迫不得已时,才泡开毛笔,一阵涂鸦。现在受到了他的赞誉,不禁脸红。他有时也敲门,把自己的著作亲手递给我。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有一次,好像就是去年春夏之交,我们早晨散步,走到一起了,就站在小土山下,荷塘边上,谈了相当长的时间。此时,垂柳浓绿,微风乍起,鸟语花香,四周寂静。谈话的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但是此情此景,时时如在眼前,亦人生一乐也。可惜在大约半年以前,他乔迁新居。对他来说,也许是件喜事。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无限惆怅。朗润园辉煌如故,青松翠柳,“依然烟笼一里堤”。北大文星依然荟萃,我却觉得人去园空。每天早晨,独缺一个耄耋而却健壮的老人,荷塘为之减色,碧草为之憔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行先生是“老北大”。同他比起来,我虽在燕园已经呆了将近半个世纪,却仍然只能算是“新北大”。他在沙滩吃过饭,在红楼念过书。我也在沙滩吃过饭,却是在红楼教过书。一“念”一“教”,一字之差,时间却相差了二十年,于是“新”“老”判然分明了。

至于沙滩的吃和住,当我在1946年深秋回到北平来的时候,斗转星移,时异事迁,相隔二十年,早已无复中行先生文中讲的情况了。他讲到的那几个饭铺早已不在。红楼对面有一个小饭铺,极为窄狭,只有四五张桌子。然而老板手艺极高,待客又特别和气。好多北大的教员都到那里去吃饭,我也成了座上常客。马神庙则有两个极小但却著名的饭铺,一个叫“菜根香”,只有一味主菜:清炖鸡。然而却是宾客盈门,川流不息,其中颇有些知名人物。我在那里就见到过马连良、杜近芳等著名京剧艺术家。路南有一个四川饭铺,门面更小,然而名声更大,我曾看到过外交官的汽车停在门口。顺便说一句:那时北平汽车是极为稀见的,北大只有胡适校长一辆。这两个饭铺,对我来说是“山川信美非吾土”,价钱较贵。当时通货膨胀骇人听闻,纸币上每天加一个“0”,也还不够。我吃不起,只是偶尔去一次而已。我有时竟坐在红楼前马路旁的长条板凳上,同“引车卖浆者流”挤在一起,一碗豆腐脑,两个火烧,既廉且美,舒畅难言。

中行先生至今虽已到了望九之年,他上班的地方仍距红楼沙滩不远,可谓与之终生有缘了。因此,在他的生花妙笔下,其实并不怎样美妙的红楼沙滩,却仿佛活了起来,有了形貌,有了感情,能说话,会微笑。中行先生怀着浓烈的“思古之幽情”,信笔写来,娓娓动听。他笔下那一些当年学术界的风云人物,虽墓木久拱,却又起死回生,出入红楼,形象历历如在眼前。

中行先生的文章,我不敢说全部读过,但是读的确也不少。这几篇谈红楼沙滩的文章,信笔写来,舒卷自如,宛如行云流水,毫无斧凿痕迹,而情趣盎然,间有幽默,令人会心一笑。读这样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中行先生的文章是极富有特色的。他行文节奏短促,思想跳跃迅速;气韵生动,天趣盎然;文从字顺,但决不板滞,有时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能听到节奏的声音。中行先生学富五车,腹笥丰盈。他负暄闲坐,冷眼静观大千世界的众生相,谈禅论佛,评儒论道,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这个境界对别人来说是颇难达到的。我常常想,在现代作家中,人们读他们的文章,只须读上几段而能认出作者是谁的人,极为稀见。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在许多评论家眼中,中行先生的作品被列入“学者散文”中。这个名称妥当与否,姑置不论。光说“学者”,就有多种多样。用最简单的分法,可以分为“真”“伪”两类。现在商品有假冒伪劣,学界我看也差不多。确有真学者,这种人往往是默默耕耘,晦迹韬光,与世无忤,不事张扬。但他们并不效法中国古代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他们也写文章。顺便说上一句,主张“不立文字”的禅宗,后来也大立而特立。可见不管你怎样说,文字还是非立不行的。中行先生也写文章,他属于真学者这一个范畴。

对于散文,我有自己的偏见:散文应以抒情叙事为正宗。我既然自称“偏见”,可见我不想强加于人。学者散文,古已有之。即以传世数百年的《古文观止》而论,其中选有不少可以归入“学者散文”这一类的文章。最古的不必说了,专以唐宋而论,唐代韩愈的《原道》《师说》《进学解》等篇都是“学者散文”,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也可以归入此类。宋代苏轼的《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等等,都是上乘的“学者散文”。我认为,上面所举的这些篇“学者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采斐然,换句话说,也就是艺术性强。我又有一个偏见:凡没有艺术性的文章,不能算是文学作品。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中行先生的文章,称之为“学者散文”,它是决不含糊的,它是完全够格的。

(0)

相关推荐

  • 原创散文|花开时节又逢君

    已经到来. 过去,无奈的六月 疲惫的五月已经 ◆ ◆ 文/陈志敏 Hello summer 若论岭南佳果,荔枝当数第一.若论广东学府,中大当居其首. 中大有红楼,妖娆或伟岸,一座座,似音符.如星月,散 ...

  • 彼时的北大课堂: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今人提起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很向往于那种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风气.张中行先生1930年代在北大求学,亲身感受过这种风气,晚年叙及,仍历历在目,津津乐道.开学之际,"必记本"特推荐以前 ...

  • 我的喜欢,都是眼中的星星‖文 / 子七

    我的喜欢,都是眼中的星星 作者:子七 初夏,滂沱的雨浇着小镇的绿意. 这是第23次遇见你,"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苏远游.还记得第一次相遇,准确地说,是我的相遇,与你无关. 你 ...

  • 那些你眼中的异类‖文/QQ糖

    那些你眼中的异类 最近刷抖音看到太多对汉服的不和谐声音 所以想来说一说. 人们对于汉服的不和谐声音大概分为路人和同袍两类,这些声音总是格外突兀. 我也是今年四月份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汉服,对汉服的喜爱 ...

  • 欧米茄安世文:我想念你们眼中的魔力

    2020年10月,欧米茄推出了超霸系列"史努比奖"50周年纪念腕表,传奇的航天故事,可爱的史努比形象,这款表获得了无数消费者喜爱,各国表迷都跑去排队预订. 欧米茄用动态形式在表底讲 ...

  • 旧文:一个中国军官眼中的以色列

    最近以色列对于哈马斯的精确打击成为热点.以色列在我脑海里的形象曾经是负面的.但那一次穿着军装对于以色列的访问彻底扭转了我对它的看法.后来我才认真学习了犹太人的历史,感觉到这样的国家不强大才怪. 以下是 ...

  • 一文带你读懂柬埔寨,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奇迹王国

    柬埔寨常被懒散的旅行家称为"一个矛盾学习地".在小e看来,柬埔寨也确实充满了巨大的反差:富人和穷人,乡村和城市,美丽和肮脏,友好和粗鲁,炎热和潮湿的炎热--但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可能会 ...

  • 文子:在老子眼中,管理者到底该怎么干?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壹 <文子>:"老子曰:求不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不能使祸无至,信己之不智,而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让.祸之至非己之所生, ...

  • 阮文韬《我眼中的春天》指导老师:杨伟

    我眼中的春天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城北小学206班 阮文韬 一年有四个季节,而我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我眼中的春天是绿色的.因为春姑娘来了,柳树发芽了,小草从地上探出头来,大地仿佛穿上了 ...

  • 季承眼中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亦是孤独寂寞且无情的文人

    "每个人都争取 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 ,不完美才是人生." --季羡林 季羡林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被人 ...

  • 卢文勤眼中的梅兰芳

    卢文勤(1928-2000) 著名戏曲声乐研究专家.京剧梅派研究专家.梅兰芳晚期琴师.泰州城区人.年轻时为泰州阳春雅吟社京剧票友,后考入同济大学攻读物理专业,毕业后在上海任中学物理教师.1948年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