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谢枋得《蚕妇吟》:集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于一身,绝食而亡,江西饶阳人

谢枋(bìng)得,生于公元1226年,卒于公元1289年,享年63岁。字君直,号叠山,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公元1256年,30岁的谢枋得中进士,同科进士还有20岁的文天祥,也是江西人。

谢枋得和文天祥都生在南宋末年,都是极具爱国主义情怀的文人。为国尽忠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他们的生命中必然与宋末抗元分不开的。历史给了他们抗元的舞台,也必然会给他们留下一席之地。

谢枋得自幼聪明,《宋史》记载:“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这样一个聪明好学、性格直爽、以忠义为己任的人,必然不会苟且于国家危难之下的偷生,哪怕头破血流,也会不惜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信仰。

宋理宗赵昀时期,宰相贾似道、宦官董宋臣(这名字起的,有意思)当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谢枋得在进士考试时,所做文章严厉抨击贾似道和董宋臣,由甲科降为乙科,朝廷给的官职是抚州司户参军。志得甲科的谢枋得弃官不做,第二年继续参加考试,并在经科考试中成功。

追随吴潜,开始毕生的抗元事业。考完试后,谢枋得到江南东、两路吴潜手下做了助理,协助吴潜保卫饶州、信州、抚州。因成绩显著,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时,谢枋得被提拔到兵部,负责招兵买马、筹集军饷。谢枋得不惜变卖自家财产,充作军费,用有抗元。

得罪权相,被贬归乡。谢枋得38岁时,权相贾似道向元兵求和,并开始清算抗元将领。此时谢枋得正在南京当考官,极为愤慨的他遂以贾政道为题,指责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得罪了贾似道,贾政道找了些罪名,把谢枋得贬谪到湖北三年,直到41岁时才赦还返乡。

心向抗元,再次复出。回到家乡的谢枋得,开始组织讲学,宣传爱国思想,并按照吴潜的指示,组织民兵进行抗元活动。眼见蒙古大军逐步占领南宋,已经50岁的谢枋得心急如焚,不得不再次复出,出任信州知州,继续他的抗元事业。谢枋得舍命抗击元兵,可惜南宋大势已去,皇帝畏战,丞相逃跑、兵部尚书投降,大片国土沦陷。

南宋灭亡,绝食而亡。宋恭宗、全太后、谢太皇太后被元兵俘走后,下诏书让南宋臣民降元。谢枋得拒绝投降,继续抗元,可惜已经寡不敌众,妻子、女儿自尽,哥哥、侄女被元兵杀害,几乎为了抗元牺牲了全家,不得不隐姓埋名,流亡福建。流亡中靠给人算卦、卖草鞋、教书为生。元朝建立后,数次邀请谢枋得进朝为官,都被他拒绝,最后被强押到大都,仍宁死不屈,最后绝食而亡。

谢枋得在福建流亡期间,见到了大量的百姓疾苦,对朝廷的腐败和黑暗有了更深的认识,写了大量诗歌来反映底层生活。其中一首《蚕妇吟》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蚕妇”和“玉人”作为对比的对象,通过描写四更时,不同的两个人群的不同生活状态,以“蚕妇”的辛苦来反映“玉人”的腐化生活,反映了以“蚕妇”为代表的百姓阶层疾苦,以“玉人”为代表的贵族阶层醉生梦死。这首诗与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以及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四更时分,杜鹃鸟窗外啼鸣,养蚕妇人起身来照顾幼蚕,担心桑叶不够影响吐丝结茧。却听到远处歌舞楼台之上歌舞依旧未停息,难道这么晚了,在高楼欢宴的歌女们还没有归来?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