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 什么是科学?(上)
按:本文是讲义,略长。讲解张五常教授《经济解释》第一卷第一章——科学的方法。
这一章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科学是什么,以及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有同学在群内讨论的时候反映说很难,看不懂。这很正常,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也感觉看不懂,其实错不在你,错在我们中学大学阶段最该教给我们什么是科学的时候,恰恰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所以今天我们需要补课。
补上这一课,不光是为了经济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也对我们认识其他的问题和现象打下一个基础。
当我们感觉到很难啃的时候怎么办呢?办法有两个,第一个标记下来,然后去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自己攻克难关,搞定它,不搞定不睡觉,这对于自学能力超强的人适合;第二种办法,也是标记下来,可以听听别人是怎么讲的,看看别人是怎么讨论的,帮助自己理解。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问题现在看起来很难,但当你学到后面再回头来看前面的问题的时候,也许会有「登泰山而小鲁,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许回头再看就不是那么难了。
另外,涉及到科学、科学哲学的问题,往往是比较艰深的,当困惑或者分歧非常大的时候,不妨放一放,毕竟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经济学,不是科学哲学,所以盯准我们既定的目标,科学哲学的问题是来帮助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并不是来阻碍我们前进的。
对于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而言,我们的主观感情和客观分析,是很容易区分的,我们一般不会说这个能量守恒定律让我很开心,很高兴。但经济学就不一样了,经济学用来解释人的行为,那就难免会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相冲突。物理学告诉我们无法制造永动机,那就无法制造吧,见到有人说他发明了永动机,学过物理学,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人都会呵呵一笑。
但在经济学上,有人告诉你天下没有免费的煎饼果子,你还觉得挺有道理,因为你想吃煎饼果子就得自己掏钱买。但有人一说,你看人家欧洲、人家俄罗斯、人家美国,那免费医疗待遇,那社会福利多好啊,再看看我们,不行啊。这个时候,很多人就沉不住气了,忘记了「天下没有免费的煎饼果子」这回事,就不高兴了,因为谁都有点想占便宜的小心思对不对?
这还没牵涉到自身利益,假如牵涉到自身利益,这就更难保证说出的话是真是假了。
第一节:现象必有规律
不用多说,随便找个接受完义务教育的人,你问他大自然是不是有规律的,99%的人大概都不会否认吧?这就是自然科学在学校教育阶段普及的成功。大自然的现象,随着我们人类走出神话的朦胧,选择了理性的查究,我们逐渐地发现了这些规律。
人的行为也有规律
那么,我们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这个问题,你问一个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他的回答就不敢那么肯定了,至少不会像说大自然的现象有规律那么肯定。
农村人口稀少,城市人口聚集,这是规律;农村房价普遍低于城市,人口越多的地方,房价一般也就越高,这也是规律;城市中的加油站一般选址都以路口居多,这也是规律;你喜欢喝酒,第一口下去爽,喝到最后趴下了,就不是那么爽了吧;人们喜欢名牌,关税比较高,所以都喜欢去免税店扫货,这些都是规律。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和大自然的规律一样,我们人的行为,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有发现一些现象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客观存在,我们不可能找到任何现象是完全没有规律的。即使在非常难以探测的量子力学领域,近百年的发展我们仍然发现了很多规律。
科学,以及科学家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去揭示这些规律,而对于经济学而言,这个规律则集中于解释人的行为。
主观判断要客观认同
张五常教授提到了科学的形成要基于三个重要的信念,这其实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话题,是关于科学如何在一些基础的问题上达成共识,然后再在这些基础上前进的问题。
第一个,是说凡是现象或行为,它们的存在是要基于我们人的主观的判断,而这个基本的主观判断是不能有分歧的。这里说是主观的判断,其实是一个我们人类的一个主观的定义,把一类现象或一类行为进行语言表达上的定义,意思是在这个定义上我们不要有什么分歧,不要你说是东,我非要说是西,没有这个必要。
而定义,最主要的其实就是归类,把一些具有相似特性的东西放到一个概念之中,便于我们进行分析和探讨。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写过一篇《你的眼睛和你看到的世界》提到的就是人们利用归类来进行定义的问题,文章里边用颜色来举例,世界上本来并没有颜色,都是光,都是电磁波,但我们对不同频率的光进行了颜色归类,全世界都认同了,都用这一套颜色体系来表达色彩、传递对色彩的认知信息,这就是主观的定义达到了一个客观的认同和共信,也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讨论基础。
现象规律必有原因
第二个基础的信念,凡是被共同指认的现象,都是有迹可循,有规律的。或者更简单一点,是有因果关系的。科学有时候就是在找这些现象的规律和因果关系。
中彩票有规律吗?当然有的,它符合统计学的规律。只要是有规律,那一定可以找到他们的逻辑因果关系,虽然有时候很难,但这也正是科学所追求的。我们选择了相信科学,那就是选择了相信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关于因果关系、逻辑规律的问题在明年讲解《人的行为》的时候,还会有更加深入的探讨,这里先不急,我们就按照《经济解释》的体系安排,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走下去。
第二节: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在科学上,现象、事实、行为和观察所得,所指的都是一回事,虽然有些无法肉眼直接观察,但他们是客观存在的。在解释它们为什么存在之前,我们都仅仅是用我们人类的语言、科学的语言说明它们在那里,并没有解释它们为什么在那里。当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时候,就需要我们人类总结或发现的抽象的理论。
为什么要用抽象的理论来解释世界,而不能用事实来解释事实呢?因为事实之间背后的规律,并不是不言自明的,仅仅两个事实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规律,规律需要通过人去发现、去总结。
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理论的解释能力逐渐扩大的过程。地心说原来有解释力,但日心说的解释力更大;牛顿经典力学的解释力很强大,但无法解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化学上原来还有燃素一说,但后来被新的氧气助燃解释所取代。
所以科学的解释力是一个逐渐扩大,但又有可能被新的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所取代的过程。而只有抽象的理论,才是一般化的理论,才能在寻求更大的解释力的历史中坚持下来。事实解释事实,是缺乏这种解释能力的扩大化的,所以才不被接受。
关于科学解释力的扩大,推荐阅读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其中有详尽的论述。而科学的主要方法,就是将现象分门别类,作有系统的安排,寻找我们能够共同认可的规律。
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
两个其实不难理解,是处在两个极端上。
特殊理论,就是只能给现象一个特殊的解释,这个解释只能在满足所有它设定的条件的时候才能有解释力,所以过于特殊,缺乏一般性的解释能力,以至于条件稍微一改变,这个理论就不适用,废掉了。
而套套逻辑,英文是 tautology,也叫同义反复,或者是恒真命题,特点是,永远不会错,怎么说都是你对。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类比,比如我们学校教的「辩证法」,怎么说都是你有理;再如用人的偏好来解释问题,说你为什么喜欢吃辣椒,回答因为我就是喜欢吃辣椒,等于没说。
过于特殊代价太大
张五常教授说,世界上有真理,我表示怀疑,历史上无数被当时的人认为是真理的理论后来被其他理论所取代或者所扩展,我们更多的是在无限接近真理,但是最终真理的归宿在哪里?还很难说。
但是毫无疑问,在探索真理的征途上,我们人类是在进步的,近三百年的时间进步的非常快。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科学的进步,并不是正确的理论取代了错误的理论,而是更有解释力的理论代替了原来解释力较为狭窄的理论。
特殊理论是一个极端,只能解释当时当地一个现象,缺乏普遍的适用性;而同义反复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永远都不会错,看上去可以解释万物,但实际上,没法用,空空如也。
套套逻辑可以空洞无物
tautology,翻译过来也叫「恒真命题」,就是我们无法想象它错在哪?就像是说,1=1,永远对。
经济学上的基本假设: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也即是,人是自私的。但我们仍然看到有人热心慈善事业,有人助人为乐,同时也有人得了糖尿病,边打胰岛素还边喝酒,还有人吸烟、吸毒,这也是自私吗?也是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吗?
对此我们的回答是,这的确是自私,也的确是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都包含在了最开始的假设之中,当解释这些现象的时候,我们是不能简单的用自私或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来解释的。否则,就变成了怎么说都有理的套套逻辑。那经济学就可以用自私二字来解释一切了,还整那么复杂干什么呢?
正确的回答是,自私作为一个基本的假设,是我们作为讨论的一个基础共识,在此之上要看具体的什么条件、什么代价导致了什么行为。这才是科学的解释。
套套逻辑可以是重要概念
套套逻辑,也就是同义反复,虽然可能因为其永远不可能错,无法给我们提供理论解释上的能力,但却可以提供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也就是对一些东西从新做出定义,转换视角来思考问题。
书中讲的货币流通速度的例子,还有科斯定理的例子,暂且一笔代过,不是本章重点。而前面讲过了,用以解释世界的理论,是在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中间。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外一个极端开始,逐渐向中间靠拢。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
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但要求尚未被事实推翻,这就是「可证伪」。「可证伪」这个概念是波普尔提出来的,这么重要的概念,我印象中中学和大学本科都没有教过,甚至波普尔这个名字也是后来看书多了才知道的。最初接触的时候,感觉有点绕,多读几遍再读点其他辅助著作,终于能够理解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提出一个理论,我说「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天鹅有没有黑色的呢?今天我们知道是有的,但在没有发现黑天鹅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人们是相信天鹅只有白色的。我的这个理论,在那个时代,就是可以被证伪的,但在发现黑天鹅之前,我的理论是没有问题的。发现了黑天鹅之后,我的理论就被证伪了。要么修正我的理论,要么直接彻底抛弃这个理论。
先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的《赵敦华讲波普尔》,这本书是薄薄的一本,读起来不会那么吃力;另一本则是波普尔的原著《科学发现的逻辑》,系统阐述了他的科学哲学观念,这本书很厚,而且比较难啃,没有大把时间不看也罢。确实没时间,就知道「可证伪」而暂时没有被证伪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也可以了。这是这一章的一个重点。
这里就牵出一个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张五常教授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传承,是把自然科学中的实证科学的方法搬过来运用到经济学中。科学求的不是绝对的正确,也不是求错,而是寻求「可以被事实推翻,而又未被事实推翻」,在此基础上算是被证实,越有解释力的理论,越被科学界所接受。
但是,在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上,奥地利学派则有不同的看法。简单介绍一下,有个大概的认识,如果暂时不能理解,也不要作为重点来看,因为明年讲《人的行为》的时候,这个问题有非常大的篇幅来讲。
简而言之,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学更像是几何学,是一个从先验的公理出发,经过严格的推理、演绎得出许多定理或者推论。并不承认经济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实证方法。几何上,我们都知道勾股定理,或者三角形内角和恒为180°,但我们会拿尺子去测量长度和角度,来证明这两个结论吗?我们在几何上无法这样进行实证,在奥地利学派看来,经济学同样无法进行这种实证。
两者之间的差别简单这么一说,因为这个问题初学者没有必要在意,太在意了反而影响我们登山的热情和进度,到后面爬上山腰或登上山顶,回头再看这些问题,更好理解一些。
验证含义的基础原则
关于验证的含义,这个我们以前学过数学证明的话,很容易理解。就是 A 推出 B 是成立的话,它的否命题却不一定成立,就是非 A,无法得出非 B。
书上的例子,下雨,肯定天上是有云的。下雨是条件 A,天上有云,是结论 B。它的逆否命题依然成立,就是天上没有云,肯定不会下雨,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它的否命题是什么呢?是不下雨,天上就没有云。两个都否定一下,但逻辑关系的顺序没有变,这就是胡说八道了,这个常见的谬误叫「否定前件」,意思就是一个命题原来是成立的,你却通过否定前面那个成立的条件,来否定后面的结论。
下雨必有云,这个例子很简单,但是很多经济学的问题上,或者一些辩论的问题上,是不容易察觉的,要仔细小心。那个莱斯特的经济学者明显就是犯了否定前件的谬误。
错的假设可以推出真理
书上写的白痴开加油站这个问题,很显然,只有选对地方的白痴才能生存下来。其实这个例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适者生存的典型案例。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假设」,但从这个例子来看,不理性,不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就意味着被竞争所淘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被电视剧上的反面角色演绎成了一句警世名言,给人感觉人要是只为自己就不得好死,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再看呢?人人为己的动机,光明正大的利己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打着人人利他的口号,背地里利己,还有就是好心办坏事的那种也可悲可怕。
「通往地狱之路,往往由善意铺就」,这句话要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