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命题探微》《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果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词“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水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圣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退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敢。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升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念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围证和表运应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读已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阅读答案:

1.B 。

2.D

3.B

4。材料采用分总式论证结构。先分说中国古代诗学“文如其人”和西方“风格即人”这两个命题,然后总体阐释了二者既共同揭示文学风格特性又体现独特性的观点。

5.“诗言志” 指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侧重反映。文如其人”说“实然"的意义:“情欲信"指文章的内容应该真实,侧重反映“ 文如其人”说“应然"的意义:二者共同证明了“文如其人”命题的双重意义。

(0)

相关推荐

  • 蒋寅|学术史·思想史·批评史——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读后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是张伯伟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于1989年,其中有关"推源溯流"和意象批评的论述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写成,从大学论文到博士 ...

  • 蒋寅|就古代文论的“转换”问题答陈良运先生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术界令人欣慰的进步之一,是我们终于可以进行直率的学术批评了.而令人不满足的现状之一,则是这种直率的学术批评还不能尽出于善意和学术理性.本刊今年第一期所刊陈良运先生的文章,同时给我上述 ...

  • 在中国发现批评史——清代诗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传统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  近代以来,批评史乃至整个文学史研究始终是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对明清以来关注不够.然而传统总是距离最近的部分对我们影响最大,由于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的薄弱,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和批 ...

  • 《心若“旅游”,灵魂在场》阅读答案

    心若"旅游",灵魂在场(20分)我喜欢你是寂静的施立松①夜静,星稀,我坐在夜风里,夜鸟低沉的声音,踏过平静的水面凌波而来.邻着水库的秋千轻轻摇晃着我,也摇晃着朱亚文沉郁的吟诵:我喜 ...

  • 多材料阅读:旅游文学(有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旅游与文学的关系,是个严肃的话题.在高铁通达.私家车便捷.全城旅游蓬勃发展的时代里,旅游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远 ...

  • 《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  刘世芬 ①有一次,作家周晓枫到河北作协开讲座.开讲前,主持人先做介绍,周坐在台下第一排座椅上,我就坐在她身后,此时的我,作为听众,懒洋洋地靠在椅背 ...

  • 刘恩波《随心的阅读》阅读答案

    随心的阅读刘恩波①读书节期间,"阅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画家黄永玉说,"看书是一种快乐,然后才是知识,才是本钱."私下觉得老人家此话算是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

  • 诗歌鉴赏《旅游伤春》阅读答案

    诗歌鉴赏 旅游伤春 李昌符 酒醒乡关远,迢迢听漏终. 曙分林影外,春尽雨声中. 鸟倦江村路,花残野岸风. 十年成底事①,羸马倦西东. [注]①底事:何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 ...

  • 方苞《与徐贻孙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与徐贻孙书 [清]方苞 苞白:去年五月中,得吾兄手书,比欲作书相报,违隔久远,所怀蕴积,措笔不知所从.日延月滞,以至于今. 苞尝叹近世人为交,虽号以道义性命相然信者,察其隐私,亦止借为名声形势.其确然 ...

  • (唐)许浑《沧浪峡》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峡 (唐)许浑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

  • 闻一多《太阳吟》阅读答案

    文本一: 太阳吟① 闻一多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

  • 王沂孙《齐天乐·蝉》阅读答案

    齐天乐·蝉 王沂孙① 一襟余恨宫魂断②,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珮流空,玉筝调柱③.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④.病翼惊秋,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