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过度牺牲,其实是对孩子的控制
发布时间:2021-07-20
电影《囧妈》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当儿子伊万坦诚地和妈妈说出了自己对她的不满后,妈妈因被指责而气愤下车,随后,伊万担心妈妈出事,便一路跟着妈妈,最后他们到了一片森林。
当时,妈妈和儿子说了一段往事,是她被爸爸家暴的事。妈妈对伊万说:“那天,你跟我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我来保护你。那一刻我就告诉自己,我这一辈子,就为你活着。”
或许,这段话会让很多人感动,觉得妈妈很伟大,只为孩子活着,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在我看来,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
因为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把爱变成了控制。
也就是说,父母的过度牺牲,其实是在控制孩子。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说。
01
只为孩子而活着的父母,
是可怕的
综艺节目《奇葩说》曾有这样一个辩题——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很好的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当时的辩手黄执中的说法,我觉得非常好。
他认为,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内心是不想去的,之所以说“放下一切”,就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有委屈感、无奈感,甚至是牺牲感,而这样的感觉对于亲密关系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因为这种自我牺牲的感觉,会让一个人认为自己很不错,进而有种"你要听我的"的控制感。
其实,这样的说法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
当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有了牺牲的感觉时,也会认为自己是好父母,进而和孩子之间产生了不平等(我牺牲,你亏欠我;我付出,我更好,你要听我的)的感觉。
电影《囧妈》中的妈妈,也证实了这样的说法,她就是想控制儿子的一切。
我们看到,她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子,包括吃什么,什么时候生孩子等事情,她都要替其做主。
可见,只为孩子而活的父母,会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这对孩子来说,是可怕的,因为这样的爱令人窒息。
02
父母通过自己的牺牲,
让孩子愧疚和自责
父母的过度牺牲,除了让孩子窒息外,还会让孩子感到内疚和自责,而这也是父母控制孩子的一种心理手段。
黄执中在辩论中也说到,这种牺牲感就像水坝,当我们筑起了水坝之后,我们的道德筹码日复一日在提高,而我们想要的就是兑现。
这时的兑现,就是想让对方顺从自己,听从自己,而这便是控制。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曾说,每个人都渴望做一个好人,而这样做的人内心很可能有这样一个隐藏的逻辑,即“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给予我回报”。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为了孩子省吃俭用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这么苦,都是为了你,你这么怎么不听话!”而这样的话其实带给孩子的就是自责和愧疚。
孩子会觉得自己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满足不了父母的期待,自己就是罪人,对不起父母。
想想看,一个内心时刻揣着自责和愧疚感的孩子, 怎么能快乐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孩子在回报父母这条路上,完全失去了自己,因为他们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而是父母的附属品。
可见,父母的过度牺牲,其实是在把孩子当作工具。
03
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
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老师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这说明,父母的人格健康,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那么,父母要成为怎样的人,才算是人格健康呢?
用曾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清爽的人,即在关系中边界清晰,能够自得其乐,处理事情立断果决。
而对孩子过度牺牲,过度负责,其实就是界限模糊。
首先,父母要相信孩子,不要越界。
当孩子有能力做自己的事情时,要主动放手,选择相信孩子,而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主,否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思想,永远长不大,还可能因此愧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
其次,父母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人生延续,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不要有补偿心理,让孩子帮助自己实现梦想,那样的做法是自私的,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梦想需要实现,父母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做其背后的支持者。
再次,父母要照顾好自己,轻松快乐地生活。
因为一个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有心甘情愿照顾他人的可能性。
当父母照顾好了自己,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就不会过度,更不会让孩子自责,因为他们没有委屈和无助,也就没有牺牲的感觉,自然也就不是在控制孩子。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生活轻松自在,孩子才敢于远走高飞,否则他们会担忧父母,觉得自己愧对父母。
写在最后
父母,首先是他们自己,然后才是父母;孩子,首先也是他们自己,然后才是孩子。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需要为对方活着,只要为自己活着就好,因为每个人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正如20世纪著名小说家和哲学家安·兰德说的:“我以我的生命和对生命的爱发誓,我绝不为他人而活,也绝不要求他人为我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