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的点景艺术

人们常常说,山水画中所呈现的景致是“可游”、“可居”的。

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一些体量比较大的主体景物,例如山石、树木以外,画家们往往还会添加一些小的点景在山水画中,用来丰富画面的内容、渲染氛围,从而传达出画家自身独特的情趣。

点景的人物、房屋虽然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意义却很深远,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中国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之笔。表现着山水画“物我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点也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相契合。

(隋)展子虔 游春图 (局部)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必读经典

遴选千幅经典山水画

局部高清放大,深入剖析山水技法

山法、石法、云水点景人物、扇面册页

山东美术出版社

折扣销售,单册可选

山水画的点景本质上是表达画家自己情感的一种表达载体,是艺术家们用来向观看画的人输出自身独特的情感、构思、趣味的一种载体,传递着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艺术思考与追求,同时也呈现出画家各自不同的喜好、个性以及文化内涵。

点景是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画面构成要素,这是点景在山水画的结构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有的山水画作品都要讲究其中的秩序。

山水画中的每一个绘画元素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成作者想让画面去呈现的一个整体,这就考验到创作者安排、设计画面的能力。经营安排这种结构秩序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构图的过程。所以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总是把画面各个元素反复推敲布置,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构图效果。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绢本墨笔

纵192.5厘米 横11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山水画作品是艺术家们通过对客观大自然的亲身体验与观察,再加上创作者自身对于物的理解,将思绪和情感整合后用一种合理的画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心独白,并将内心的独白转换为画面语言来与观者进行沟通交流。

“意境”是中国画里很重要的一个美学概念,是每一个山水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追求的一种画面目标。中国画是一种表现艺术,不以再现客观物象真实为目标,在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追求一种“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元代赵原《陆羽烹茶图》

纸本水墨 27x7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景在整个意境生成的过程中作用甚大,它作为画面元素把画家想要营造的画面意境鲜活的表达出来。这和中国语言上的一些修辞手法极其相似,例如一下比喻、借喻、对比的手法,就好像很多山水画中想要表达季节的概念,就借用鸟类等动物来烘托季节的气氛;

再比如说形单影只的行人和广袤的大地相结合,往往用于烘托出天地的宽广以及人自身的孤独、卑微、渺小。我们再欣赏一幅画时,也只有充分了解画面所想表达的意境后,才能更加地清楚点景在画面上的作用。

(元)黄公望 剡溪访戴图 绢本设色

纵75厘米 横56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山水画中点景的安排,需要符合所展现对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即符合常理常态,与所处的山水环境能自然地相融。

尤其是在建筑类的点景上,要分清汉族或各个少数民族的地域差别,选取当地典型的建筑风格进行刻画。当然,点景的刻画不能细致过度,点景的绘制必须做到简洁明了,同时又不失真实与生动。

山水画中点景的布置,要根据山势、树势等主体环境的走势而定,点景要出现的恰当、自然。所以,点景的安置是建立在整幅画面大势的基础之上和各种小势的调节之中的。

此外,点景本身在形势上也要和山石、林木之势相承相接或相辅相成。同时点景和点景之间、点景和所处环境之间要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让画面变得真实,这样才让观者对画本身有更多的品味之处。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局部) 纸本设色

193.8x9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程序,

月雅艺术图书 , 交易担保 , 中国历代山水画经典范本 小程序

必读经典

遴选千幅经典山水画

局部高清放大,深入剖析山水技法

山法、石法、云水点景人物、扇面册页

山东美术出版社

折扣销售,单册可选

点景的出现要与画面所想表达的意境相契合。山水画中人物有很多种姿态和神态,都是为画面的意境表达而服务的。

画家也正是通过对点景人物生动传神的动态和神态的刻画,将创作主题明确、强烈地表达出来,将画面意境有效地营造出来。

如南宋马远的《晓雪山行图》,通过描写行进中点景人物缩颈和袖手呵气的动态,使人顿感寒气扑面,让观者觉得自己仿佛身处冰天雪地一般。

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点景和山石树木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一种微妙的节奏。这种节奏除了显现于形式结构之上,还直接体现在笔墨的黑白灰之中。

所以,点景的位置和比例关系确定以后,笔墨的处理是点景与画面整体风格相统一的关键。

在山水画创作中,点景在造型上往往采用概括、简化的原则,而笔墨的运用因联系和呼应的需要应予以带有节奏的松紧的处理。点景不仅在形势上与山川树木呼应,而且在用笔使墨上也须与山川林木相呼应。

(明)蒋崧 渔舟读书图 (局部) 绢本设色

171x107.5cm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突出或强化点景的效果,在处理点景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上,常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在绘画中,为了突出某一部分,对比衬托是一种常用方法。在点景的笔墨处理上,采用以黑衬白或以白见黑等对立手法皆可。

此外,色墨互补也是凸显点景的一种有效的表现方法。

山水画在色彩上一般不求丰富的变化,而常在墨色已足的基础上赋以淡雅的颜色。这种类型的作品若要突出点景,只要加强色彩纯度的浓淡对比或色相的冷暖对比就行。

最后,我认为要做好点景,需要创作者自身加强对于自然、客观事物的感受,更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身的人文知识和内在涵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深刻的艺术作品。

水画是画家审美理想、精神境界的物化形式。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更是画家自身情感、精神的真实写照。

点景人物将“造化”与“心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历代山水画家不断传承和追求的艺术形象和笔墨要素。中国山水画强调将人的主体精神与宇宙自然相融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写,表现其审美内涵。并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融入当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而中国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丰富的美学意义和价值。研究点景人物,对于我们研究山水画中的人文内涵、审美内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笔墨丹青

    说道古画邮票(古代绘画邮票的简称),大家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套邮票肯定是1984年发行的<簪花仕女图>但是小编说非也,不信你就往下看. 元.佚名<平沙桌歇图> 中国发行第一套古画题 ...

  • Artlib线上展览 | “在路上”——中国历代经典行旅图

    春运来了,在各地车站码头的年味就是回家的味道.无论人潮多拥挤.路途多艰辛,为了回到温暖的目的地--家,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路上辛苦点不算什么. 相对古人来说,我们的出行已经十分方便,迅捷便利的交通 ...

  • 山东青年画家管仁和:画面空灵闲逸、意境空灵清旷的山水画作

    管仁和,山东日照市莒县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现为职业画家.2010年其画作作品由山东美术馆出版<水墨流年>专刊,并发行联展:2012年7月参加杭州共同体邱志杰艺术工作室的<墨 ...

  • 戴卫的水墨人物:笔墨简练,意境深远!

    . 国画家戴卫,斋号风骨堂,1943年出生于西藏拉萨市,1964年,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下乡务农,经历了8年知青生涯.1982年入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深造,得到李可染.蔡若虹.叶浅予.黄胄先生指导.国画家 ...

  • 国画:山水画中的点景艺术

    人们常常说,山水画中所呈现的景致是"可游"."可居"的.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一些体量比较大的主体景物,例如山石.树木以外,画家们往往还会添加一些小的点景在山水画 ...

  • 山水画中的点景艺术

    人们常常说,山水画中所呈现的景致是"可游"."可居"的.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一些体量比较大的主体景物,例如山石.树木以外,画家们往往还会添加一些小的点景在山水画 ...

  • 书画联盟丨山水画中的点景艺术

    無岸的海 作者:吕长河 编辑:雪狼异族 人们常常说,山水画中所呈现的景致是"可游"."可居"的.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一些体量比较大的主体景物,例如山石.树木以外 ...

  • 「艺术研究」中国山水画中“线”的“个性”

    「艺术研究」中国山水画中"线"的"个性" 荣宝斋在线2020-10-27 10:18:23 文/叶欣辰 "线"作为绘画最基础的艺术语言,历了 ...

  • 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艺术

    仿古山水-王时敏 一 概 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 ...

  •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是如何“点”出主题的?

    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有点缀装饰之用,通常只占据极少部分的篇幅,有时细小如豆,有时寥寥数笔简之又简,却是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点景人物的山水画大多有明确的主题或故事情节,虽以山水树石成画,但画眼却在人 ...

  • 国画山水画点景必修课,山水画中的点景帆船绘画技法

    国画山水画点景必修课,山水画中的点景帆船绘画技法

  • 中国山水画中树的形态是如何随时代演变的?

    2021-03-20 13:26 "山无树不秀",可以说,树的形象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的形态各异,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使得山水画增添了自然气息,所以龚贤<画诀&g ...

  •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中国文化深厚博大而具有系统的传承,各艺术门类之间或多或少有所关联和相互渗透,中国人从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的学习和传承中,就不断的把中华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起来,中国人很是注重经验主义,感悟主义,这样的智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