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的渊源及鄂州三国青瓷牛车

牛车的渊源及鄂州三国青瓷牛车

牛车,顾名思义就是牛拉的车子。现在城市里很难见到牛车,然而在历史上牛车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尤其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牛车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着实风光了四五百年,这其中的缘故,自然与牛车的舒适有关。
  A
  关于车的发明者,相传有七八个人之多。第一个发明车的人据说是黄帝,他首先创造了车,并开始用牛拉车。我国的古书上还有人说,车是夏代奚仲发明的。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车的形象,是商代的。当时的车为独辕、双轮,车厢是方形或长方形,车辕前端缚有一根叫“衡”的横木,衡两边各缚有人字形轭,用以系马或牛。由于是独辕,必须用双数的马或牛驾车。

  秦朝以前的车,大体可以分为“大车”和“小车”两大类,“大车”系指用牛驾驶的车,车厢大,主要是拉物品用,普通百姓也偶尔坐坐。“小车”并非真是小,而是指由马驾驶的车,和用牛驾的大车相比只不过车厢较小,两匹马或者四匹马拉动着快速行进。同时,马脖子上的铃铛还不住地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很是气派。这种车除贵族们乘坐,还用于战争,所以也称“戎车”。
  B
  春秋战国时期,战车数量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如《战国策·楚策一》说楚国的强盛:“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然而,鉴于当时的路况和造车材料,又使“小车”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当时最好的路也不过是较平整的土路,更多的路难免坑坑洼洼,车轮子都是木头的,没有今天的充气轮胎,车轮子和地面就是硬碰硬。于是,车跑得越快,颠簸得就越厉害,而且飞起的尘土也就越多,乘车的人不怎么好受。那时,车身大多是敝露的,对乘车人的仪容有很严格的要求,要在车上保持端正的姿态,不能东倒西歪没个样,在颠簸中还要保持乘坐的姿态,这对乘车人来说也是一种锻炼了。所以,出于追求舒适的本能,有人把目光投向牛车。牛车走的比较慢,颠簸的程度较马车自然要减轻许多,扬起的尘土也少得多。再者,牛车车厢较大,坐牛车既有车篷,又对车厢加以围挡,人坐在里面,别人看不见,可以自由坐卧。
  但是,东汉中期以前,牛车都被视为低级别的车辆。据《史记》记载,西汉刚建立时,因为多年战争的原因,马匹奇缺,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一些官员被迫委屈乘牛车。东汉初年,牛车不被重视的局面仍没有改变,汉章帝时,有一位太守因为乘牛车出行,被视为是“有损国典”,竟然受到降级处分。从东汉末年起,随着牛车“身价”的提高,其装置也有了变化,制造也就比较讲究了,车厢里安置了凭几等物,使乘车者能够较舒服地自由坐卧。于是,人们一改以前对牛车的轻视,牛车逐渐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
  C
  鄂州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东连黄石,西接武汉,南与江夏、大冶毗邻,北与黄州隔江相望,是古代的战略要地。鄂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991年6月3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春秋战国和三国六朝时期,曾两度辉煌,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都曾繁荣一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址和遗物。其中,六朝青瓷是鄂州文物中分量较重的一类文物。其不同造型、不同形制、不同釉色的青瓷器占到了出土文物总数的40%,有些是全国罕见。
  如果说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烧制的器皿仅是为了生活、生产需要的话,那么,汉六朝时期的青瓷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在鄂州青瓷中,常见的有香薰、辟雍砚、水盂、注子等文房用具;有鸡、鸭、羊、狗和男女人物俑等类似于玩具的模型制品;特别是表现死者生前之物的门楼、青瓷磨、碓、臼、水井、禽圈畜舍、灶、牛马车辆等等。凡是生活之中有的,墓中也一定会出现,这是古人丧葬的一种基本习俗。
  在林林总总的鄂州六朝青瓷中,有一件三国时期的青瓷牛车,为模型器,1997年4月在百子畈古墓区出土。百子畈古墓区位于六朝武昌城的正南方,洋澜湖的北岸,即今凤凰广场一带。出土的这件青瓷牛车,牛作站立状,昂头目视前方,张口卷舌,尾巴甩起,好象正等着主人上车。车轮很大,轮径15厘米;车厢呈长方形,前面敞开;有卷棚式的车顶,具遮雨、防晒之功效;车厢内十分宽敞,可以摆桌下棋、饮酒等。可见当时牛车的舒适程度,难怪古人对之喜爱有加,而风靡四五个世纪。这件三国青瓷牛车,是研究鄂州六朝历史的一件宝贵文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