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氏实地券》中曾经鄂州引以为豪的秀衣坊
《明.喻氏实地券》。1978年百子畈出士。券长34厘米,宽34厘米,星正方形的砖刻.自左至右直书10行,行I至10字不等,最多者10字,最小者1字,末行刻死者的两个儿子名字,计113字。字体刻工低劣。撰文、刻字人周志文、周志洪,(图四)全文是:
大明国湖广武昌府武昌县市东秀衣坊贾“地信女喻氏生于己已年正月十九日子时卒于嘉靖三十年三月十六日成时鼻于嘉靖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寅时在本县洪道乡寒桃村口山保扦作口山寅兼口段三分口董大明嘉靖三十一年十月十二日吉作孝男周志文周志洪。
此墓志铭说的是墓主人生前姓喻,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当地妇女,但是该女子生前却给朝廷做过一定的贡献,可能是一名专门从事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胄做衣服一类的秀女,后来嫁给了周姓男子为妻,并给其生育有两个儿子,名字分别叫做周志文、周志洪。墓主人死后,两个儿子将其埋在了当地。此墓志铭虽然简陋粗糙,但是从侧面反应了明代鄂州人比较孝道,且家境还算可以,应该是个小康水平吧,且两个儿子还读了一点书,不然也不会学文化人附庸风雅给母亲立碑写墓志铭,鄂州当地的碑文应该是某某之墓,然后落款是子孙名字。
明朝一代对妇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该墓主人能进秀衣坊做事,说明其在本地不仅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手工业者,还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不然两个儿子也不可能敢如此胆大妄为的乱刻墓志铭纪念母亲,也不可能故意标榜提高其母亲的地位,因为俩孩子并没有读多少书,也不懂得取用华藻的文字来修饰,就算修饰了当时鄂州本地人也不会承认,至少墓碑不会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读书人都穿刺绣的衣服,绣衣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身份的象征。明代皇帝在朝廷闻鄂州之地的求学之风盛行,并钦赐“绣衣坊”三字。当地官员也会将皇上的赐书立牌坊于街巷口,可惜绣衣坊已经因为战火被毁,只留下了令人惋惜的往事和墓碑。
这也说明了,明代鄂州已经有规模性的手工作坊在生产朝廷所需的服装,且雇佣的都是手艺精湛的女工,应该算得上是资本主义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