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188 日本被动开放市场
日本被动开放市场
19世纪上半期,日本仍处于一个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德川幕府统治,从封建统治制度上看,天皇仅是国家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大权掌握在德川将军手里,从将军、大名到武士构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统治制度;从封建经济制度看,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的自然经济是幕府统治的基础," 日本有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和发达的小农经济"。在德川时期,大小封建领主占有全部土地,农民完全没有土地,而德川将军是全国最大的领主,其领地均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各藩大名都是年收入在1 万石贡米以上的大领主,他们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0%以上;天皇与神社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 ‰和12‰;上层武士一般可从将军那里获得年收入不超过1 万石贡米的领地,而下层武士一般没有领地,靠从大名或将军那里领取每年为30-100石大米的俸禄。将军按等级高低,把土地分封给大名,因而将军和大名之间是一种封主和封臣的关系。在日本封建社会晚期,封臣不能自动解除对封主的关系,而土地分封又是与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世袭制度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更为稳定的领主制。农民租种将军和大名以及武士的土地,半数以上农民租种土地不足5 反(约合7 市亩),农民对土地具有世袭耕作权,但没有所有权。农民不仅要向领主交纳地租,还要交纳各种赋税,地租和赋税合称年贡,用实物交纳,约占农民年收获量的60~80%。
19世纪初,日本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有了一定的发展。从农业看,由于农民精耕细作,使用新的农具等使农民用于出卖产品的数量略有增加;封建领主为了取得货币购买奢侈品,大量出卖从征收年贡得来的大米并要求农民将年贡改为实物、货币混合交纳;农民为了取得货币交纳年贡,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并种植经济作物,这样,大米和其它农产品便进一步商品化。此外,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动摇,破产农民往往以份地作为抵押,向商人和高利贷者借款;农民到期不能还清所借款项,商人和高利贷者便把这些土地占为己有,虽然他们还不是土地的名义所有者,但却掌握了土地的实际支配权。随着富裕农民和商业高利贷者兼并土地,或开垦新田,形成了日本的新兴地主。19世纪中期,他们手中集中了全国约1 /3的土地,但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得到领主的认可,他们大多出租土地、征收地租,同时经商、放高利贷、开办手工工场,一身数任。
从工业方面看,19世纪日本已从家庭手工业发展到了工场手工业。19世纪初,除旧有丝织业中心京都西阵以外,关东、奥羽、越后、美浓等地区都出现了丝织工场。造纸业主要在土佐,酿酒业等遍及全国各地。19世纪中叶约有工场267 家,每家有织机6 ~7 架。在桐生,随着丝织手工工场的发展,人口也增加了。1757年有300 多户,1400多人,1855年增加到980 多户,4O00多人。在越后,农民经常把耕地租给邻村,专门从事丝织业。棉织业方面,家庭手工业者主要经营技术比较简单的本色棉纱和棉布的生产,尤以和泉、河内、知多、伊予等地最为发达;手工工场则多半经营技术比较复杂的染色棉纱、棉布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足利、尾西、久留米等地。19世纪中期,足利的手工工场已拥有织机30~200 架(一家),足利的棉织品与桐生的丝织品竞争。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虽然最初只是在日本的纺织业中出现,19世纪前半期已扩展到榨油、制蜡、制糖、酿酒、造纸、采矿、铸造、陶瓷等生产部门。各地的官营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1854年,日本全国雇佣10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有300 所,到1867年,全国各生产部门的手工工场共有400 多家。在手工工场里,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技能有显著的改进和提高。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导致农村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城市封建行会组织的解散。1831年和1843年,幕府一再颁布废除行会的法令,自此以后行会组织逐步被废除。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商人收购和贩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并兼营高利贷,19世纪,商人已成为最富有的阶层。
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加速了武士阶层走向没落。德川时代末期,封建经济的衰落,幕藩的收入增加不多,支出却不断增加,从而给武士的俸禄也随之减少了,有的竟将武士的俸禄削减了70%。为数约40万的中下级武士连同家属共约180 万人左右,贫穷的武士往往典当一空仍不能维持家室的温饱。不少武士从事教师、医生、商业和手工业,他们糊伞、糊灯笼、制笔、印刷、饲养鱼鸟等,有的为高利贷者服役。西南某些大名也逐渐改变了卑视工商业的态度,也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商品货币经济已经冲破了武士和商人之间的等级界限。
此外,德川幕府的财政进入19世纪后已日益拮据。1834年到1836年期间,平均每年财政赤字达59万两金,1854年到1856年间平均70多万两金。大名的财政也异常困难。19世纪20年代末,萨摩藩负债已达500 万两,仅利息每年就须支付35万两。将军大名向高利贷商人借贷,大名仅从大阪一地商人的贷款就达黄金6000万两,每年利息值大米300 万石。将军和大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不断增加年贡数量和提前征收年贡;增加各种捐税的征收,对各种土特产品也征收重税;幕府多次改铸硬币,降低硬币的含银量,加上纸币流通数量的增加,货币贬值。到19世纪中叶,货币的购买力只相当于17世纪中叶的1 /8 ;另外,各藩还对盐、糖、烟草、纸张等产品实行藩营主卖制度,垄断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为了挽救封建制度,幕府统治者在19世纪30至40年代,曾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州、萨摩、肥前、土佐等西南诸藩所进行的" 藩政改革".西南多数地区商业和工业比较发达,与荷兰、中国商人接触比较多,对西方情况有所了解。一批要求改革的中下级武士主张奖励工商业,学习西方技术、整顿财政等。西南各藩和幕府先后实行改革,因多开始于天保年间(1830- 1843年),史称天保改革。
最先实行改革的长州藩是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1838年实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㈠灾年减免祖税;㈡整顿藩债,豁免武士债务;㈢采用洋枪洋炮,以西洋方式练兵,提倡航海技术;㈣定朱子学为藩学,同时奖励西学,即自然科学;㈤广求人才,破格登用,吸收下级武士参与藩政;打破狭隘的藩界意识,奖励藩外留学,招聘外藩人才;㈥公布藩政府财政和藩主的私人用度。
以后,萨摩、佐贺和土佐等藩都进行了类似的改革。萨摩藩发展对琉球的贸易,实行砂糖专卖制度;佐贺藩积极奖励保护藩内陶器的生产和煤炭的开采;土佐藩内造纸等发达,采取了奖励生产的政策。
幕府受各藩的影响,1841年至1843年实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厉行节约,奖励武艺,整肃风纪;禁止农民移住江户,规定农民入城劳作年限,到期必须回乡;救济大名和旗本的生活,豁免其对幕府债务之半,其余部分逐年偿还,不付利息;解散具有特权的商人同业公会,向商人征收巨额捐税;江户、大阪四周十里方圆以内的大名与旗本的领地收归幕府直辖;禁止西学。1842年颁布的节约令中禁止从农村招雇机织女,一些地方的大名也于1842年颁布类似的禁令,不许手工工场雇佣男女工人,农家只许有织机一架,人手多者亦不得过两架,不许赁借织机等;一些地方禁止雇佣工人弹棉纺纱等。幕府维护旧的经济基础的措施,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西南各藩为代表的改革具有资本主义改良性质,改革措施虽然没有触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但却大大增强了西南诸藩的财政和军事实力。
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来,日本也遭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
幕府自1633年以来先后五次发布"锁国令" ,建立了严密的锁国体制。这些法令规定:禁止本国船只出海,禁止本国人出国;不许旅居海外的日本人回国,在海上遇难漂泊异国的日本人也不准回国;不准外国船只来日本,不准外国人在日本居留;除长崎港与中国、朝鲜和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外,禁止日本人同外国接触。19世纪上半期,虽然" 锁国令" 的一些措施在日本的一些地方已有松动,但日本仍然还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 锁国时代" ;而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以蒸汽为动力向世界扩张,天涯海角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19世纪初以来,资本主义国家船只来日本的次数增多,英、俄、美政府都派使节到日本要求开港通商。1804年9 月,俄国派使节到长崎要求通商,幕府以" 祖宗之法不可变" 为理由,加以拒绝,1808年和1813年,英国船悬挂荷兰国旗,两次闯入日本海岛,被日本地方官驱逐;1824年,英国船只再到大津港登陆,要求通商,水户藩主调兵千余人迫令英船立即离去;1825年,幕府重申" 驱逐令" ,指示各藩不必待命,即行击退迫近的外国船只;1837年,美国船" 摩理逊号" 以送还日本漂流民众为曲要求通商,日本海防军执行将军命令炮击美国船。从1824年至1854年的31年间,西方国家船只来日本达30次。19世纪40年代,幕府慑于中英战争的后果于1842年修正驱逐令,指示各藩允许外国船只在日本的某些港口加煤上水。但世界资本主义扩张正如火如荼,美国政府决定用武力迫使日本开国。
19世纪50年代,美国正在进行产业革命,急需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等供应基地。1853年和1854年,美国政府两次授命海军准将培利率军舰进入东京湾,要求日本开港通商。1854年3 月,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日本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供应美船粮食、淡水和煤炭等必需品,允许美国在两港设立领事馆,并享有最惠国待遇。1858年6 月,美国和日本又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因时值日本安政五年,亦称《安政条约》。条约规定:日本承认自由贸易原则和美国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同意开放函馆、神奈川、长崎、新泻、兵库等五口通商;实行对美国有利的低关税率,进出口税率为5-30%;允许美国人在大阪和江户居住经商。
接着,荷、俄、英、法等国也效法美国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日本被迫开港通商,日本220 年来的闭关锁国局面从此结束。
国门打开后,一方面日本大量输出了生丝、茶叶等商品,在客观上使日本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并使日本的制丝和制茶工场手工业获得了发展;另一方面,棉布等廉价商品大量输入日本,使日本纺织业受到冲击,许多手工业者破产,工场主在竞争中采用价格便宜的洋纱进行生产。
日本开港以后,国际贸易增长很快。1860年出口470 多万美元,进口160 多万美元;1867年出口1200多万美元,进口2160多万美元。8 年间,日本进出口贸易额增加了5 倍多,其中出口仅增加2.5 倍,进口则增加了13倍。在进口产品中,主要是棉织品、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在出口产品中,主要是生丝、棉花、蚕卵纸、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生丝、棉花、茶叶等产品出口量的增加造成了国内价格的上涨,从而加剧了日本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外国商人还利用金银比价关系大量套购日本的黄金。
在日本开港通商之前,日本国内金银比价是1:5 ,而世界金融市场的金银比价是1 :15.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国外开采白银的成本便宜,白银的供应量较多,在世界金融市场上黄金的价格远比白银昂贵;另一方面,日本是一个使用银币的国家,在国内抬高白银价格有利。外国商人便利用这种差额的条件,以外国银元,主要是墨西哥银元,在日本国内按照1 :1 的比例换成日本银币,再把日本银币按照5 :1 的比例换成金块,然后把这些金块运往中国上海,在那里按照1 :16的比例换成白银,转手倒卖获取巨额利润。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促使米、麦、盐等生活物资价格上涨。1859年至1867年的9 年中,三都物价上涨了2.5-7 倍。外国棉布充斥国内市场,生丝供应减少,不少织工失业,仅桐生一地就有1500个手工业者破产。
日本内部革新、幕府经济基础的动摇,加上国际资本主义的强大影响,使日本已不可能再继续保持以前的状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使日本也不能例外,在西方铁甲坚船和商品重炮的威逼下,闭关锁国200 多年的日本被动开放市场,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以此为基础而确立起来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