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丨兴平:丝路古邑传承汉风唐韵 以身许国挥洒奋斗青春
CCTV-10
2020.9.18 23:2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卷 兴平篇
兴平篇 预告片
惊世国宝 不朽传奇
1981年5月,兴平的一些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尊通体鎏金的铜马。在随后出土的236件文物中有国宝级文物两件,国家一级文物17件。
鎏金铜马体态俊秀雄健,其头顶正中耸起的独角与中原马种迥异。此马的原型应是经丝绸之路而来的大宛国汗血宝马。
在茂陵东侧,陈列着17件巨型石刻,这批石刻的主人是西汉著名军事家霍去病。
其中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马下仰卧的匈奴战败者,一手持弓、一手握箭、蓬发长须。一马一人,一立一仰,彰显少年英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家国情怀,也展示了汉武帝“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的雄才伟略。
汉风唐韵 文化印记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携杨贵妃逃亡四川,当行至马嵬驿时,众将士起义,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
次年,因马嵬驻军平定“安史之乱”有功,朝廷更县名为兴平县。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名篇佳句成为了历史留给兴平别样的注脚。
一介布衣 情系民生
杨屾,字双山,兴平人,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那时的兴平,百姓们种五谷者居多,鲜有植桑种麻者,杨屾立志要解决家乡百姓有食无衣的困境。
杨屾查阅古籍文献,从山东买回蚕种,从江南引进桑苗。通过多年的努力,杨屾寻找出在陕西行之有效的种桑养蚕的方法。
杨屾还在自家的养素园内藏图书,设学馆,储学育才,成为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行者。
守护历史 代代相传
1976年,鉴于兴平在文物保护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全国第一次文物保护工作现场会特意选在了兴平的茂陵召开,兴平地区发动群众保护文物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茂陵博物馆从一个仅有20件文物的小小文管所发展成为馆藏文物五千余件的著名西汉断代史博物馆,而这其中的多数文物竟然来自当地百姓的主动上交。
近些年,茂陵博物馆积极探索,运用新科技,让沉睡千年的文物逐渐“活”起来。
八方英才 以身许国
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兴平成为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承担项目最多的县级区域。短短几年间,115厂、514厂和408厂在兴平投入生产。
几十年来,有数以万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留在兴平这片土地上,也奉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
峥嵘岁月,热血青年用奋斗的青春,在这片土地上奏响了中国工业振兴的铿锵之声,也书写了一代人的创业史和一座城市的发展史。
文化气韵 谱写新篇
2013年,兴平市政府在距离杨贵妃墓博物馆约2千米的马嵬镇李家坡村建设了一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园。将当地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渭河兴平段沿岸在人们的治理下,形成了数个绿色生态休闲公园。千年古驿的传奇故事,在滔滔渭河边绽放出崭新的魅力。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兴平篇》
播出时间:9月18日 23:26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丁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