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助力上海实现三医联动?万达信息用“四朵云”构建医健生态圈
2016年2月,万达信息2015年年报正式公布,报告中,万达信息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8.6亿元,较上期同期增长21.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21.53%。除此之外,动脉网(公众号:vcbeat)还了解到,对万达信息净利润影响达 10%以上的参股公司共计25家,其中有13家上海的子公司,这13家子公司贡献净利润约3426万元,约占万达信息全年总净利润的15%。足以见得,上海已经成为万达信息医疗布局的核心城市。
正是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底蕴,万达信息围绕“三医联动”,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打造了“四朵云”等一系列成功的产品运作模式。借“2016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创业大会”之机,动脉网邀请到万达信息战略咨询部总经理沈欢,就万达信息和医疗信息化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一番答疑解惑。
万达信息在最近两年,围绕医改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沈欢:万达信息经过了近20年在医疗、医保、医药的信息化的积累,近几年一直在向互联网+进行技术融合,先后推出了健康云,医疗云、医保云、养老云,统一支付平台,大数据一些互联网方面的应用,同时依托这些信息的积累,在上海,四川、浙江等地方开花落地,目前,万达信息的互联网应用跟传统互联网企业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只是外围的互联网服务。而是依托万达信息本身在传统信息化行业的技术积累,与新业务进行融合,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为医改和医疗健康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基层医疗和三级医疗机构的对接差异点和难点在哪里?
沈欢:主要是在技术架构方面,两者的业务量和覆盖范围不一样。同时,应用场景也有些不一样。万达信息解决这样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技术上定制,比如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进行云架构的部署。同时,根据区域的不同,设立县级、地市级以及省级的部署。在发达地区,一般是以社区部署为主,因为社区的业务量非常大,基本上相当于一个二级医院。云诊所这一块就是针对于小型非公医疗机构而制定的产品,上海常宁整个社区,目前都采用了万达信息的云诊所系统。
医疗大数据现在都在提概念,真正落地的很少,万达信息是否有一些比较实际的案例?
沈欢:万达信息在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大型三甲医院以及公共卫生方面有很多成功案例,在这一块上,万达信息在全国细分市场是排在第一位的,同时,积累的数据量也是非常庞大。首先,我们要考虑大数据应用的安全性,数据不能随随便便就拿去用。基于这点,万达信息自主研发了一套大数据管控平台,从整个数据应用的风险性出发去解决应用问题。所以,在医疗大数据方面,万达信息首先做的是数据的积累,然后是大数据的安全管控,最后才是大数据的应用。
此外,在安全的管控的体系下,万达信息还跟上海市卫计委,上海市申康,上海的大型三甲医院,比如曙光医院等进行了大数据方面的深入的研究。同时,我们与各省签署了大数据合作的研究框架协议。由于上海市儿科医院慢性心衰和骨质疏松等方面的大数据的研发成果,万达信息已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国家医改过程中,医疗信息化企业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还有哪些新的市场发展方向?
沈欢:互联网+、大数据、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和分级诊疗等,都是可能会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支付方面的一些改革,如果后期能够实现医保脱卡支付,那是有很大想象空间的。这两年万达信息正在转型期间,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个开放的医疗的健康生态圈,依托万达信息二十多年的行业积累,把企业集中在一起,各司其职,形成统一的、开放式的服务生态。
◆ ◆ ◆
立足三医联动
万达信息的“四朵云”
为了成为政府与市场的连接者,万达信息基于“互联网+”,在大健康领域,建立了健康云、医疗云、医药云、医保云四朵云。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三医联动,提升现有医疗资源利用水平,构建连接人与服务的医疗健康生态圈。
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院际协同医疗,实现三级医院对郊区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咨询;建立医院之间的影像会诊、病理分析等协同医疗服务;建立医疗资源库、临床数据库、业务运行库三大数据中心,服务分级诊疗体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提供在线预约挂号服务,聚合重点医院的预约挂号资源,开通分诊转诊绿色通道业务。
医药阳光采购平台实现了所有医疗机构、药企信息系统直通互联、自动对接,支持医药电商服务。系统覆盖议价交易、采购配送、电子支付、使用全过程,形成了 B2B交换平台。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平台由 B2B向 B2C延伸,目前,万达信息已经在东部沿海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开展慢性病长处方药的在线购买,实现居民在家门口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付费后,可凭医保卡、处方、发票至附近定点药房取药。实行处方外配后,疾病人群在社区医院的签约率和就诊率均有明显上升,成为万达信息慢病管理用户的重要来源。
万达信息通过对长期以来积累的庞大“病人就诊信息库”和“医生行为信息库”的大数据分析,采用“全程监控、合理控费”的医保控费新模式,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审核”三种方式的有机结合。目前,率先落地的医保控费“宁波模式”,在2015年底已经推广至全国近百个城市。
万达信息以自主研发的全程健康信息采集仪,采集居民的体征数据,并且自动上传至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与上海市申康医联工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形成“居民预检、平台预警、临床参考、医生管理”的整体服务流程。不仅能助力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还能针对线下健康门诊部,引进欧美健康服务私人医生模式,依托万达信息与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共同搭建的服务平台,对接全国范围的非公立医疗资源,为居民提供 O2O的全程服务生态。
◆ ◆ ◆
利用信息化
连接政府、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3年,万达信息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其网络覆盖全市近5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包含16个区(县)、38家三级医院、约100余家二级医院、26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互联互通,让各城市间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实现业务智能化。
其中,上海市医联工程作为全国首个三级医院医疗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系统,覆盖38家市级三级医院,连接15000多个医生工作站,累计为4000多万就诊人群建立了健康档案。包括12亿的电子处方信息,1.3亿的检查报告和3.8亿幅医疗影像信息等。
除了健康信息网之外,万达信息还与静安政府合作构建了新静安模式——上海新静安区区域卫生信息化。该系统是全国第一批通过国家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评测的系统。整合了公安实有人群83万余人。为用户提供了包括健康档案注册、整合、共享调阅服务、双向转诊、预约挂号在内的多项服务。
为了迎合移动医疗,万达信息还推出了一款健康静安APP,针对C端用户,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公共卫生和就医预约支付服务、家庭医生服务和社区就医服务,以及慢病管理服务。
在与医疗机构的对接过程中,万达信息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达成了战略合作。为其提供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综合性HIT服务。
2015年6月,上海市制定下发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1+8”文件,该文件将直接推进上海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所谓“1+1+1”,即社区居民签约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签约市民患病后,先前往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如病情较重,再通过家庭医生转诊二、三级医院对症治疗,万达信息有幸成为了背后的技术提供方。
◆ ◆ ◆
深挖医保控费
积极对接商业保险公司
为了解决医保控费的问题,万达信息开发了上海市医保控费系统。该系统是全国最大的实时交易费用库,每月处理数据约3300万条,涉及违约金额约700余万。截至目前,事后审核系统已经覆盖上海全市,正在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实施,而事前提醒和事中控制也已完成了两个区的部署。
此外,由于未来商业保险支出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的不断提升,万达信息还积极与大型商业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通过打造面向保险全行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一方面为商业保险公司为提供商保结算、商保控费、商保理赔经办、医保经办、大数据挖据以及健康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等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万达信息还可以为商业保险的投保人提供健康管理、医疗管理、药品福利管理、医养结合等创新型服务。
◆ ◆ ◆
2B医药平台和阳光采购信息系统
助力医药分开和药品采购
上海2B医药平台是万达信息针对医药分开政策所推出的服务平台。目前,已覆盖上海市16个区县的602家医疗机构。作为处方外配的试点区域,万达信息医药云和上海长宁区深入合作,已实现了电子处方的全程流转。
老百姓在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点就诊后,医生所开处方药可以由药店进行配送,既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零售库存管理,又方便了患者。
目前,该系统日均处方量在600左右。除上海外,2016年,万达信息医药云还会在宁波、青岛等地全面推广,联合医保支付、健康管理等实现全生态的三医联动。
上海市阳光采购信息系统,是万达信息推出的针对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系统。与上海百余家药品流通企业ERP和近千家医保定点机构信息系统达成了互联互通,将医药采购供销从询报价到配送入库、结算支付,实现全部环节的阳光化、自动化的处理。截止目前,该系统已接入上海市602家医院、220家内设机构,107家药企。自2015年7月上线至2015年年底,累计业务15余万,交易金额260亿,月度交易金额在30-40亿。
在国家医改的政策方针下,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将如何发展新的业务,如何将现有业务的存量优势转移到新型医疗实体中,以寻求增量市场的发展,动脉网(公众号:vcbeat)对此将进行持续关注。
文|郝雪阳
微信|hxy942416176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推荐阅读」
想要更多?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zeng.xs@vcbeat.net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