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谈脉诊纲要、原理、变化、分布

编辑:独孤安 医学小白的成长日记 1周前

脉诊纲要

脉象确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医家将其分为24种脉、27种脉、34种脉等,另外还有怪脉、真脏脉。而且,两手脉象可各不相同,寸关尺三部亦可各异。除单脉外,常又有很多兼脉,纷纭繁杂,的确难于掌握。如何执简驭繁、纲举目张呢?历代医家都做过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将脉分为阴阳,以浮沉迟数为纲,或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有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景岳独具慧眼,提出以虚实为纲,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脉息。”又曰:“虚实之要,莫逃乎脉。”脉虚证虚,脉实证实。

脉的虚实,当以沉候有力无力为辨。因沉候为本,沉候为根,沉候的有力无力,才真正反映脉的虚实。对此,《内经》及后世医家都有明确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为?歧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阳之反,其脉何为?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对这段经文,景岳阐述得很清楚。他说:“脉至而从者,为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证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为阳证,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证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证。”这就明确指出,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阳证,浮取脉亦为洪数的阳脉,但只要按之不鼓,指下无力,就是阴证、虚证。即使临床表现为一派阴证,脉见沉迟细涩等阴脉,但只要按之鼓甚,便是阳证、实证。《医宗金鉴》更明确指出:“三因百病之脉,不论阴阳浮沉迟数滑涩大小,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脉学辑要》亦云:以脉来有力为阳证,脉来无力为阴证。”《医家四要》云:“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但必须指出,若脉过于强劲搏指,不得作实脉看,恰为胃气衰败,真气外泄之脉。脉以沉候为准,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对此观点亦有持异议者。《脉理求真》就提出“脉见有力无力难”,共提出四点理由:其一,“脉见坚劲有力,症见腹痛喜按,呕逆战栗,俄脉可作有余而用苦寒泻实之药乎。”若腹痛呕逆战栗,为脾胃阳虚。而坚劲之脉,已无和缓之象,恰为胃气衰败,正是真气外泄之虚衰脉。其二,“脉见虚软无力,症见腹满喘急痰鸣,其脉可作不足而作桂附理中之药乎。”脉虚软乃正虚,正虚恰可腹满喘急痰鸣。若以腹满喘急痰鸣为实证,则脉之虚软,当为轻取虚软,按之当有力,此脉属实。其三,“脉之所鼓在气,而气动而不守,保无气自寒生,而气因寒而始振乎。”脉因寒动而不守,正是阴盛格阳之象,浮虽洪大,必不任重按,绝非阳盛之脉。其四,“脉虚软在湿,而湿滞而不动,保无热挟湿至,而脉因痰、因湿而始软乎。”脉软正是湿盛之脉。四者,皆当以有力无力为凭,不足以否定“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的诊断。

沉取有力无力,此即诊脉之关键。不论脉分27种还是34种,皆当以虚实为纲,何其明快。

脉诊原理

脉虽纷纭多变,但只要理解脉象形成的原理及影响脉象变化的因素,对诸脉也就能了然胸臆,不为所惑了。

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蔽之,乃气与血耳。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的变化 也就是阴阳的变化。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恰如《脉学指南》云:“上古诊脉,如浮沉迟数等,名目不多,而病情无遁。后世胪列愈伙,指下愈乱,似精反粗、欲明反晦,盖求迹而不明理之过也。”《诊家枢要》亦云:“得其理,则象可得而推矣。是脉也,求之阴阳对待统系之间,则启源而达流,因此而识彼,无遗策矣。”

(一)气的变化对脉象的影响

1、气盛 气有余,则鼓荡血脉之力亢盛,气血必动数而外涌。气血外涌,则脉见浮、洪、实、大、长、缓纵而大等象。气血动数,则脉见数、疾、躁、促等象。

2、气郁 气为邪阻,气机不畅;或情志拂逆,气机郁滞,则气不能畅达以鼓荡血脉,脉见沉、伏、牢、涩、迟、细、短、结,乃至厥。气机不畅,阳气不得敷布,经脉失却阳气之温养,致收引拘急,脉见弦、紧、细、涩等象。此等脉象,貌似不足,实则乃邪气亢盛所致。其与虚脉的鉴别,在于按之中有一种奔冲激荡、不肯宁静之象,与虚脉之按之无力者异,这就是以沉取有力无力分虚实。

至于病机相同,为何脉象有沉、伏、涩、短 迟等不同的区分?这是由于气机滞塞的程度、部位不同,引起气机滞塞的原因不同,因而同一病机,产生不同的脉象。脉虽各异,而理却相通。

3、气虚 气虚无力鼓荡血脉,则出现脉来无力的缓、迟、微、弱、濡、代、小、短、涩等脉象。气虚不能固于其位,气浮于外而脉浮,可见浮、虚、散、芤、微、濡、革等脉。气虚,则虚以自救,奋力鼓搏,脉可数,然按之无力。愈虚愈数,愈数愈虚。若气虚极,脉失柔和之象,亦可见强劲坚搏之脉。此乃真气外泄,大虚之脉,不可误认作实脉。

(二)血的变化对脉象的影响

1、血盛 血为邪迫,奔涌激荡,血流薄疾,则脉见滑、数、疾、促等象。血流奔涌于外,则见脉浮、洪、实、长等象。

2、血瘀 由于邪阻、气滞,血行淤泣,脉道不利,则见沉、伏、牢、涩、细、小、短、促、结等。

3、血虚 血虚不能充盈血脉,则脉细、小、濡、短、涩等。血行不继,则脉歇止而见促、结、代等,血虚不能内守,气失依恋而外越,则脉见浮、虚、微、芤、革、散、动等。血虚经脉失于濡养,则脉拘急而弦。

为了论述清晰,故将气与血分别论述。气与血的病理变化,虽有所侧重,但往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气血是脉象产生和变化的基础。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脉象的动态变化

古人对各种脉象,做了很多规定、描述,而且列举了很多形象的比喻,使后人能对各种脉象有个清晰的概念,可谓用心良苦。我们学习脉诊,不仅要了解各脉脉象的界定标准,准确地认脉,而且要掌握脉理及其所主的病证能正确地识脉,还要以辨证的观点动态地辨脉。各脉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有着不断的动态变化。掌握了这种动态变化的规律,就可活泼地看待各种脉象,守绳墨而废绳墨,驾驭整个疾病进程及脉象的各种变化,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例如,风温初起,脉可沉而数,可用升降散、银翘散之类。随着郁热的亢盛,热郁极而伸,淫热于外,则脉由沉数变成浮数。热邪进一步亢盛,激迫气血外涌,脉由浮数变为洪数,可用白虎汤治之。热邪亢盛而伤津耗气,则脉由洪数变为芤数,可用人参白虎汤。若气被壮火严重耗伤,则脉由芤而转虚大乃至散,可用生脉散。若正气浮越而脱,则可由阳证转为阴证,脉转为沉微欲绝,可用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若热邪由卫分逆传心包,脉见沉数而躁急。若热传营血,阴亦耗伤,则脉见沉细数而躁急。温病后期,邪退正衰,肝肾阴伤,脉转为细数无力。若阴竭阳越,脉又可变为浮大而虚。阳越而脱,转为阴阳双亡时,脉又可沉细微弱。

再如,气机郁滞,气血不能畅达以鼓荡血脉,随郁滞的程度不同,脉可逐渐转沉,进而出现沉、弦、迟、涩、细、短、结、伏,乃至脉厥。这些虽是各不相同的脉象,但由于病机相同,可知上述诸脉是有机联系的,是一种病机动态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所出现的不同变化。这样就可以将诸脉以一理而融会贯通,就可由守绳墨而废绳墨,辨证地、灵活地看待各种脉象,而不必机械、刻板地死于句下。

欲达到守绳墨而废绳墨的境地,就必须了解脉理。理明自可判断各种脉象的意义,进而判断病证的性质、病位、程度。掌握脉理的关键,在于气血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

脏腑分布

一种说法是,浮取以候心肺,中以候脾胃,沉以候肝肾。这种说法,临床不适用。难道心肺的病变都在浮候而不见于中候、沉候吗?肝肾的病变都在沉候而不见于浮候、中候吗?如病人喘而寸脉沉数,当知肺中蕴热,迫肺上逆而作喘。此证非于脉之浮候察得,而是于沉候诊知,何以言心肺之疾独于浮候诊之。

还有一种说法,以寸尺内外分候脏腑。寸口乃区区之地,细如麦杆,再过细地分为内外下,难于掌握,且近于玄虚,临床也不这样用。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以左右脉按寸关尺分布。左脉寸关尺分别为心、肝、肾;右脉寸关尺分别为肺、脾、命。心包在左寸。两尺有的认为都属肾。

关于腑的分配,胆在左关,胃在右关。膀胱在尺,诸家意见比较一致。大小肠的分布,分歧就比较大。约有三种意见:一种是以表里经络关系来分,心与小肠相表里,且有经络相通,故小肠居左寸。肺与大肠相表里,且有经络相通,大肠居右寸;第二种意见是以气化功能分,大小肠都传化水谷,属胃气所辖,故大小肠居右关第三种以脏器实体部位来分,大小肠皆属下焦,所以分配于尺部。三焦的分布,有的主张上中下三焦分居寸关尺有的认为三焦气化取决于肾,应居尺;有的认为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且有经络相通,应居左寸。各执己见,令学者莫衷一是。

脏腑的分部,不宜过于机械刻板,不仅玄虚,也不适用。笔者判断脏腑病位,根据寸候上焦病变,包括心、肺、心包及胸、颈、头部;关候中焦病变,包括脾、胃、肝、胆、上腹;尺以候下焦病变,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及下腹、腰、膝、足等。至于判断属何脏何腑的病变,要结合该脏腑及其经络所表现的症状,综合分析判断。如寸数咳嗽,寸数为上焦有热。上焦之热究竟在心、在肺、在胸、在头,尚不能单凭脉以断。察知病人咳嗽,咳嗽乃肺的症状,结合寸数,可断为肺热。若同为寸数,出现心烦不寐的症状,则可断为心经有热。考之于《脉经》,即以寸关尺分主三焦,而没有机械地将寸关尺与脏腑硬行搭配。《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曰:“寸主射上焦,出须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胃。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这种定位的方法,简单 实用、确切,没有故弄玄虚或呆板、繁琐的弊端。

脉症关系

很多脉学著作都讲某脉主某病、某症。这种以脉定症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一脉可因很多因素而形成;而一种致病因素、病机,又可出现很多症状,是很难准确地预先规定某脉必见某症的,这无疑教人按图索骥。《脉学辑要》说得好:“安可以万变之症,预隶于脉乎。”但临床确有的医生只凭诊脉便滔滔不绝地叙述病人的症状。不可否认,根据脉诊,确可以描述一部分症状,随医生经验多寡而异。但作为一个普遍规律,以脉定症是不可取的。

脉诊的运用,只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获得对该病的初步印象,再进而诊脉,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及病的程度。正如《脉学辑要》所说:“已有此证,当诊其脉,以察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为之处措。”若舍望、闻、问三诊,硬要凭脉说症,按图索骥,无异盲人瞎马。

脉象的删繁就简

《脉经》以前,虽提出了很多种脉,但缺乏脉象准确、严格的描述,而且名称也不统一,随意性很大。《脉经》始对脉学做了专门的、系统的整理阐述,提出24种脉,并对脉象做了严格的界定,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在《脉经》24种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种脉,分别提出了27种脉和34种脉等。仔细研究分析,有些脉象是重复的,彼此之间的特征难以区分,而且其病理意义是相同的。所以,后世有些医家做了有意义的删减,如景岳提出正脉16部,计有浮、沉、迟、数、洪、微、滑、涩、弦、芤、紧、缓、结、伏、虚、实,而将《濒湖脉学》中的长、短、濡、促、代、散、牢、革、细、弱、动11部脉删去。这种删繁就简的思路是好的,但具体何脉当删、何脉当留,尚可商榷。

就后世多遵从的《濒湖脉学》中的27部脉而言,可删濡、伏、牢、革、长、短。

(一)濡脉当改称软脉
濡本软,其特征为脉体柔软。后世将濡脉的特征描述为浮而柔细。若果以浮而柔细为濡脉,则与浮细无力之微脉难以区分,而且濡与微所代表的病理意义也是相同的,故以浮而柔细为特征的濡脉当删。濡脉当改称软脉,软脉的惟一特征是脉体柔软,没有浮而柔细的限定。

(二)伏脉可删

伏与沉,都是重按方见,只是伏比沉更深一些,这与沉脉只是程度上的差异,病理意义上没有多大区别,故伏脉可删。

(三)牢脉可删

牢脉特征是沉而弦长实大,与沉实的脉象和病理意义是一致的,故牢脉可删。

(四)长脉可删

太过之长脉,与实脉、弦大有力之脉的脉象特征、病理意义是相同的,故长脉可删

(五)短脉可删

无力而短之脉,与微、弱的病理意义相同。有力而短的脉,与涩而有力的脉相同,故短脉可删。

(六)革脉可删

革脉的特征是浮大有力,按之空豁,与芤脉相近,而且病理意义相同,故革脉可删。

(0)

相关推荐

  • S(振荡)中医——平脉用药

    治病易,治损难,治药伤更难.凡是元气未见损伤的偶发性疾病,只要症状明显,皆可于几分钟内痊愈.涉及元气虚损又加药伤的,症状多不明显,损伤愈重,越难治愈.但是只要经络损伤不太严重,尚可修复,患者又有决心配 ...

  • S(振荡)中医脉法的基础知识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那一块区域(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 ...

  • 李士懋:脉诊新说

    ·浮脉未必主表证,浮脉也可见于里证. ·沉脉未必主里证,沉脉也可见于表证. ·数脉未必主热证,数脉也可见于寒证. ·迟脉未必主寒证,迟脉也可见于热证. ·弦脉未必主肝胆,是气机阻滞.气机不畅的一个总体 ...

  • 李士懋.《脉学心语》脉学原理,一言蔽之,气与血而已

    脉诊阴阳辨马永刚<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起,从阴阳始."何为"阴阳"?"阴阳"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原理和 ...

  • 国医大师李士懋谈一个治疗胃病的泡茶小方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 作者/李士懋等 连苏饮是一张颇具特色且疗效卓著的方子,临床历经验证.现摘数案如下,并析其义. 案1: 高某,男,5岁.1年前因肠梗阻手术,近7日呕吐不止,水入即吐,饮食俱废.伴腹痛. ...

  • 李士懋谈一个治疗胃病的泡茶小方

    I导读:连苏饮,想必大家一点都不陌生,而关于这张疗效颇为显著的方子,你对它了解多少呢?就让本文为您一探究竟.(编辑/徐艺萌)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 作者/李士懋等 连苏饮是一张颇具特色且疗效卓著的方子,临 ...

  • 国医大师李士懋谈中医的现状与未来

    我是北京中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是中医事业50年的亲历者.我毕生献身中医事业,深深地热爱中医事业,也由衷地关切中医的现状与未来.半个世纪的耳闻目睹及亲历,使我忧心忡忡,不得不继前辈之后,也为中医呐喊. ...

  • 【李士懋】舌诊经验谈

    李老认为, 中医贵在识证, 识证重在脉舌.望舌可以洞观五脏, 关键在于分清虚实.千病万病, 无非虚实, 千药万药, 不外补泻,倘能辨清虚实, 则知其要也. 舌诊分为望舌质.舌苔.舌体.舌态4 个方面. ...

  • 【李士懋:舌诊】

    李士懋舌诊经验谈 李老认为, 中医贵在识证, 识证重在脉舌.望舌可以洞观五脏, 关键在于分清虚实.千病万病, 无非虚实, 千药万药, 不外补泻,倘能辨清虚实, 则知其要也.舌诊分为望舌质.舌苔.舌体. ...

  • 王四平教授讲解国医大师李士懋脉诊原理(第一节)

    王四平教授讲解国医大师李士懋脉诊原理(第一节)

  • 第三章李士懋 阴阳脉诊类型及其意义

    ​第三章李士懋 阴阳脉诊类型及其意义 阴阳脉诊类型繁多,为清晰起见,分三类分别论述: 1.因阴脉之改变,而导致阳脉变化者:2.因阳脉之改变,而导致阴脉变化者:3.阴脉和阳脉独自产生变化,无相互因果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