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 ‖ 北京的书店和书摊——燕尘摭旧
我年近七十,从1932年起,在北京前后一共住了近五十年。中间有十五年移居天津,但每年总要来北京小住,或来度假(寒暑假及春假),或来读书,加到一起,足够半个世纪了。平生所嗜,一是看戏、二是买唱片、三是买书。买书当然要逛书店和书摊,现在就来谈谈这方面的经历。
1932年初来北京,除看戏外,便是逛琉璃厂。当时琉璃厂有几家新书店,最大的是厂西头路南的商务印书馆。那是一座楼房,虽不高,但在众多平房瓦屋中便呈鹤立鸡群之势。而中华书局的门面就不及商务阔绰,因兼售文明书局出版的图书,我也不时光顾。当时新书店至少还有三家是我常去的,一是有正书局,二是神州国光社,三是会文堂新记书局。有正主要是卖碑帖,并代售上海扫叶山房石印线装书,书品不精,但价格低廉,比较实用。神州国光社书价较昂,但时有冷门货。会文堂则多售小说,我到会文堂是为了买蔡东藩著的《历代通俗演义》。蔡书彼时尚为线装石印,十册一函,我只读了前汉、后汉、两晋、南北朝四部,每部价不足大洋二元。我的历史知识大都是从那时开始积累的。读前、后汉时,甚感兴趣;而两晋则写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则时而宋齐梁陈,时而东西魏变为北齐北周,头绪太纷繁,又记不住,便失去耐心,所以从《唐代通俗演义》以下就不再问津了。
琉璃厂的书店还延伸到迤东的杨梅竹斜街,如上海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在那一带都有分店。我和舍弟同宾曾把零用钱积蓄起来竭尽全力买了一部平江不肖生(即向恺然)著的《江湖奇侠传》,是世界书局原版排印本。这部小说我们看过不止一遍,后来终于丢失了。去年舍弟到中关村舍下来看我,竟在我住所附近沿街书摊上又买到一部翻印的《江湖奇侠传》,大有“浮屠三宿桑下”之意。其实我也有这种对儿时读物未能忘情的时候,故《霍桑探案》和《新新外史》的新印本又在敝架出现,而且在去年病中重读了一遍。
当然,自三十年代至全国解放以前,琉璃厂主要的铺面还是旧书店。有名的如来薰阁、邃雅斋等,不但规模大,且印有书目,凡老主顾皆无偿奉赠。在先父玉如公的书笥中,有若干种都是当年北京琉璃厂旧书店所赠的书目。一编在手,眼界大开。我的版本目录知识,有一大部分是从这些书目中得到的。惜十年浩劫中荡佚无存,一本也没有了。
除了琉璃厂,东四隆福寺街也有旧书店若干家。直到五十年代初,我还经常到这条街上的修绠堂、东雅堂等书店去搜求书籍。公私合营后,各家旧书店皆统一于中国书店。当时我还得到一张“允许入库”的购书证。凭此证我到过琉璃厂、灯市口、演乐胡同等各大藏书“库”中,可以从架上自取选购。在这几处旧书集中地点,经常遇到的有何其芳、吴晓铃、王利器诸先生。最遗憾的一次是“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在琉璃厂中间路口的中国书店最后面的“库”中发现不少可买之书,称得起价廉物美。只缘当晚要去参加一个宴会,不宜多携笨重书籍,只用极低代价买了若干锭旧墨。谁知这一次与这些古旧线装书竟成诀别。十年浩劫俄顷即至,自己藏书损失了不少。近年来居处狭隘,书厨已无处安放,不敢放手买书。加上古书价日昂而货愈稀,就算再到中国书店,也非复畴昔所见之书和当年所标之价了。
谈北京书店,不可不谈东安市场。市场有书店和书摊两类,自三十年代初即已如此。我有时到吉祥戏院看戏,往往先逛书摊书店。其特点是新旧书都出售。彼时如佩文斋代销人文书店出版的平装书,不少书摊都经售鲁迅主编的未名丛书和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这些都属于新书。而三十年代中期最流行的则为各种一折八扣的平装书。这类书错字多而句读讹,很难登大雅之堂。但优点是价格便宜,书价比纸价还贱。且中多生僻罕见之书,起码能满足穷学生的求知欲。还有一个特点是雅俗杂陈,我旧藏有大东书局排印本王大错编《戏考》凡四十册,都是在市场的书摊上买到的。
记得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围城之际人心惶惑,东安市场寂如僧寺。有一天我竟故作好整以暇,去逛东安市场的旧书摊。四顾环望,原来只有我这唯一的顾主。于是群贾一拥而上,几乎半哭着央告我买他们点什么。我一时动了菩萨心肠,竟以两个窝头的代价买到一部精装的商务版大学丛书,即王力先生的《中国音韵学》上下册是也。一例既开,乃不可收拾,其他书商竟将我团团围住。我紧抱着两本《中国音韵学》狼狈地杀出重围,走出市场犹心有余悸。只恨当时阮囊羞涩,无力多买,否则所得将远不止此。
还有一次是1958年初,时值“反右”之后,“大跃进”开始之前。当时东安市场内碑帖门市部不仅门可罗雀,而且室无灯火,阴森可怖。我踽踽独行,从容踅人,以极低代价买到《雍陆堂法书》和拓本《敬使君碑》各一册。后者裱工颇精,且附碑阴。及六十年代,虽几度问津,已鲜有所获。这一碑一帖劫后仍存,至今犹可供临池之用,亦云幸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