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11.1)——再谈什么是“有无”?
读到第十一章,又不得不再回首,再回首到第一章。
因为,对第十一章的理解,必须依赖于对“有”和“无”的理解。
所以,再次探讨“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什么是无,什么是有】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无”和“無”不是一回事。
“无”并不是“無”的简体字,两者的篆体如下。
《系传》 无者,虚无也。无者对有之称,自有而无,无谓万物之始。
无:虚无。虚无不是“没有”。
無:是“没有”的意思。
无和無同音不同字,后来被合并成一个字了。
道德经里给出的定义:
通行本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帛甲本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帛甲本更靠谱一些。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的“无”“有”之说奠定了整个中国哲学认识论的基石。
这个“无有”很抽象,理解起来很麻烦!想讲清楚更麻烦!
还是举例子更容易说清楚。
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准性事件是使用“火”。
“火”这个东西,在人类能自由使用它之前,存在了无数时间。
“火”有“火”之道,比如可以燃烧,可以发光,可以加热。
人类在森林大火之后,吃到了被火烧过的肉,觉得美极了。而且,火还可以给人带来光明,让人感觉温暖。
慢慢的,人类懂得了火之“道”。
但是,人类只能偶尔得到“火”,并不能掌握“火”,火对于人类还只是一种“虚无”的“道”。
虽然,还是“虚无”的“道”,但却是人类想方设法征服“火”的开始。
这就是“无,名万物之始”。
终于有一天,人类可以自己随时生产出“火”了,“火”被人类征服了。火之“道”就成了可以被人类“应用”的“道”。火之“道”用在了具体的实物上。这就是“有”了。
有了火,和火相关的“万物”就开始不断涌现了。比如,火镰,灯,陶器,鼎釜等等。
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存储“水”。
水可以存储在“空”的洼地里,就是“谷”里形成湖泊。
“谷”能装水这种“道”,在人类以前就存在了无数时间。
当人类发现这种“道”,却无法自由存储水,那这种“道”对于人类只是“虚无”的“道”。
这个“虚无”的“道”,是人类想办法模拟出“谷”,把水装起来的开始。
这就是“无,名万物之始。”
当人类终于想办法模拟出“谷”的样子,也就是“容器”,成功存储了水。“谷”装水之道,就变成了人类可“应用”的“道”。
这就是“有”了。
有了“容器”,和“容器”相关的万物就不断涌现出来了。比如,陶器,瓷器,青铜器,沸水,熟食,等等。
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这也是后来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
电可以发光,这个“道”,人类之前就存在无数时间了。
人类发现了这种“道”,却不能找到用电照明的方法。那么这个“道“对于人类只有“道之无”。
同时,也是人类发明“电灯”的开始。
这就是“无,名万物之始”。
终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人类可以自由使用电照明了。那么这个“道”对于人类就是“道之有”。
人类自由使用电照明之后,就出现和这个“有”相关的大量发明。
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这时候,人类不但认识了“虚无”的理论,而且还“拥有”了具体的应用。具体的应用实践着虚无的理论。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简单说明“道”,“无”,“有”三者之间的关系。
“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无”是人类对规律性的认识;
“有”是人类对规律性的应用。
这里的“无”和“有”都是和人类有关。是人类认识意义上的“无”和“有”。
“无”和“有”也可以和人类没关系。
生命出现之前,一定有一个时期,所有生命出现的因素都具备了,但生命并没有出现,或者偶尔出现了几个,然后又消失了。
这个时期,对于生命来说,就是“无”的阶段。
一直到生命不再间断,可以不断繁殖的时候,就进入“有”的阶段。
太阳这个星球,从“道”的角度,就不可能有生命的。所以,对于生命来说,太阳不存在“无有”。
火星这个星球,从“道”的角度,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但是,还没有生命。对于生命来说,火星现在是“无”。
我们地球,曾经是“无”,现在是“有”,未来可能是“无”,也可能是不存在“无有”。
(帛甲本)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帛甲本是1973年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揭示了汉代以后《道德经》被篡改的事实。通行本是参照三国时期王弼的。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在开始读道德经时,只是看通行本,我把这句话理解成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现在纠正自己的理解。
【恒无欲,恒有欲】
无欲,很容易被理解为“没有欲”。
无,是虚无的意思,不是没有的意思。所以,无欲不能解释成“没有欲”。
无,名万物之始。无在万物出现以前。
无欲,就是在“欲”出现以前的状态。
有欲,就是在“欲”出现以后的状态。
“欲”就是人的主观看法。
这就接到第二章了,第二章的“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因为“欲”出现,才会有的,“欲”之前是没有这些的。
眇:用一只眼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噭:古同“叫”,呼喊,鸣叫。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观察“道”之妙,都是没有主观看法的;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观察语言表达出来“道”,都是带着主观看法的。
眇:看破不说破;妙!——道
噭,说出自己看到的。——名
用现代系统论来看,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观的是“系统”。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观的是“信号”。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