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11.1)——再谈什么是“有无”?

读到第十一章,又不得不再回首,再回首到第一章。

因为,对第十一章的理解,必须依赖于对“有”和“无”的理解。

所以,再次探讨“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什么是无,什么是有】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无”和“無”不是一回事。

“无”并不是“無”的简体字,两者的篆体如下。

《系传》 无者,虚无也。无者对有之称,自有而无,无谓万物之始。

无:虚无。虚无不是“没有”。

無:是“没有”的意思。

无和無同音不同字,后来被合并成一个字了。


道德经里给出的定义:

通行本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帛甲本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帛甲本更靠谱一些。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的“无”“有”之说奠定了整个中国哲学认识论的基石。

这个“无有”很抽象,理解起来很麻烦!想讲清楚更麻烦!

还是举例子更容易说清楚。


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准性事件是使用“火”。

“火”这个东西,在人类能自由使用它之前,存在了无数时间。

“火”有“火”之道,比如可以燃烧,可以发光,可以加热。

人类在森林大火之后,吃到了被火烧过的肉,觉得美极了。而且,火还可以给人带来光明,让人感觉温暖。

慢慢的,人类懂得了火之“道”。

但是,人类只能偶尔得到“火”,并不能掌握“火”,火对于人类还只是一种“虚无”的“道”。

虽然,还是“虚无”的“道”,但却是人类想方设法征服“火”的开始。

这就是“无,名万物之始”。

终于有一天,人类可以自己随时生产出“火”了,“火”被人类征服了。火之“道”就成了可以被人类“应用”的“道”。火之“道”用在了具体的实物上。这就是“有”了。

有了火,和火相关的“万物”就开始不断涌现了。比如,火镰,灯,陶器,鼎釜等等。

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存储“水”。

水可以存储在“空”的洼地里,就是“谷”里形成湖泊。

“谷”能装水这种“道”,在人类以前就存在了无数时间。

当人类发现这种“道”,却无法自由存储水,那这种“道”对于人类只是“虚无”的“道”。

这个“虚无”的“道”,是人类想办法模拟出“谷”,把水装起来的开始。

这就是“无,名万物之始。”

当人类终于想办法模拟出“谷”的样子,也就是“容器”,成功存储了水。“谷”装水之道,就变成了人类可“应用”的“道”。

这就是“有”了。

有了“容器”,和“容器”相关的万物就不断涌现出来了。比如,陶器,瓷器,青铜器,沸水,熟食,等等。

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这也是后来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


电可以发光,这个“道”,人类之前就存在无数时间了。

人类发现了这种“道”,却不能找到用电照明的方法。那么这个“道“对于人类只有“道之无”。

同时,也是人类发明“电灯”的开始。

这就是“无,名万物之始”。

终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人类可以自由使用电照明了。那么这个“道”对于人类就是“道之有”。

人类自由使用电照明之后,就出现和这个“有”相关的大量发明。

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这时候,人类不但认识了“虚无”的理论,而且还“拥有”了具体的应用。具体的应用实践着虚无的理论。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简单说明“道”,“无”,“有”三者之间的关系。

“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无”是人类对规律性的认识;

“有”是人类对规律性的应用。

这里的“无”和“有”都是和人类有关。是人类认识意义上的“无”和“有”。

“无”和“有”也可以和人类没关系。


生命出现之前,一定有一个时期,所有生命出现的因素都具备了,但生命并没有出现,或者偶尔出现了几个,然后又消失了。

这个时期,对于生命来说,就是“无”的阶段。

一直到生命不再间断,可以不断繁殖的时候,就进入“有”的阶段。

太阳这个星球,从“道”的角度,就不可能有生命的。所以,对于生命来说,太阳不存在“无有”。

火星这个星球,从“道”的角度,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但是,还没有生命。对于生命来说,火星现在是“无”。

我们地球,曾经是“无”,现在是“有”,未来可能是“无”,也可能是不存在“无有”。

(帛甲本)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帛甲本是1973年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揭示了汉代以后《道德经》被篡改的事实。通行本是参照三国时期王弼的。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在开始读道德经时,只是看通行本,我把这句话理解成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现在纠正自己的理解。

【恒无欲,恒有欲】

无欲,很容易被理解为“没有欲”。

无,是虚无的意思,不是没有的意思。所以,无欲不能解释成“没有欲”。

无,名万物之始。无在万物出现以前。

无欲,就是在“欲”出现以前的状态。

有欲,就是在“欲”出现以后的状态。

“欲”就是人的主观看法。

这就接到第二章了,第二章的“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因为“欲”出现,才会有的,“欲”之前是没有这些的。


眇:用一只眼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噭:古同“叫”,呼喊,鸣叫。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观察“道”之妙,都是没有主观看法的;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观察语言表达出来“道”,都是带着主观看法的。

眇:看破不说破;妙!——道

噭,说出自己看到的。——名

用现代系统论来看,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观的是“系统”。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观的是“信号”。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再释义 第一章: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但本文 ...

  •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背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3.2|再论曲则金还是曲则全

    再论曲则金还是曲则全 曲则金还是曲则全? 上一篇,我认为"曲则金"的可能性大,并且提出自己的解释.几位"老子"爱好者提出了不同意见. 这一章涉及到"金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1|用戒尺打了,再安慰一下

    <帛书老子>第三十一章简体版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 勿美也,若 ...

  • 庄子读书笔记11:逍遥游

    作者:马庆攀(云南 弥勒) 这种神妙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庄子·内篇·逍遥游>最后总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7|道经大结局—道恒无名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7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这是<道经>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6|柔弱胜强是怎么做到的?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6章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胃微明. 柔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这一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5|执大象天下往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 谈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接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3|两种不同的人生路线图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3章 知人者,知也: 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 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 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不忘者,寿也.       这一章,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2|人脑子和狗脑子的区别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1|为什么道大而朴小呢?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