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平静如镜,天空湛蓝,长长的“诺第留斯号”随着海浪在微微地起伏着。微风从东边徐徐吹来,海面泛起微微涟漪,云开雾散,放眼望去,天际尽收眼底......再读凡尔纳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不再为了追随作者领略美丽、奇幻而又惊险、疯狂的海底世界,也不再艳羡海洋生物非比寻常的美食韵味,更不再回味主人公充满趣味盎然、浪漫主义而不得释怀的奇幻旅行。从主人公一开始被带上“诺第留斯号”潜艇后,我就一直对这艘长70米、宽8米的细长纺锤形潜艇情有独钟,是什么让“诺第留斯号”一直勇往直前。航海途中,“诺第留斯号”经历了托列斯海峡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章鱼袭击、穿越阿拉伯海底隧道,在南极被冰山所困,在生死之间徘徊,最终突破重重困难,登上了南极大陆。小说中,“诺第留斯号”是一艘理想化、完美主义的潜艇。两层艇壳都是用钢板制成,厚度五厘米,采用工字把内外层连接起来,使得艇体坚硬无比,它没有帆缆绳索,船的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采用本生发电装置,而电力则是从海水中提取钠,将钠与汞混合,组成一种用来替代本生蓄电池单元中锌元素的合金,再转化成电后取得的,储存在电池里,钠电池的电动能是锌电池的两倍。而1879年爱迪生才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实用的白炽灯泡。自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后,各地的电能事业才迅速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海底两万里》的作品诞生比爱迪生发明电灯还早10年!钠电池的发明师祖也可以归于“诺第留斯号”。作者笔下描绘的“诺第留斯号”可是全电力照明全电力推动,完全不依赖陆地的供给,依托海水中提取的钠元素,可以做到无限期的海上航行。人类历史上能第一个做到这点的潜艇,诞生于1954年1月21日的美国(《海底两万里》85年后),也就是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但它的续航依然得依靠陆地。可以说,“诺第留斯号”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未来近百年的科技水平。在依靠电力推动中的“诺第留斯号”,它的航速达到了每小时50海里的最高纪录,即便目前全世界航速最快的核潜艇—原苏联的阿尔法级核潜艇,也不过每小时47海里。下潜深度越深的核潜艇就能够越好地隐藏自己,从而实现对敌方的突然袭击。“诺第留斯号”内部有巨大的压缩空气储存柜,因此可以连续在海底潜行数天而不需要浮上海面。在船舱底部增加有巨大的储水舱,通过排水或储满水,或借助纵斜机板操纵,可以使艇下潜或浮出水面。它的上浮速度也令人叹为观止,仅四分钟时间,它便能从距离水面四里的海底深处浮出水面,而且像飞鱼似的蹿起老高,然后又落在海面上,溅起高高的水柱。“诺第留斯号”一般潜水深度始终保持在一百米至一百五十米之间,最深能够深潜到一万六千米的深度,而现代世界范围内核潜艇下潜最深深度记录的保持者——俄罗斯的685型攻击核潜艇,它的下潜深度极限也仅在一千二百五十米深处,可见“诺第留斯号”的下潜深度已经超越了时代,凡尔纳的预言也将会在未来的科学领域付诸实践。
现代先进的攻击性核潜艇最大的优势是隐蔽性和机动性,多采用多种减震降噪措施,而“诺第留斯号”显然在这方面也有所涉猎,如它的艇体钢板呈叠瓦状排列,犹如陆地爬行动物身上覆盖的鳞光。但它不属于战略潜艇,只是为了自身防护。小说中,最后“诺第留斯号”就是靠船头的钢铁冲角,凭着船自身的高速和坚固外壳,反击攻击它的敌战舰。“诺第留斯号”高速潜入水下,从战舰没有金属外壳的船底部分侧撞了过去,冲角穿透船身。它的穿透力,正如小说中描述的,“诺第留斯号”在其强大动力的驱动之下,力大无穷,宛如帐篷之手中的大针穿过帆布似的,刮擦声响,穿透了那艘战舰。
当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竭尽一切可能地利用、征服自然,但是再强大的物种,违背自然规律,终究也会受到惩罚。“诺第留斯号”在北冰洋海面遭遇了“迈尔大漩涡”最后被大风暴摧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