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寒冷性荨麻疹经验7方
寒冷性荨麻疹属于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所谓物理性荨麻疹就是由于物理性刺激所诱发(如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运动诱发的荨麻疹等)。寒冷性荨麻疹多由冷风刺激诱发,患者受冷刺激常出现风团和红斑,瘙痒感增加。自己在家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确定是否患了寒冷性荨麻疹。只需拿一小袋冰块,敷在腿上或者前臂屈侧(手腕部),15分钟后观察反应,若放冰块的部位出现了“风团”或红斑样皮疹,即为寒冷性荨麻疹。 寒性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团”,中医称为“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型,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暴露在寒冷条件下,不同部位出现的瘙痒及风团。皮损可以局限于寒冷条件下暴露部位或接触寒冷物体的部位,也可泛发,可累及口腔粘膜,甚至表现为头痛,寒战,腹泻以及心动过速等。冬季接触寒冷物体的机会多,故本病易见到,尤以女性居多。 通常,寒冷性荨麻疹发病比较急,当气温突然降低或过敏体质者接触了冷风、冷水等冷东西以后,暴露或接触到冷东西的皮肤部位就会产生红肿现象,继而发痒,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发热、气喘、恶心等症状,甚至会导致喉头水肿、窒息死亡。 中医认为风邪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原因。内有积滞,外受风邪,导致寒冷性荨麻疹频频发作。验方如下:
方一 方药: 桂枝、白术、防风各 10克,白芍、黄芪、白蒺藜各12克,生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3剂为1疗程。一般服药3剂后显效,可活血、祛风、止痒,主治秋季天气转凉后常见的寒冷性荨麻疹。 (郭旭光)
方二 方药:桂枝10克,地肤子20克,荆芥、防风、羌活、干姜皮、土茯苓各12克,威灵仙、蝉蜕、赤芍、川芎、柴胡各6克。 加减:表虚加黄芪12克;头痛加白芷10克;易出汗,遇风即起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顽固不愈加附子5 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疗效:本方治寒冷性荨麻疹患者40例,治愈31例,好转3例,无效6例。
方三 方药:葛根20克、蝉衣15克、荆芥12克、薄荷6克、地肤子15克、连翘20克、炒卜子15克、清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20克、羌活15克、甘草3克。用水煎服,一天一服,以解表、止痒为主治疗荨麻疹。
方四 西药:发病时可口服赛庚啶2毫克,脑益嗪25毫克,每日3次。 中药:黄芪12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桂枝6克,蝉蜕6克,地肤子10克,甘草6克,生姜3克,白芍10克,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方五 西药:应用抗组胺药物,如赛庚啶、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啶等。 中药 :选用麻黄汤加减(杏仁4.5克,干姜、麻黄、浮萍各3克,丹参、白鲜皮各 15克,陈皮、牡丹皮、白僵蚕各9克),水煎服,每天1剂。皮肤科副教授 蒙旭日
方六 方药:桂枝 15克,白芍 30克,大枣 10克,炙甘草 10克,生姜 3片,苍耳子 12克,桑叶 5克。水煎服,每日 1剂,服药后卧床盖被出微汗效佳。
方七 方药:白花蛇 60克,党参、元参、沙参、丹参、苦参各 30克,白藓皮、升麻、地骨皮各 15克,以上药物共研为细末,过 80~ 100目筛,装胶囊,每次 10克,每日 3次口服。
寒冷性荨麻疹,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有冷空气特别是“寒潮”来临时,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外出和突然接触冷水。身体的暴露部位,如面部、脖子和手部等应该戴上帽子、手套。寒冷时节要注意皮肤保养,洗澡时勿用碱性强的肥皂,其他浴皂也不要使用过频,以免皮脂过分丢失。
2、调整饮食,尽量避免进食鱼、虾、蟹、羊肉等高蛋白和辛辣、酒等刺激性食品。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尤其要注意皮肤的抗寒锻炼。具体方法是:逐渐降低洗脸水的温度,使热水洗脸变为温水洗脸,这也是皮肤的一种“脱敏疗法”,且简单易行,对预防或治疗寒冷性荨麻疹有一定效果,但水温不可太低,不能低到有冰凉的感觉,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4、在发生荨麻疹后,应少挠痒,痒得难忍时,可以使用皮炎平、肤轻松等外用药物。也可以口服兼有抗5—羟色胺的抗组胺剂如赛庚啶等,还可用6—氨基已酸2克,每日3次,此药除有抗凝作用外,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