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如何鉴定真假?
珐琅彩可能跟康熙历史上的臧应选,郎廷极督窑有关,但史料表明康熙皇帝晚年对珐琅彩极为感兴趣,亲自要求西洋画师画珐琅。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艺术水平总的来说要逊于雍正时期,这或许与宫廷珐琅作内人员更替和缺乏有关。据造办处
珐琅彩的仿制历史是清王朝灭亡以后开始的,民国仿品数量少,质量精,完全可以迷惑一大批未曾真正接触过真品的非专 业工作者,现在流通领域炒作的也多是民国仿品。然而,能拥有一件民国高仿的珐琅彩也属不易,毕竟数量有限。目前社会上的所谓的“珐琅彩”,到处都是,有的人只要一见到华丽装饰的瓷器,就联想到名贵的珐琅彩,再听到一些相关的诱人故事便倾囊而出,如获至宝。实际上现今世界上 流传在外(除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的收藏)的清宫珐琅彩数量很少,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总共还不到20件,且绝大多数收藏在博物馆和著 名的大藏家手中,每一件都出处清晰,流传有序。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民间流传的各式各样的“珐琅彩”精细的多是民国赝品,粗糙的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仿品,它们表面的华丽是肤浅的、浮躁的、充满扑朔迷离的虚假,其“俗恶”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哭笑不得,无话可说。清宫珐琅彩是封建王朝最 高统治者欣赏的“阳春白雪”,充满了文雅高尚的宫廷气息,至今没有人能够企及。造型、胎釉、配图、画彩无一不精,每一步骤都完全到位。应当说民国仿品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而现代仿品首先瓷胎不过关,手工拉坯薄度不够均匀,做极薄的又只能采用灌浆技术。造型不秀美,没有灵气,呆傻蠢笨者居多。图案至多属二三流画家手笔,谈不上有多高的欣赏品位。更有甚者彩绘原料东涂西抹,一疙瘩一块儿,和昂贵滋润的珐琅料根本不沾边!
珐琅彩瓷的烧制在雍正时期达到鼎盛,康熙时期的无釉素面白瓷胎得以改进,雍正时期珐琅彩瓷胎的质地更为洁白、轻薄。器型亦更为丰富,除了杯、碗、盘、碟等小型器外,还有茶壶和瓶等大件器型。形态圆润美观,色彩妩媚娇艳。
在清代康熙时,从西洋传入一种名贵的宫廷用品,即在金、银、铜等器物的胎质上画珐琅彩,如皇帝文具和嫔妃化妆器皿,精巧玲珑,深受皇 室欣赏。遂命造办处照样仿制。造办处随后制作出了金胎画珐琅、铜胎画珐琅、料胎(玻璃)画珐琅等品种。当时,瓷器正处于高度发展时期,所以,这种珐琅彩的做法,很快就出现在瓷器上面。
珐琅彩的细节花卉,可以看出,在清朝时期,珐琅彩的制作是清朝文化的体现,华丽的花也代表了清朝时期的繁华盛世,珐琅彩制作过程极为复杂。
到清朝康熙年间,由法国罗丹家族传人皮尔斯·罗丹传到中国,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备受推崇,制作的珐琅彩器物也非常多,当时宫中珐琅器物上的绘画工作多由画院人士兼任,以国画格调工笔绘制,纹饰有人物、花鸟、风景、建筑等,因此珐琅彩的风格兼具西洋与传统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