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汉的王莽,实施现代社会性改革,为何会被百姓摒弃?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奴婢和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封建统治受到威胁。国库空虚、吏治腐败、豪强兼并等问题使贫富分化加剧,另外,自然灾害也使社会问题加重。
图1
王莽禅汉的背景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西汉外戚争权的时代产物
西汉封建政权统治的多年间,帝王与外戚共同执政。吕雉在刘邦的成功中功不可没,因而,吕氏戚族在后任帝王执政期间手握大权。
汉成帝时,王权早已旁落,王氏家族把持朝政大权,当时,王氏是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家族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地位显贵。因而,生活奢侈靡乱,攀比之风盛行。 而此时,王莽却出淤泥而不染, 不仅生活简朴,而且为人谦恭、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礼经》。
另外,他孝顺母亲,尊老爱幼,在外好结交贤人异士,是当时远近闻名的道德楷模,声名远播。而汉哀帝又排斥王氏,重用丁、傅氏家族,其实实际上也只不过是外戚家族间的权利博弈罢了。
图2
第二社会矛盾的激化
首先,战争后的西汉,人口稀少且生产状况不佳。汉惠帝时,宰相把道家思想应用到政治方面,不干涉人民的生产,减免人民赋税,从而增加人口、发展生产的目的,史称 “黄老政治 ”。
在此以后,汉朝社会在这基础上逐渐繁荣,但同时贵族和地主也开始大量兼并土地,使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隶。
其次,西汉后期,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政府实力受到削弱,朝廷强臣和地方割据势力突出,难以维持统一的政治局面。
第三,王莽在汉朝一向提倡的儒家形象中占优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思潮起到了助力王莽夺权的作用。
最后,王莽周密的计划。王莽擅长造势,笼络人心、权利争夺。
图3
后来,汉哀帝去世,汉平帝时期,王莽担任司马将军并辅佐政治,后称帝,改国号为新。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王莽进行改革。
王莽新政的主要内容
新朝建立后, 他制定众多新的社会政策。主要有:
一、私有土地国有化。在土地方面,实行古代的井田制。
二、对农民现有土地再分配。政府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分配土地。
三、废除奴隶制度。为减少相对应的奴隶数量,颁布法令明令禁止奴隶交易。
四、强制游民劳动,强制无业游民劳动并实施相应的惩罚。
五、中央政府部分商品强制公有和货币、自然以及矿产资源由中央掌控。将原本强权阶级以及富豪所拥有的铸币的权力取消,中央政府进行统筹发行。
颁布法令取消原本私售酒、盐、铁器等物品的权利,同时,自然资源及矿物资源全部国有。
图4
六、实施一定的贷款制度。
譬如,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向中央机构贷款,并且归还本金即可,不需要缴纳任何利息。
七、中央机构管控经济。中央政府控制物价,阻止商人掌控市场。由政府照成本购买日用品,防止供过于求的危害,反之,在此以后商品由政府卖出,防止商品物价过度上涨。
八、完善纳税政策。所有工商业按照收入的 10% 的所得税上交中央政府,贷款以及控制物价的资金周转由政府利用此项收入进行。
图5
王莽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 新型政策引发民众不满
最初,王莽执政期间颁布了一些违背客观规律的改革政策。例如“王田制 ”,实行井田制,收归全国土地国有并重新分配。当时,王莽本意在于急切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本身的出发点很好,但无奈于此项改革政策与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严重不符,这就预示着王莽改制注定失败。
最后,政府不仅没有实力兑现无田农民可以依照律法得到分配土地的承诺,并且危及到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另外,改革的币制竟退步到被历史淘汰的原始货币,不仅违反货币的发展规律,而且阻碍了货币流通。
图6
其次,王莽改革因为操之过急,采用了一些不恰当、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导致改革缺乏支持,丧失民众与社会基础。
例如,将奴婢改为 “私属”,并明确禁止奴婢交易,此项政策原本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继续增多,消除当时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交易问题。
但此项政策不仅遭到了蓄奴家族的反对,也遭到了失地之民的反对,此项政策禁止奴婢交易买卖,不仅触犯了官僚阶级、豪富势力的利益,同时又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了卖身为奴的生存之路。
最后,王莽还采取行政措施, 对不恰当的改革政策强制实施,引起民众的不满。例如,币制改革政策中以小易大,以轻换重的不合理比值,盗铸私钱横行。而之后,又只得实行一系列酷刑强行禁止。
图7
但是,强制实行的政策对于经济规律作用十分微弱。因此,强制实行的政治措施依然敌不过经济的发展规律,民间呈现出混乱的状态。因此,可想而知理想的的改革措施没有到贯彻落实,不符合社会现实的改革政策又引发了社会的混乱。
(二) 王莽极其不恰当社会外交政策
汉朝的匈奴等边境附属国统治者起初早已臣服于汉朝,他又将由这些地方起初统治者的 “王”降到“侯”,不仅如此,他还收回以及损坏了“匈奴单于玺”,并同时用“新匈奴单于章 ”予以替代等不恰当措施,导致边境各附属国意见不断,拒服新朝,因而导致边境战争纠纷接连不断,人民苦不堪言。
(三) 天灾黄河改道
新朝建国三年,在魏郡地带,黄河决口突然改道,突如其来的黄河水灾泛滥极其迅速凶猛,冲刷毁灭的严重程度,受灾的地区面积,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水灾都要迅速凶猛。这无疑又是本来岌岌可危的王莽政权又一致命打击。
图8
冲刷决堤的黄河水泛滥所到之处, 使大量民众变成灾民。灾民流离失所到外地,变成流民。 流民又因为没有粮食,变成饥民。饥民为了生存,造反起事, 变成“暴民”。暴民的数量增多之后就成了起义军。后来,各地农民纷起反抗,聚集起义。
(四)王莽本人性格因素
第一,一味思古,脱离现实。 在他改革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复古为己任,盲目思古,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最后导致改革的失败。他不仅盲目思古,更尽全力复古,甚至于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遵从历史典籍,过于思古追古,并不是改革家的思想态度。
王莽幼年家境贫穷 ,因而幼时他勤劳努力,早年时,师从著名儒家学者陈参,学习“礼经”,认真学习儒家学说的经典,这就导致他成了一名盲目顽固的儒家学者。
新朝建立后,受儒家极度理想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对先前的儒家学者们所叙述的理想境界十分憧憬。首先,由于土地兼并社会状况的恶化,他推行实施“王田制 ”,实行井田制,收归全国土地国有并重新分配。
图9
当时,王莽本意在于急切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本身的出发点很好, 但无奈于此项改制政策与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严重不符,这就预示着王莽改制注定失败。最后,政府不仅没有实力兑现无田农民可以依照律法标准收田的承诺, 并且危及到了官僚地主阶级的特权与利益。
王莽十分执着于从儒家礼教,形式的完善,因而,不仅没能抑制严重的社会危机,反而使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他还曾根据《周礼》,带领众多大臣到长安南郊哭诉。由此可以看出,王莽就是复古主义的典型代表。
第二,性格狂妄,不重改作。他喜欢逞威风,追求虚名,对改革中的困难与问题没有正确估计,因而,许多措施只是局限于法令的颁布,也有很多是半路夭折。例如币制改革,他曾先后四次改币,五次修改货币的法令。
第三,自傲自大,盲目自信。王莽过度自信,自始至终都认为他的法令是十分完美的,所以没有正确对待忠言直谏者。王莽在汉朝时,声名十分优秀,甚至于皇帝、太后都赞赏有加,百姓、士大夫的赞美更是滔滔不绝
图10
这也就导致王莽在改制中过于自信,固执己见,不纳谏。因而,后期王莽身边之人,大都是阿谀奉承的小人。
结语: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有其历史必然性,代表大地主,豪权势力的利益,他对各方面思想都停留在董仲舒思想中。在改革期间,没有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的中央领导决策机构,使新制不能正常进行;同时没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的适应性。盲目的套用使得一些起初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变了性质,又或者是半途而废、未能贯彻,没有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参考文献:《细说王莽》
《王莽发迹史》
《王莽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