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为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备注“公众号”

后台回复:抽奖  参与抽奖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听到一句谚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并不是一个让人习以为常的文艺现象,因为其他的文艺作品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如此多方面的解读。

笔者搜集了现有的一些《哈姆雷特》研究角度:例如,精神分析派的学者通过弗洛伊德或拉康的理论来分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是“俄狄浦斯情节”或是基于他者的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女性主义批评者基于波伏娃“第二性”的理论来强调剧中女性角色的“他者化”;社会历史学者通过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的矛盾入手,来批判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而归根结底,这种井喷式学术论点的产生,一来因为《哈》实为世界名著,二来其所揭示的矛盾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即人自身与外界之间的冲突,因而我们可以从一切的视角切入去看待哈姆雷特其人与这部作品。

而本文正将从《哈》中的复仇与延宕的归因、女性角色的“他者”化及掘墓人的象征意义谈起,来阐释《哈》中这种对立展示的普遍性。

为什么要“复仇”?为什么会“延宕”?

在《哈姆雷特》中的“复仇”线,并非只是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一条这么简单,而是另有波洛涅斯、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三条线索,而同时类似的是,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父亲之死而复仇。

所以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另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戏曲——《赵氏孤儿》。

同样的,我们也会发现“正义”与“义”的问题也存在于《哈姆雷特》的剧本文本中——他们所想要复仇的一切原因是因为死者是自己的父亲,但是对于哈姆雷特、波洛涅斯来说,“弑君”、“弑储君”原本便是不义的举动,甚至在今日之道德看来杀人的行为便是“不义”。

而所谓的“义”,只是建立在父子的亲缘关系之上的一种伦理意义。在这里,哈姆雷特不再是哈姆雷特本身,而是被谋害的先王的儿子,此时这种复仇开始具有正当性,但其本身是“儿子”这个符号所强加于哈姆雷特身上的义务,同样的义务,也就出现在波洛涅斯和小福丁布拉斯身上了。

另一个强加于哈姆雷特身上的符号,是克劳狄斯的继子,是爱着克劳狄斯的先皇后的儿子,这一段母子之间的关系(也便是弗洛伊德口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又一次减速了哈姆雷特复仇的脚步。

反观之哈姆雷特自身,若是摘去两个“儿子”的符号,或者是只留一个,他的行动线会清楚的得多,但是这不代表他不会延宕——因为除去一切的外界符号,真正导致他悲剧的,依旧是他个人的性格因素。

他是一个想要以“毁灭”去“挺身反抗尘世间无涯的苦难”的个体,而这本质是一种消极悲观厌世的态度,是一种与世界的“复仇”。是的,抛开一切外物,他本身的人生也将是一个悲剧。

所以基于他本身悲观厌世的态度,他所谓的“复仇”是“被害死的先王之子”这个符号的促使的,而“延宕”则产生于“被害死的先王之子”与“爱着仇人的母亲的儿子”之间的冲突,但本质上也是哈姆雷特的性格因素。

而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重重矛盾中挣扎着生存的,在外界与外界,在自身与自身中陷入矛盾,而这也是《哈姆雷特》能引起广泛共鸣的第一重原因。

她们的“他者”化

另外,对于我们女性观众而言,纵观全剧,奥菲利亚和王后的形象,完全就是男性凝视之下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奥菲利亚,她是一个欲望的承载对象,再最后失去所谓的“贞洁”(由于哈姆雷特)之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我灭亡。

而这本质上,是由于女性在男性凝视中,不可避免地走向符号的两极——“荡妇(巫女)”同“母亲(仙女)”,或者应该说,男性凝视之下的女性只由这两种特性构成。

奥菲利亚原本是一个纯洁的天使,但是在遭遇爱人疯癫的背离以及父亲的死亡之后,她也走上了自我灭亡的道路,开始放浪形骸。

而皇后,在与克劳狄斯的关系之中,她或许成为了一名“荡妇”,但是在自己儿子复仇的过程之中,她又有意或者无意地替哈姆雷特喝下毒酒,完成一个母亲的使命。

所以这么讲大概会更加清楚一些:不论是奥菲利亚、皇后,他们在剧中从未以一个人的身份出现过,他们只是男性视角之下的“女性”符号。

她们或许是有自我的,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完全地被“他者化”,成为了封建道德人伦的载体又或者是男性欲望的发泄对象——但这不是女人的本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们都迎来了悲剧的结局——因为在她们的生命走向尽头之前,她们的自我早已消失,她们只是外界所赋予意义的符号。

三.掘墓人的象征意义

而在剧中,几乎完全脱离于王宫贵胄的复仇叙事的,是“掘墓人”的串场与描写。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底层民众的形象,使得哈姆雷特这部剧并不是浮于叙事的表面或是深刻于形而上的意义,它更带入了一种关于现实意义、现实价值的思考。

“谁造出来的东西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坟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是一直可以住到世界末日的。”

其实这和哈姆雷特的独白一样,都是把“死看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永生和反抗”,而这也是巴洛克时期人们精神混乱,对于宗教、王权、新兴资产阶级杂糅的社会的一种矛盾的心态——这所谓的掘墓人便是这个时代群众的缩影。

他们自掘坟墓,自我埋葬——那是作为宗教徒但对于宗教嘲弄,作为臣民但对于封建贵族反讽,活在世上却对于尘世厌恶的一群人,一群无法与外界带来的符号和解,被困在时代的信仰崩塌和新旧交替里的人。

综上,通过分析被困在符号里的哈姆雷特、完全被符号化的女性角色、和作为群众符号出现的掘墓人形象,我们会发现,在哈姆雷特中无不充斥着人自身本性与外界所赋予意义的不断矛盾,女性甚至被围困在符号中失去自我,而掘墓人作为当世群众的象征,也被困在这个充斥着宗教、王权、资产阶级等符号的时代里。

而这是最关乎人生存的问题——“是贸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外界符号带来的痛苦),还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难(以死来保全自身的完整)”——归根结底就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END

作  者:巾  拾

图  l  网图侵删

编 辑 l  哈吉吉

校 对  l   文 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