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正谈刘逸生书法 | 以诗人之心观诗,以诗人之心作诗,以诗人之心书诗
刘逸生先生名章,刘斯朗刻
录陆放翁句
题写梅图
我不愿把刘逸生先生称为“书法家”,我心目中,先生是一位传统文人,一位“擅书者”。书写,是传统文人日常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执笔为书,书写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诗词,纯任自然,自得其乐,并没有想到要制作一帧书法作品。这也是先生作书时的心态。其尝言,自己十八九岁时,偶然书风一变,就此延续至老而无所改易。
雅与俗,是传统书学中常见的审美观念。雅俗之别,对于文人书法来说,几乎就是艺术上的优劣之别。记得在去年中山刘氏父子书法展上,我说,四家中,我最欣赏的还是刘逸老的书作,那文人的气息,高雅的情调,断非其诸子所能及。
1995年,刘逸生先生赠王贵忱先生诗稿
2017年,王贵忱先生为“刘逸生学术成就研讨会暨诗书画展”所写诗笺
我又说,在广州,我欣赏两家的书法,一家是刘逸生,一家是王贵忱。两家都有同样的特点,我总结为两个字:一曰“雅”,二曰“逸”。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直指本源,可谓得书法之至道。先生书中的“雅”,使其神采内蕴,臻于妙道。而“逸”,萧散澹远,足见先生的襟怀。看他们的书法,看什么呢?书法,完全是写出自己,个人修养,个人对艺术的见解,是用“心灵”表现出来的。读他们的书法,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心灵去探索的,你没有这样的水平,就不能够领会。先要有看懂的资格,具备良好的素质,你要是一个文化人,要有较高的修养。要看得懂,还要去理解形而上的,要提升到哲理的层面,你才能够了解他们那种最具个人风格的书法。看什么?看气象,看神韵,看情调,要从精神的层里去看,你能够真正看懂。这是最难的。
刘逸生先生的书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诗意”。先生闲暇时,每好抄录古代名言秀句,而更喜欢的是抄录自己的诗词。把诗词中的意境情调,以及个人对诗词精神的理解,融会到笔墨之中,以诗人之心观诗,以诗人之心作诗,以诗人之心书诗。先生的书作,自然就充满了诗意。这一点,更是芸芸众生中的书法家所不能企及的。
既然已在纸上用毛笔书写出来,人们就会把它看成是一篇书法作品,就会从“书法艺术”角度去评价它,就会从技术层面去判断它的优劣,挑剔其结构用笔上的毛病,如果这样做,那其实是对先生的亵渎。
(本文摘自《刘逸生先生诗词和书法说略》一文,已收入《百年逸堂:追远篇》一书。作者陈永正,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左起:蜗缘居刘逸生先生、留花庵莫仲予先生、对庐徐续先生
三位先生均精通文史,擅诗词、书法,是近世岭南学林大家
前排右三刘逸生先生,右二陈永正先生
9月3日,《学海苦航——刘逸生学术成就研讨会暨诗书画展》将展出逸堂刘逸生先生的书法作品80馀件,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一代学人“馀事作书”的场景:逸堂所写的书法,与他的兴趣有关,与他做的研究有关;形式上有小品、也有极壮观的条幅、中堂;从题跋上,我们也可以读出逸堂在治学之馀的心境。
这些作品除了家藏之外,此次更蒙逸堂生前故交、门生等各界人士的支持,提供展品,也使得我们可以一窥逸堂书法作品的全貌。
今天选刊逸老作品数幅,让读者先睹为快。
旧作《小杜绝句》
录旧作《柳梢青》
王右丞诗
王韬《感遇诗》
辛弃疾《水龙吟》
春江花月夜
杜甫《古柏行》
刘逸生(1917-2001),号逸堂,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报人、书法家、教育家。所著《唐诗小札》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近百万册,主编《中国历代诗人选集丛书》四十余种,先后在广州、香港、北京多次再版,开创了古典诗词鉴赏的新流派,影响至今不衰。先生是广东中山人,先后供职于香港《华商报》、广州《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各大报刊,主持羊城晚报《晚会》多年,倡导文化,影响深远。晚年任暨南大学教授,桃李满天下。
先生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自述自学经历的《学海苦航》曾感动了一代人,而由他倡导的尚文、勤奋、开放、平等的良好家风与学风,已在儿孙一辈中得以承传和发扬。以刘斯奋、刘斯翰为代表的刘家后人均在广东文化的各个领域贡献卓著。他主编各种古典文学丛书时所带领的后辈学人如陈永正、钟鸣等在古典文学等各个领域也卓然成家。他为广东的文化做出的努力,至今影响着我们。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广东省作家协会、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社、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广州图书馆、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岭南美术出版社
承办单位: 汇正艺术
展览时间:二〇一七年九月三日至九月二十三日(逢周三闭馆)
展览地点: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展览厅(天河区珠江东路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