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东先生笔下的乡土情愫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过教师节。直至1985年,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作者、读者互动
近来拜读了刘旭东先生多篇文章,文中鲜明的立意、积极向上的情绪,给人一种愉悦向上的激情。
文章记乡村难忘之事;赞乡村有德之人;忆农村往昔;颂今之盛世 ,好一派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令人想往。
文章立足乡土之上, 拣取乡村生活中一件件人人可见之物,一桩桩普普通通之事 ,表达世人之情,写出了世人未必悟出之理。对故土的真挚情感和深厚的田园情愫,跃然紙上。
读来醍醐灌顶,一种对乡村的美感油然而生,使人产生共鸣,唤起那似曾相识的回忆——我也是农村的,在田间度过那”依桑傍柳学种瓜”的乡村童年,也有过躬耕南亩的经历。
细读旭东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乡土深情,立足乡间,“为农民树碑,为小人物立传”的志向, 就是这种情感的宣释。他满怀深情把一个个乡村先进典型,栩栩如生地展现人们面前,颂扬他们事迹,宣传他们的精神。那不为物欲横流的现实所动,坚守三尺教坛,挥鞭授业的乡间教师;那尊老敬老尽孝道的村妇,从他们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宏扬了社会主义价值观。
作者重笔着墨描写的大姑——郭宝箴,更令人肃然起敬,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
她是一个有时代典型义意的知识分子代表,是与工农相结合的楷模与典范 。与工农结合是当时改造知识分子的重要国策,伟人讲,到工农中去 ,她就真的放弃公职游走于乡间,睡农民炕、吃农家饭、治农家病,用所学知识服务农民 ,老大(古稀)嫁作农民妇 ,与农民生死与共。她的典型意义和社会义意,就在于反映了那个时代象她一样的知识分子的处境和命运。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冲动后果,若非愤而辞职,一个县医院院长将会利用更多社会资源造福社会,自己处境也要好得多。冲动结果是公立医院少了一个名医,而贫穷落后的鲁西北多了一个游走乡间,解除农家病痛的活普萨。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也未为不可。
这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底级趣味、有利于农民的人,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旭东先生对故土的挚着,对旧物的留恋,更表达了浓重的乡土情节。在当今城市化大潮中 ,多少农村人以离开农村,居住城市为荣 。他完全有条件移居城市,且大城市,就是世界宜居之地也可任意选择 ,当不在话下。但其对故土情有独钟,对祖传的一亩三分地不离不弃 ,在此“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审容膝以自安” 。其中之乐,子非鱼,主人自知矣。
说到作者的乡土情节,三间土坯房是绕不过的例证。这座面临厄运的旧屋,作者饱含深情: 这里有新婚燕尔的欢乐;记录着养育儿女的甘苦;承载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经历。这座落伍的旧房, 在一片喊拆声中,作者不为所动,力排众议,换顶、换窗、涂墙 ,用一支化腐朽为神奇的笔,三下五除二改变老屋命运, 瞬间堂璧生辉,面貌一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寝于斯,歌于斯,宴友邻于斯。再加上动态描写: 果菜花长驱直入;丝瓜伸进窗户;就是那茄子、葡萄、西红柿也探头探脑向里张望,不时飘来陣陣泥土清香 和植物的粉芳,简直成了仙境。在这数亩大的院子里, 把酒临风,北窗高卧,东篱自醉 ,自是喜气洋洋者矣。
中国农村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旭东先生回忆中,几十年前的农村和今日已不可同日而语。乡村振兴战略将会使这种变化更快,更大,需要更多,更好的作品来传乡土之音,抒乡土之情 ,反映农村现实,使社会更了解乡村。敬待旭东先生更多好作品问世,以飨读者。
2021年9月
作家简介:
王清秀,山东省临清市人。1946年1月出生,毕业于济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64年参加工作,历任四清工作队员,公社干事,北京卫戍区战士,临清团县委干事,书记,新华路办事处书记,市人民法院院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酷爱文学,曾阅读过大量书藉,工作之余,创作过一些诗歌和散文。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4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