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曾任国家交通部部长,直到1983年,他才解开了一个萦绕自己近40年的疑团,他心心念念的妻子并没有叛变!李清的妻子是谁?为何新婚两个月后即告分离?为何从此人海茫茫,无处话凄凉?
1938年春,李清作为延安马列学院的助教,下课后,走出教室。不远处,停着一辆运送革命同志来延安的卡车。身边的同事都涌上前去搭把手,李清也不例外。李清来到车厢前,正好车上有位圆脸姑娘望着自己。李清伸出手,姑娘扶着就跳下车来。这个姑娘,大名黎琳,一个川妹子。黎琳,原名余家英,1921年出生,是一大方开朗的姑娘,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不管遇见谁,都会热情爽朗地打招呼,这也是所谓的自来熟。没多久,黎琳进入抗大学习。每次集会,大家一起唱歌,活泼的黎琳就被推举为指挥——河里水,黄又黄,东洋鬼子太猖狂……这样活着有啥用啊,拿起刀枪干一场!这首流行的抗战歌曲《干一场》,一经黎琳指挥,就变得慷慨激昂起来,大家相互鼓舞,相互打气。于是,“干一场”就成了黎琳的绰号。也许,有人不知黎琳是谁,但若问指挥“干一场”的女生是谁,十人中有九个会说“干一场”。在抗大,黎琳凭借自己优异的表现,很快入党。毕业后,分配至延安文联担任秘书。李清,大黎琳一岁,到延安参加工作也比她早半年。两人初次见面的当天,李清就被这个落落大方的姑娘吸引住了。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情深,李清开始找黎琳谈天说地,目的也很直白,双方加强了解,以便共同进步。其实,黎琳也对李清这个英俊的小伙儿情有独钟。年轻的心,总是相通的,总有着说不完的话,李清与黎琳相爱了。后在组织的批准下,两人结婚。从相识到牵手,这是李清一生中难忘的美好时光,也是黎琳最怀念的日子。在峥嵘的革命岁月,儿女情长总要让位于组织安排。这不,新婚两个月后,黎琳接到一项任务,前往成都从事统战工作。因为黎琳的大姐夫,是川军的一位师长,这样的背景有利于统战。纵心中有千般不舍,也要以大局为重。于是,李清坚定地望着妻子黎琳的眼睛,深情地说:“我在延安等你回来。”可有谁能想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面啊!那年黎琳19,李清20。
黎琳走后,思念总是萦绕着李清的脑海。好在半个月后,他就接到黎琳的第一封家书——我独自坐在嘉陵江边,看见北飞的大雁,便在河滩上写下了很多个“李清”,想让天上的大雁们看见,将思念带给远方的人……李清很开心,但在高兴之余,他也在默默企盼妻子快快回到自己身边。李清心里一惊,妻子在外到底经历了什么,难道做统战工作还不能身怀六甲?非要打掉腹中的孩子?他不明白,更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以后只要有同志从重庆回到延安,李清就向他们询问可曾见过黎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从重庆归来的同志,告诉李清:他在重庆街头见过黎琳,身边还有一位国民党军官,黎琳手挽着军官……黎琳叛变了?李清不相信,因为他深知,妻子的革命信心有多强。再者而言,两人才分离多久,没有任何缘由就叛变?但李清很清楚,从重庆回来的同志不会骗他,毕竟看到黎琳与国民党军官在一起时,不止一次。但究竟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李清也无从理清思绪,他简直有些魔怔,真想一把抓住妻子的手,问她这是为什么?但黎琳仿佛石沉大海,再无音讯。原来,黎琳到达重庆后,本以为转至成都,去做统战工作,正好也能与家人团聚。没想到,她接到中共南方局的指示,留在重庆开展另一项重要工作。1939年冬,国民政府军统局在重庆总部设立电讯总台。报务员张蔚林、报务主任冯传庆,因受到进步思想及进步刊物的影响,他们决定要去延安参加抗日,于是便来到曾家岩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请求帮助。这是军统局设置的诱饵吗?任谁都不会轻易相信这两人!为了表达诚意,张蔚林与冯传庆提出,可以为中共提供军统电台内部的机密情报甚至通讯密码。经过一番时间的考察,时任南方局军事组组长的叶剑英,相信了两人,还要求他们继续留在军统,以便获取情报,并决定亲自介绍他们入党。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张蔚林与冯传庆二人,身份敏感,不方便来曾家岩传递情报,那么就需要一个中间联络人。正巧黎琳在延安学过通讯课程,又是有名的“干一场”,她就成了中间联络人的最佳人选。从此,黎琳就化身为张蔚林的妹妹,更名张露萍,开展工作。至于身边的国民党军官,自然就是“哥哥”张蔚林了。张露萍深知,自己大着肚子,显然很不方便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为此,她只能忍痛打掉孩子,并与丈夫李清中断联系。既然妹妹来了,张蔚林就有着极充分的理由,搬出了军统宿舍,在牛角沱租了两间平房。从此,张露萍就借着找哥哥的理由,常常来到军统总部,与同龄人打得火热。一来二去,张露萍就发展了杨洸、赵力耕、陈国柱、王席珍入党。这样,在军统内部,一个七人党小组就成立了,张露萍担任书记。他们虽分属军统的不同部门,但获取情报就是他们的重要任务。短短三个月时间,张露萍小组,就向组织提供了军统电讯总台机构、人员配置表、电讯总台通讯网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以及军统电台呼号、波长和密码本等重要机密情报,以致于军统的所有电台和上千名电讯人员,以及他们的秘密工作任务,均被中国南方局掌握。这七人小组,就像一把利刃插进了军统的心脏。
一次,戴笠发给胡宗南一封密电,说是准备派三人带着美国电报机前往延安,从事情报和暗杀工作,请胡宗南协助。此密电经破译后,张露萍就把此情报上报南方局。结果,戴竺派出的特务小组刚进入延安境内,就被抓获。这下,戴笠不淡定了。按理说,我与胡宗南的密电,用的是特殊密码。为何三人特务小组一露头,就被抓获?看来延安方面早就有备,而我方电台肯定有了内奸。1940年,七人小组获取一封密电,收件人昆明警备司令部,里面有一份命令他们搜捕的人员名单。这份名单,当时昆明所有地下党领导成员,均榜上有名。这次抓捕如果成功,那么中共在昆明的地下工作将会遭到极大破坏。张露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立即将其情报送往南方局。最终等昆明警备司令部抓捕时,名单上的地下党人员均已转移,人去楼空。如此看来,军统电台内部,毫无疑问有了内奸。对此,戴笠很肯定,他下令全面核查,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一天,张蔚林因工作时间过长,烧坏了一个收发报机上的真空管。战时物资缺乏,电子元件管理更是严格。因此,为这事,张蔚林被关了禁闭。张蔚林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为此他感到害怕。此时的张露萍,已返乡探望生病的母亲,不在身边。于是,张蔚林偷偷跑出,来到曾家岩寻求帮助。南方局的同志劝他赶紧回去,只要一口咬定自己工作失误,被关禁闭也没什么。哪知张蔚林一回去,就被抓了。原来,当特务发现张蔚林不见时,就汇报给了戴笠。戴老板便命令特务们,搜查张蔚林的住所。这一下,收获满满,不仅有军统分布在全国的秘密电台信息,还有张露萍的笔记,及某些人的入党申请书。物证俱在,什么都不用说,抓人就是了。七人小组抓住了六个,就余一个在成都的张露萍。当下,戴笠命人假借张蔚林的名义,给张露萍发了电报——当看到张蔚林生病,张露萍决定立即回到重庆,刚到,就成了阶下之囚。
军统电台案,被称为戴笠特工生涯最大的败笔。在军统内部,也对此事极为保密,他们散布这七人为“军统特别违纪分子”,与革命者一起被关进白公馆,后移至贵州的息烽集中营。在集中营,张露萍这七人,不仅要接受特务的严刑拷打,还要面对自己同志的不理解。在自己同志看来,他们是违纪分子,是特务内部的斗争。1945年6月,戴笠意识到,从这七人口中,不会再得到任何有用的情报,于是下令将这七人秘密处决。7月14日,七人小组全部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也始终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那一年,张露萍24岁。张露萍等七人从事的绝密情报工作,是与南方局高层领导单线联系,而且被捕入狱后一直未暴露真实身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七人未被追认为烈士。而黎琳这个名字,一直在延安的战友心中,都是叛徒。直到1983年,根据中央调查组调查取证,包括叶帅亲自写的证明材料,张露萍等人的身份才大白于天下,被认定为“革命烈士”。
1985年,在张露萍牺牲40周年的清明节,65岁的李清专程从北京直到息烽,祭拜自己的妻子。这是自1939年离别之后,两人“第一次”见面,阴阳两隔,无处话凄凉。2005年,在张露萍牺牲60周年纪念日,65岁的李清再次前往息烽,并写下“苍山埋忠骨,浩气满大川。梦随孤魂绕,怎不忆延安!”的诗句,缅怀自己的妻子。2014年,李清辞世,享年94岁。在另一世界,他终于可以把积存了无数的思念与不解,讲与妻子听了……后来才明白,长大的意义,在于你可以试着理解原来不理解的事儿,尝试原谅你以前从不曾接受的人,在难过和委屈面前,还依旧可以保持乐观的态度,独立的人格和勇敢善良的心。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