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之正月十五——红红火火闹元宵
社
火
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过年期间最大的娱乐性节日,这天的活动充满了观赏性,一道道年味大餐让人大饱眼福和口福。元宵节的正确打开方式:白天观赏有趣的社火表演,下午赶赶庙会,吃吃小吃,晚上先看点旺火,之后看放火(烟花),接着赏灯猜灯谜,最后回到家以后吃一碗元宵。
首先向乡亲父老们道声元宵节快乐!在这个喜庆的节日,让我们一起嗨起来吧!话说正月十五,三晋大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家伙,那是相当热闹!好了,精彩的社火表演马上开始:
1
首先第一个向我们走来的是花车队
花(彩)车队
花车一般作为社火游行的排头兵,起到旁白和解释员的作用。花车的内容一般包含:单位名称、拜年、主题口号、单位代表性产品或LOGO和花边装饰。花车上乘坐的人有的是敲锣打鼓的队员,有的是身披彩带的工厂单位的杰出代表,还有的是一些地方特产,牛羊等实物。一辆辆自带主题的花车从身边慢慢的驶过,人们观赏到了每一个地市、每一个单位引以为傲的内容,是视觉的盛宴,也是知识的大丰收。
2
随后是振奋人心的威风锣鼓队
威风锣鼓队
山西威风锣鼓是一种汉族锣鼓艺术,最早被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 "家伙",流传于山西晋南地区,以洪洞、霍州、汾西三县交界的下团柏村为中心,尤以临汾地区及周边县市为普遍。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集锣、鼓、铙、钗四种乐器合奏表演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鼓乐,并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是山西汉族民间鼓乐的代表。
威风锣鼓是由鼓、锣、铙、钹组成的四个声部合奏形式。由于鼓声如雷,钹声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叫威风锣鼓。四个声部,各自独立,有分有合。不管出现哪个声部,鼓是核心,贯穿始终。一般铙可以伴以钹,出现重叠,而在铙击奏时,却不能出现钹的声音。因此通常说:“有钹就有铙、有铙却无钹”的道理。
3
伴随着锣鼓声扭动的是我们的秧歌队
秧歌队
山西秧歌种类较多,较为出名的为祁太秧歌、祁县过街秧歌、泌源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原平“凤秧歌”、繁峙秧歌、地秧歌、灯歌等。
祁太秧歌又称晋中秧歌,几百个秧歌曲调各有特点,韵味也各不相同,有的以曲调优美 、秀丽 ,节奏舒展、抒情性强见长;
祁太秧歌
“过街秧歌”是正月闹红火时秧歌队在街头演唱的秧歌。它的风格特点与祁太秧歌基本一致,甚至有些曲调也都相同;所不同的是过街秧歌的曲调更为单纯,演唱更加朴实,曲目不如祁太秧歌丰富。
过街秧歌
“伞头秧歌"产生、流行于临县,是一种规模大,有气势且极富特色的群众性节日歌舞活动形式。秧歌队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一、二百人,领队者手持一把用彩绸装饰的花伞,被称为"伞头",这种秧歌也就被群众称为"伞头秧歌"了。
伞头秧歌
"凤秧歌"是流行在原平的一种集体表演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表演时男女各半,男的头戴一顶草帽形的小帽,帽顶戴有一条既薄又窄,约长丈余,盘成螺旋形的竹圈,竹圈顶端置一鲜艳的红色绒球,形似凤凰头顶的红翎,故当地群众称其为"凤秧歌"表演时,男的身背腰鼓,女的手持一小堂锣,边敲边舞。随着舞步的节奏,帽上的竹圈前后伸缩摆动,风格别致。
凤秧歌
秧歌队中有一个奇怪的队伍是大头娃娃队。古时,舞蹈形式一般为二人表演,一饰和尚,头戴笑和尚面具,手拿佛尘或蒲扇;一扮柳翠,头戴大头面具,手执扇子或手帕。和尚有掸尘、拜佛等动作,柳翠有搔面、搔耳等表演,以及两个嬉逗、追逐等即兴舞蹈,动作夸张,逗人风趣。后来发展到大头娃娃舞,一般分两队,四至八人不等,男队戴男大头娃面具,女队戴女大头娃面具,穿红绿绸衫、腰系绸带,行进时作扭秧歌队形,广场表演有相互穿插、逗趣、嬉笑等动作表演。
大头娃娃
4
秧歌队里有一支让人捧腹的队伍——旱船队
旱船队
跑旱船,跑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乘船者不止一只船,三五成群,一线儿排开,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是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
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翁引多只船前进,也有的是双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在前进中,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看“红火”和视节庆的人们。
有一种“跑驴”和旱船很像,不过表演者所携带的不是旱船,而是手工做的驴子道具。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跑驴,是一人执驴形道具扮骑驴妇女,另一人扮赶驴人的双人社火舞蹈。他们的表演逼真模拟驴的跑、 颠、跳、踢、惊、犟等动作和神态,动作的强弱、大小、高低需要互相呼应,配合默契,只有这样才能形象生动,诙谐风趣,因而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
5
紧随其后的是社火中的杂技队——背棍队
背棍
一人背后竖一根"铁棍",举一个演员,随着背铁棍演员的步伐起伏,铁棍上化装演员就会飘舞起来,沿街表演,招摇过市,形成一年一度的"红火"场面。 "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的小高台上,竖起两根直径为三公分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背棍,棍与棍之间,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把演员从脚到腰和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长杆前后,则由许多青年男子将铁棍抬起,迈着有节奏的步子前行。被绑在上面的演员一般是三个男女孩子,她们根据导演构思,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
6
看完了精彩绝伦的背棍,马上就是雄风耀眼的背冰队
背冰
“背冰”这种民俗活动发源并流传于永济市西南35公里处的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背冰”表演属民间舞蹈类。其重要表演动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表现前人大无畏精神的舞蹈动作。
7
有没有被北方汉子的气魄所折服!真是太帅了!
不过还有更加精彩的表演,你看,高跷队来了!
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高跷队里有一支特别的队伍,他们就是稷山县的“高跷走兽”。一边欣赏漂亮的走兽道具,一边欣赏演员的高跷绝技,实在是精彩精彩!
8
高跷走兽拉开了“动物”走秀的序幕,请接着欣赏舞狮队表演
舞狮队
北方的舞狮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而狮身披金黄、橙、红色毛。舞狮者的衣服、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故而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一般来说二人舞一头狮子,但若是小狮则是一人。北方舞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摇摇板等道具。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手拿绑有彩带的狮球。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9
舞狮不够尽兴?那就看看牛斗虎吧,老有趣,老带劲了!
牛斗虎
“牛斗虎”在山西全省各地普遍流行。有的由二人扮牛,二人扮虎,也有牛、虎各一人扮演的。在热烈的锣鼓声中,虎牛相遇,老虎扑牛,牛用角相抵,互不相让,老虎上蹿下跳,左扑右攻;牛则用角上抵下顶,左闪右抗。经过激烈的搏斗,牛用智慧和坚韧的毅力战胜凶恶的老虎,寓意深厚,深受群众欢迎。牛虎相斗的时候,需要表演者做出许多扑、抵、攻、闪、抗等高难动作,因此这个节目本身包涵了很多技巧成分。有些地方表演时有牧童相伴,增加牛救牧童的情节,自然也增加了这个节目的难度和惊险度。还有些地方牛虎相斗时,外加一个猴子跳窜其中,逗趣耍笑,幽默诙谐,很具有杂技表演中小丑的功能,常常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10
最后压轴的大戏来了,看——舞龙
舞龙队
舞龙和舞狮都是从民间这块沃土上生长起来的,经过千百年的锤炼,逐渐成为集娱乐性、技巧性、文化性于一体的民间社火活动。舞龙又称“龙舞”,俗称“耍龙灯”、“跑龙灯”,民间认为龙是主云雨的神,它能行云布雨,给人间带来风调雨顺,因此舞龙是山西各地社火最主要的形式。
社火中的龙身,通常分节而制,有七、九、十一、十二、十三之分,十二节象征12个月,十三节表示有闰月,七、九节主要表现花样技巧。平定县的耍龙、运城市的龙灯魔女舞、岚县的蜘蛛精灯引龙舞、高平市树掌镇的长龙舞,在全国都十分有名。
舞龙的常见动作有 “双龙出水”、“蛟龙漫游”、“龙尾齐穿”、“龙摆尾”、“蛇蜕皮”、“龙盘柱”、“穿门楼”、“四门阵”等,其舞动有极强的技巧性,因此它才被许多专业院团所吸纳、改进而成为保留节目,也成为中国杂技的经典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