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之旅——大兴安岭——新林篇--3

高高的兴安岭 哈萨日 - 中国农民歌会第二季 第1期

高纬度地区的夏日很长,太阳很早生气,人们也随之开始一天的生活。 在清晨柔和的阳光中醒来,我们迫不及待地走出室外,想看一看新林的清新早晨和旭日东升。

沿着新林镇的街道,我们信马由缰。街道干净清洁,除了少数的身影在晨练、跑步,几乎看不见什么人,看来大多数人还都没有出门。零上10度左右的气温,虽然让人略感清冷,但那新鲜的空气确是每每被雾霾困扰的京城无论如何也享受不到的,天然氧吧、名不虚传啊。还不趁机深呼吸,大口大口地吸上几口?

眼前的新林镇,街道笔直干净,楼房栉次鳞比,跟我们生活得那个时代相比,称得上是:40多年过去,旧貌换新颜。当年那种晴天风起一路黄沙,雨天到处泥泞不堪的土路,早已荡然无存。原来低矮凌乱的平房被一排排的6层新楼所取代,楼前楼后铺设有花坛、甬道,点缀在整齐的楼房之间。

仍然存留的平房也进行了涂装改造,院子里的蔬菜长得生机勃勃、琳琅满目,豆角爬满板障子,茄子、西红柿在各自的地盘上姹紫嫣红,浓绿色的土豆秧铺满黑土,一片盎然生机充满了每一个小院。

毋庸置疑,民众的居住条件比当年好了不知多少倍。当年的很多居民住的都是“板夹泥”,能住上红砖房就很不错了。

也许每一个知青都有过帮助老工人盖房子、拉绊子的经历。那时候新林的平房很多是”板夹泥“。即,把原木剖开成“半剌瓜”,剖面朝里、树皮面朝外,一根罗一根地搭成房屋的四面墙,或者用板皮、木板竖着做成墙,然后在墙面上钉上几公分宽的细板条,以便能挂住糊上去的泥浆。同时把黄土加水攉成泥浆,泥浆中加入铡成几寸长的草秸,为了草秸能勾连住泥浆。然后用手抓起加入草秸攉好的泥浆,一把一把的甩到木板条上,等把四面外墙都糊上了泥巴,就用泥抹子把墙面抹平,最后刷上白色的石灰浆,这外墙的活儿大体就算是完成了。然后是房屋里面的粉刷、地面铺砖、砌炉灶和火墙,以及屋内的门窗、电路等装修的活计,一般来说技术含量越高,就越是就用不着我们这些出大力的知青了。每次帮老工人干完活儿,老工人家里总是会招待一顿好吃的。那油汪汪的油饼,喷喷香的摊黄菜,炖土豆,酸菜汤……至今回味起来,犹自食指大动、唇齿留香。

新林宾馆旁边就是原来新林中学的所在地,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说说当年在这里参加高考的轶事。

稍微往山坡上走就是原新林林业局机关。当年,我在林业局营林科、护林防火指挥部打工时,就住在最后一排房子里。这座工字型的建筑虽然已经废弃,但让然令我们留恋不舍、徘徊良久,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工作生活得点滴往事。呵呵,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机关食堂的烧茄子,一打到菜碗里,芳香四溢、引人食欲大振。在那个缺油少肉的年代,在那个54斤定量、47斤粗粮、6斤白面、1斤大米的岁月里,一盘烧茄子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天上的美味一般,怎能不令人难以忘怀、回味无穷。呵呵,民以食为天,还是吃的记忆最深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