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艺术名家——赵树勋
艺术简历
赵树勋:
陕西春秋书画院院长
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院士
国际美术家协会理事
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协家协会会员
西部信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西部财富》主编
《微文学》杂志顾问。
赵树勋作品赏析
天水人,定居西安, 他长期从事编辑与教育工作,没有读万卷书,但行过万里路,感悟良多,曾参与编辑出版的书十五部,已编辑出版《西部财富》系列丛书艺术卷六卷,其中《西部财富》第一卷在纪念陕西省图书馆成立100周年大庆中被作为陕西优秀图书永久收藏。
他发表报告文学300余篇、书画评论350余篇,深受社会好评,利用业余时间写书法、画画,常用哲语表达人生感悟,于是画有深度,耐人寻味。
因赞助希望工程80余场次,前后赞助书画作品1200余幅,为汶川、玉树、甘南藏族学校等地捐款、捐物,被陕西省富乐希望工程、西安音乐广播、甘南化旦尖措孤儿学校、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联合会、咸阳市渭城区石桥中学等几家单位誉为“爱心大使”。其事迹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及网站报道。
其书法作品被作为礼品赠送给中国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CCTV-10、CCTV-4、少儿频道及国务院的领导,2010年冬天,文化部领导在基层视察工作,为文化部的专家现场赋诗挥毫,深受专家好评。
寂静的声音
——赏陕西春秋书画院院长赵树勋农居画有感
文/任小鹏
与赵树勋相识,缘于一次慈善捐助活动。但我不喜欢这种喧闹的捐助仪式,更不喜欢听领导站在台上讲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做善事,如果一定要搞得轰轰烈烈,显然有违于善的初衷。我碍于朋友情面,又不得不来撑场子,看着这些山沟里的孩子为来宾载歌载舞,心里真不是滋味。看我无奈,赵树勋先生拉我帮忙,他要在教室里给这些深山里的教师写些书法作品。
我对书画是“狗看星星一片子”,也没有多大的情趣。尤其是在当下,书画家名片上的头衔像盖楼一般越叠越高,歇斯底里地吹嘘着自己,真亦假来假亦真。为他帮忙,也算是我献爱心吧。在这所学校的一间教室里,赵树勋写了多少幅字,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起,总之是只要有教师要,他就写,写得满头大汗,没有一句怨言。就此,先不说树勋先生的书法作品好坏,不难看出,人绝对是个实诚人。
后来和树勋先生屡屡见面,也是匆匆又匆匆,没有静下心里长谈过。直到前几天的一个下午,我与树勋相约南稍门,三言两语过后,开始吃吃喝喝。吃的是面,喝的是面汤。吃饱喝足,就去他的工作室品茶。
一踏进他的工作室,一幅幅油画作品扑面而来,画面气息直抵心田。这些画大多是乡村农居,瓦房居多,或隐于浓密中,或映照在阳光下。画面中富裕的人家有碾盘,间或有枝头红彤彤的柿子。柿子也是醇熟欲滴。我没有想到,他不但写一手好字,水墨画的造诣更是非凡。
民居凝聚的是一个地方居民的文化空间,凝聚的是丰富的文化信息。有房子的地方就有人在,有人在就有文化活动在、故事在、传统在。一旦房毁人散,最直观、最生动的文化信息也将消失。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曾经的瓦房不见了,曾经的平房也不见了,处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上不着天,下不挨地,远离了泥土大地的芳香。
与树勋先生交谈,他说,我只画农居和柿子。这些意象,不需要去采风,因为这些东西就在脑海中,就在童年的记忆里。而画面所呈现的物景,显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都住在水泥钢筋的丛林里,远离了“绿色”(低能耗、保护环境和生态)。
我赞叹于树勋先生的记忆,他不像一些书画家,仅仅靠采风蜻蜓点水般去完成画作。而真正的深入生活,应当是体验并把握一方水土和千万民众深层次的底蕴,历史铸就并积淀下来的历经风雨、灾变不惊的人文品格或者是人文精神。树勋先生的眼光,是一种寂静的光芒。
有作家说,回不去的故乡。在画家的眼里,可能更多的是看不到的故乡。我们的故乡只有在回忆里,而今天,树勋用画笔让我们的回忆可以挂在墙上,可以让我们在城市里赏心悦目地观赏,填补我们内心对故乡那种无力的思念和牵挂。
人生百年,历程中的种种蜿蜒曲折都化成了养分,滋润着他的心田和画笔,变成美妙。
树勋来自于甘肃的农村,他没有显赫的师父为其做引,景物都在他的脑海中储藏,他画笔的提按使转。轻重疾徐,干湿浓淡,成为一种综合体和声织体,欣赏这些画,仿佛可以让我们随时置身其中,没有一点羁绊。
除了民居,柿子也成为他画作的另一题材,我想,这和树勋童年的缺衣少食有着直接的关系。
柿子可以充饥,可以在缺少“好吃的”的年代,给嘴巴带来些许甘甜,而柿子树叶可以成为烧炕的柴火。有遮风避雨的瓦房和点缀生活的柿子,我们的童年是绿色天然的,是一种自然的呈现,毫不做作。而今天,看似富丽堂皇的大楼,只有在关上门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宁静,就这,还要拜上天赐你一个好邻居。
画面中的农居宁静祥和,有着人类萌芽进化时代的自然之声,更折射着一种无声的呐喊和挣扎。在城镇化的口号下,许多地方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开发,轻者改造的面目全非,重者拆的片瓦不留,别说民居,就是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文化遗产也难以幸免,殊不知,大面积地毁掉一个村子等于破坏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消失了,文脉就断了,文脉断了,可持续发展的链条也就断了,看看众多城市的千孔一面,就不难发现,这种短视行为的恶果正在呈现。
树勋先生的画,显然无法弥补和担当这样的损失和传承,无法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只能为我们留下些许的记忆,其实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在一个铜臭充斥的画坛或者说书坛,我以为,树勋先生的水墨画为这个行业增加了分量,传递了正能量。在这个需要包装和炒作的时代,真正有涵养有教养的书画者,定是不显山不露水,躲在一隅,不为公众广泛知晓,做一名艺术的苦行僧,而作品却是深入人心——用作品说话,赵树勋当属此类。
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灵光,这种灵光超越了关于艺术的种种理性与逻辑的判断,打破了以往经典作品的规范,而这种极富感性与直觉的艺术个性更接近于艺术本质的创造性与想象性,因为艺术的本真即是消解理式,弘扬情感张力与自由意志给人以心灵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