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 | 阅读的品味

这世间,人有好坏,品有高低。对周围熟悉的人、认识的人可以从其为人处事判断其格调高低;对于古人、名人、陌生人,则可以通过分析他所读的书,了解其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书信中提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想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这句话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俗语很是契合。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无论其外在行为,还是内在修为,总是更有气质和韵味的。

这就是阅读的品味。

近年来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节目倍受广大中青年学者瞩目,除了一个个高品位的嘉宾饱含哲理的人生感悟和富有激情的精彩表现之外,最让人惊喜的是主持人董卿。她端庄得体,出口成章而吸睛无数。各种诗词信手拈来,名家名言倒背如流,真实向观众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可以确信的是,董卿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诗词素养和文学功底绝对不是靠背诵台本临时表现出来的。这和她不停学习的生活习惯分不开。她有句名言:“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一样难受。读书,能让人学会思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安静下来。”诗词大赛选手王若西这样评价董卿:“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董卿,大概就是“优雅”这个词语最好的呈现。

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享受,它让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超越自我。读一本好书,犹如喝一杯清茶,虽然匆匆喝完,淡然无味,可细细品味,才能感到缕缕清香,才能悟到其中的乐趣。如同走进书中,身临其境,感受与众不同的世界,领悟层次不同的人生真谛。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卡莱尔曾提到,“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都在书中”。罗曼·罗兰说,读书令人自信,自会有一种从容不迫、雍容高雅的风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外在美渐行渐远,内在美却要赶来凑数。实际上,真正的美丽并不是你的眼睛有多大,美瞳有多好看,皮肤有多弹性,身材有多火辣……而是随着岁月的侵蚀和打磨,你开始变得谈吐优雅、气质超群、秀外慧中,并不年轻的你,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风景线。书卷气质既是女性永不退色的化妆品,又是男性引人属目的自然的内在魅力。

高品位的阅读是一剂以防沉沦、以作升华、以为寄托、以怡身心的清醒剂。古人有云: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阅读,不是存有功利性的,而是心灵的一种自然追寻,是涵养自己气质的一种生活习惯。过去读过的书总会在某一时刻顿悟给我们无形的力量和快乐。

普通读者的阅读品味有消遣式的趣味阅读、目的性很强的专业阅读和课题研究性的科研阅读。因为人的思想局限必定受制于视野的局限,所以人们的阅读品位也具有局限性。突破人生局限的捷径就是阅读。通过阅读借鉴古人思想、方法,少走弯路。要读一流的书,与一流思想交流,用一流人士的眼界看世界。作者经过一生几十年乃至100多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他们克服困难、战胜疾苦的过程、方法,你在几个小时或一两天读完,这不是高效率借鉴、高速度学习古人的知识、信息吗?很多科学家废寝忘食地工作、透支生命,因没有注重健康饮食又没有适当锻炼,而英年早逝。这说明,人无完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不读读心灵类、哲学类的书来弥补自己的短处,突破自己的知识局限,将来某天一旦陷入人生困境,能不能走出困境,摆脱困难,则取决于你的阅历、能力、智慧和眼光。那些多读善思、思维广博、视野开阔的人,自然有办法摆脱僵局。

欧洲大学重视通识教育。大一学生不分专业,学好“常识”,拓宽学生视野,避免褊狭。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教他们学会做人。国内大学教育早早分专业,有些公共课学生不重视也不认真学。像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本人阅读面很窄,那些诸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很少有机会阅读。

缺少这些人文素养的熏陶,听的、看的、读的、学的、做的都是他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如何能让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全面而通透?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解决情感冲突、利益纠纷等这些课堂上没有教授的生活场景,仅靠自身专业知识和有限的生活常识能处理好吗?像图书馆学专业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看书看报只看皮,不看内容。长年累月,经手加工的书籍无数,却很少静下心来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书。

久而久之,自己阅读品味、思维层次、眼界和思想境界以及认识能力等综合素质仍然没有根本性地提高。长此以往,有些人就像“墙头芦苇”总在领导身边随风招展,有些人经年累月一副“山中茅竹”模样,“腹内空空”,却“嘴尖皮厚”尽占便宜!也有些人不甘于图书馆这清贫寂寞的清静环境,总爱滋生一些“槽里无食,猪拱猪”的矛盾而争抢“口食”。

俗话说“猪在风口浪尖上也能飞”,即使是头贪图享受的“蠢猪”,一旦抓住上天系下的“橄榄枝”飞升上天,不同样可以“大闹天空”,演绎一些卑劣、荒诞的龌龊闹剧?你能说阅读有品位吗?有些学外语专业的人,天天口里讲的、眼里看的、耳朵听的、手里读的都是外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天天如此,结果被训练成一群思想狭隘的“鹦鹉”,成天都是几句烂熟于心的招牌语言,充充门面。出了课堂,还能做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长年累月炼就的这种定势思维磨灭了自身其他潜能。所以阅读的“太专”“太精”也是一把双刃剑,让人成就辉煌的同时,也让人思维有局限性、偏执性,很难再突破自己的短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