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连载】花桥史话(一)

11月7日至8日,宜昌市农村精神扶贫专项行动推进会在长阳召开。11月8日上午,与会人员参观了磨市镇花桥村村史文化墙。当日,花桥村民在村史文化墙前的法治广场上表演三句半。(图片来自宜昌文明网,记者乔奇摄)

按:今年7月,在县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在磨市镇党委高度重视和县档案馆(县史志研究中心)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花桥村“两委”历时2个月时间,建成了固定展示花桥村史的文化墙。该文化墙位于S242省道边、花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旁的法治广场上,长20米,高2.4米,造型优雅恢弘,内容全面系统。

在帮助花桥村挖掘整理村史的过程中,县档案馆(县史志研究中心)组建的工作专班,充分查阅利用现有档案史料,并多次深入花桥村内,进行实地考察,走访村内老前辈。笔者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了调研全过程,并负责了展览稿的撰写。笔者同事、花桥人林必胜先生,建议该展览命名为“花桥史话”,得到广泛认同。

笔者有理由相信:该展览的建成和开放,一定会留住花桥人的乡愁记忆,激发花桥人爱村思村建村之情。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花桥村和钟家湾村重视村史的举措,会对全县各村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现将花桥村史展览内容陆续刊出分享,并请县内外人士批评指正,以便更趋完善。

(图片请横屏欣赏)

【前言】

花桥村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西北部,清江隔河岩库区南岸,因村内官家冲居民点原有一座修建于元代的古石桥——花桥(现淹没于隔河岩库区内)而得名。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1323户,4473人。村域:东接本镇救师口村、多宝寺村;南接本镇马鞍山村;西接大堰乡三洞水村,隔清江与龙舟坪镇晒鼓坪村相望;北接龙舟坪镇何家坪村。村委会驻地高家岭,距县人民政府20公里,距镇人民政府5.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43.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350米。耕地总面积5645亩,人均耕地面积1.26亩。林地总面积36650亩,有古松树、古柏树、古桂花树各1棵。村内交通发达,G241国道(呼北线)和S242省道(王渔线)贯穿全村,农村硬化公路达到60公里。全村有水库1座,集中供水水池32口,分散供水水池12口。有小学1所,卫生室2个。传统民间文艺活动有四句子、五句子、唢呐等。

花桥村地处清江及其支流车溪沟河谷地带,人类定居悠久,文明源远流长。1992年4月在村内白庙出土的商代猪形青铜特磬,属国家一级文物,是宜昌“十大国宝”之一。修建于元代的古石桥花桥,因镌刻有花草,巧夺天工而闻名全国。元末以后,刘、上官、胡、林、陈、杨、江等姓氏先祖陆续迁入本村兴家创业,开基建村,逐渐奠定了如今的村庄格局。明代由长阳县城通湖南石门县、清代由长阳县城至长乐县城的古驿道分别经过村域,花桥从此成为县内交通要道。明清时期,盐市口(现名沿市口)是县内最繁华的乡村集市之一。清代时,为贮谷救荒,长阳县在花桥设立了两座社仓。

花桥村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沿市口党支部、沿市口乡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先后有7名花桥籍烈士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1943年5月23日至6月1日,花桥村不幸沦陷于日寇铁蹄。日军在村内犯下的滔天罪行,老一辈花桥人至今难忘。同时,坚贞不屈的花桥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的抗争,直到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花桥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改变落后的面貌。1964年,在党支部书记官业福同志的带领下,原官家冲大队建成为磨市最富有的大队,全省山区建设的一面红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0年,官家冲大队第八生产队顶住压力不退缩,坚持搞包产到户。次年,该队粮食大丰收。之后,村民张云香、李先志等人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分别成为远近知名的专业户。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支持隔河岩水电站建设,花桥村党员干部识大体、顾大局,花桥人民舍小家,保大家,圆满完成了国家安排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进入新世纪、新时代,花桥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毅然拆除网箱等养殖设施,为保护清江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花桥村区位优越,风光壮美,历史悠久,人民淳朴,机遇良好。为弘扬花桥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花桥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特开办村史展览。抚今思昔,以启未来!

【大事记(1796—2002)】

1796年1月,宜都县聂杰人、张正谟等在聂家河一带发动白莲教起义,花桥乡民妇老小迁避山顶及深洞,青壮年各备器械于险隘设卡堵御。署理长阳县事蒋振万,饬派花桥绅士刘正肃、刘正甲等人各领乡勇,堵截黄家湾、中溪河等处。是年,长阳县在盐市口设峡船一双,往来接递,民以为便。

1853年,太平军攻陷湖北会城武昌,后至宜都,县人大恐,花桥老幼男女躲避山谷。

1858年,邑人杨其成捐资,刘文源领工,重修村内落家坪至长阳县城南岸江家沱一段古驿道,凿通龙门洞新路。

1862年5月5日,盐市口以上遭受冰雹灾害,冰雹大者如砖、碗,居民田宅、牛畜、禾稼损失严重。

1887年,村民张维任等100余人集资修复村内至长阳县城古驿道柏大仙段。

1929年11月,成立沿市口党支部,隶属中共长阳县第一区(杨柘坪)委员会。

1930年2月,花桥赤卫队在广石桥佛堂庙成立。

1930年冬,成立沿市口乡苏维埃政府,隶属于长阳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

1931年夏,因国民党反动派围剿,沿市口党支部和沿市口乡苏维埃政府解体。

1934年夏,富户雷田氏从宜都女儿家返回资丘,在花桥店子坳遭不明人员劫杀,史称“花桥惨案”。此案虽经国民党侦查机关经办,但终未破获。

1940年10月至12月,国民党陆军第八军军长郑洞国在位于花桥的八军军医处开办保长训练班两期。

1943年5月23日,日军占领平社乡。次日,占据龙永乡。

1943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中国军队先后收复平社乡、龙永乡。

1949年7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阳县指挥部部队600余人攻占峰山、马鞍山、沿市口等地,花桥随之解放。

1955年11月10日,中共长阳县委组织工作组在赤土坪乡、津洋口乡作农业合作化规划试点。

1958年8月,村域内命名设立茅坪、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个大队。

1960年4月10日,中共宜都工业区工委办公室通报表扬(《农村工作快报》178期)官家冲大队七队“万年香”食堂。

1964年3月14日,官家冲大队党支部书记官业福被表彰为“湖北省农业战线标兵”“湖北省特等先进工作者”。

1965年4月18至21日,中共长阳县委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听取了磨市公社官家冲大队等3个大队有关当前农村形势和农业生产情况的汇报,研究制订了夺取农业丰收的具体措施。

1965年7月28日,长阳县平洛、花桥等公社遭受冰雹袭击。

1965年8月31日,长阳县在花桥公社建立一所半农半读农业中学。

1968年11月,三洞水到马鞍山公路工程动工。

1970年6月3日,中共长阳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员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学生、居民、学习班人员到花桥公社帮助抢收小麦。

1980年,官家冲大队第八生产队在花桥管理区党总支书记万祥发的支持下搞包产到户。次年,该队粮食大丰收,总产达到63450斤,比1980年增产28.6%。是年12月,茅坪大队更名为金子山大队。

1984年12月,改金子山、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生产大队为金子山、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村。

1987年1月12日,隔河岩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启动。

1989年5月,在移民搬迁过程中,为方便行政管理,原沿市口村一、二组被划归大堰乡平洛村。

1992年4月,商代猪形青铜磬在白庙村出土。该青铜磬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宜昌“十大国宝”之一。

4月10日  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

2002年10月,金子山、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村合并为花桥村。

(图片请横屏欣赏)

【建置沿革】

周代,村域属楚国西境。秦代,属南郡辖域。西汉初至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属佷山县。隋开皇八年至元代,属长阳县。明代及清代前期,村域大部属长阳县安德乡。清乾隆十九年(1755年),村域分属长阳县安德乡花桥保,崇教乡西寺坪保、盐市口保。清宣统二年(1910年),创设乡自治,长阳县共划分六区,村域分属第一自治区花桥、盐市口、西寺坪三保。

民国二年(1913年),长阳奉令停止自治,改办团防,设立六区团防总所。村域分属第一区团防总所(驻县城)花桥、盐市口、西寺坪三个保(团防分所)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长阳整建保甲,设立联保,村域分属第一区花桥、盐市口、西寺坪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县六区撤并为三区,村域分属第一区花桥、盐市口、西寺坪联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缩并联保,村域分属第一区平社、龙永二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长阳废25联保改建25乡,村域分属平社乡第八保(盐市口)、第九保(官家冲)、第十保(花桥),龙永乡第九保(赤土坪)。

1949年7月,花桥解放,村域分属第一区(驻地津洋口)龙永乡第九保,第二区(驻地磨市)平社乡第八保、第九保、第十保。1950年春,长阳废除保甲制度,设7区、18乡、204个村。村域分属第一区龙永乡第九村,第二区平社乡第八、第九、第十村。随着全县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在村的基础上建立乡级政权组织。1951年8月,全县建立214个乡镇;1953年5月,划为217个乡镇。村域分属一区赤土坪乡,二区官家冲乡、沿市口乡、花桥乡。1956年1月,全县将217个乡镇合并为130个乡。村域分属一区赤土坪乡、二区官家冲乡。1956年3月,又将130个乡合并为67个乡和1个乡级镇,村域分属一区西寺坪乡和二区救师口乡。1956年4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一区、二区合并为城关区,村域属城关区西寺坪乡、救师口乡。1958年8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撤销城关区,分别建立灯塔人民公社和磨市人民公社,村域内命名设立茅坪、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个大队,属磨市人民公社。同年12月,磨市、山峰两公社合并,组建平洛人民公社(驻地救师口),茅坪、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大队属平洛人民公社平洛管理区。1961年4月,改平洛公社为平洛区,茅坪、官家冲、白庙三大队属平洛区花桥公社,沿市口大队属平洛公社。1975年11月,全县撤区建社,将原平洛区的磨市、民主、峰山、花桥4个乡级人民公社划出,组建磨市人民公社;平洛、晓麻溪和都镇湾区社林3个乡级人民公社合并,组建平洛人民公社。茅坪、官家冲、白庙三大队属磨市公社官家冲片,沿市口大队属平洛公社平洛片。1976年1月,分属磨市公社花桥片、平洛公社平洛片。

1979年2月,分属磨市公社花桥管理区、平洛公社平洛管理区。1980年12月,经长阳县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茅坪大队更名为金子山大队。1984年1月,设区建乡,建立磨市区及花桥乡,原平洛公社沿市口大队划属磨市区,金子山、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大队均属磨市区花桥乡。同年12月,改金子山、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生产大队为金子山、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村(原各设生产小队改设各村民小组),属磨市区花桥乡。1987年9月,撤销磨市区和县辖磨市镇,重新设立磨市镇,金子山、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村属磨市镇。1989年5月,原沿市口村一、二组被划归大堰乡平洛村。2002年10月,金子山、官家冲、沿市口、白庙四村合并为花桥村,隶属磨市镇至今。

【姓氏源流】

历史上,花桥村交通便利、土质优良,吸引了众多人口前来定居繁衍。村内姓氏迁入历史,最早追溯至元代,最迟及至当代。由于姓氏繁多,迁移频繁,以及地形限制及通婚等原因,村内姓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特点。在长期共同发展过程中,各姓氏居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根据户主统计,全村现有71个姓氏。现据家谱等资料记载,列举部分姓氏源流如下:

刘姓:始祖刘庆武,元末由江苏吴江迁居花桥松杨溪(今凉水溪),遂繁衍至今。相传约二十代。部分字辈为:庆公德天维,伯文永世刘,正大光开茂,长怀万年春,善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另有资丘刘氏后裔,清代迁入本村金子山。

上官姓:长阳始祖上官友贵,元末由江西吉州路迁居长阳县城东关外。至四世祖上官泽,于明代前期迁居村内官家冲,遂繁衍至今,相传约二十代。字辈(自十一世)为:允世必宏(昌)应,志大习业(学)纯,守成思祖德,秉正振家兴。

胡姓:远祖胡仁朝,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洪武二年宦迁湖南辰州。胡仁朝第二子胡德武生子三:明、寿、贵,分为三房,明初分别由辰州入楚北。大房始祖胡明迁宜都县陵江口,至五世祖胡正本于明天启元年迁长阳花桥石板溪(今胡家湾)。二房始祖胡寿于迁宜都县董滩口,至四世祖胡应月、应越、应全,于明代中期迁居长阳,分居县城东门外、两河口、峰山等处。三房始祖胡贵迁长阳县牟洞口。清代以后,二、三房部分后裔陆续迁入本村。三房后裔部分联合字辈(十五世始)为:道源必芳,维新在舜,君相名良,肇开景运。

林姓:始祖林鼎,明宣德年间由江西建昌县迁居长阳,置业林家坝。至五世祖林应试,于明代后期迁居村内林家坪,遂繁衍至今,相传约十七代。部分字辈为:鼎林凤选应,楚永云林文,大国开景运,荣贵必远长,家庭多兆瑞,万世有纯良。

杨姓:主要有二支。一支始祖杨宜韬,明初自江西迁居长阳县东山坪。七世祖杨维聪,于清康熙年间自二房坪迁村内高家岭定居,繁衍至今,相传约十四代。其部分字辈(十三世始)为:志宏成远大,德全必光宗,广传家永贵,耀祖学可崇。第二支始祖杨海,明代始迁枝江县。清代乾隆初期,七世祖杨大儒之妻孟氏率家眷由枝江迁居村内杨家大湾,繁衍至今,相传约十三代。其部分字辈(七世始)为:大国清本远,文明继世兴,圣朝崇俊彦,金殿步联登。另有县内州衙坪、西关外等支杨氏,于清代以后陆续迁入本村。

江姓:长阳始祖江东昇,于明隆庆元年由宜都县江家棚迁居县城南关外龙门洞江家沱“挽草为业”。十一世祖江士柱、士柄、士约、士贵、士发、士廷、士国、士梁、士栋等人,于清初由江家沱迁居村内落家坪(今称“罗家坪”)等处定居,遂繁衍至今。自士字辈始,相传约十一代。部分字辈为:英胄朝,玉东然,三秀昌,江士起,开绪昭宏德,诗书代显荣,培植繁毓茂,善述志业兴。

毛姓:长阳落家坪始祖毛诗兴,配曹氏,生子三:在绪、在纲、在缘。清代乾隆年间,毛诗兴与幼子在缘由枝江县偏洲徙居本村落家坪。其后,在绪之子朝龙、朝虎,在纲之子朝凤,亦迁落家坪。遂繁衍至今。自毛诗兴始,相传十三代。部分字辈为:伦则廷文正,凤尚诗在朝,毓士本有德,大成启国华,长守修学业,克振家道芳,继述先贤志,光明定家邦。

尹姓:长阳始祖尹贵璋,清初由本省嘉鱼县随兄贵璠迁居村内尹家山。尹贵璋生子均怀、均周,遂繁衍至今,相传约十一代。字辈(十世起)为:世贵均光显,高瞻广登庸,英华际泰运,厚靖立全功,先时勋烈振,泽远道咸隆,培养本源地,徽猷继续中。

钟姓:长阳始祖钟之信,于清代乾隆初期,由枝江县钟家冲(今属宜都)迁居长阳县钟家湾。之信孙开来,于嘉庆初年由钟家湾迁居村内赤土坪,遂繁衍至今,相传约十代。字辈(十一世起)为:文开天景运,德裕世光华,盛业传先代,宏绪永克家。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