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考古人员在六安市双墩村进行文...

2005年,考古人员在六安市双墩村进行文物勘探时被两个巨大的土堆所吸引。从以往经验来看,这种大土堆极有可能是古墓的封土。在对南边的土堆进行试掘后,结果正如预期所想,这是一座汉代的大墓。

此次文物勘探是为了配合一条即将从此处经过的铁路。于是一年后在文物局的批准下,南边大墓的发掘工作正式展开。

从地上的封土,到地下的填土,历经数天的清理,一个覆斗状的大墓坑终于现出真容。墓长17米,宽12米,深10米,两条墓道一前一后插入墓底。从上往下看,正好是一个“中”字。

大墓底部全是积水,抽空积水后,眼前一幕让在场所有人大吃一惊——墓底正中央放置着一座巨大的木椁,木椁周围是一圈半米厚的矮墙。而让考古人员惊讶的正是这一圈矮墙,因为它是由一根根方形横木整整齐齐榫卯而成的,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黄肠题凑吗?

黄肠题凑所用木料一般为柏木,柏木是黄心,故曰黄肠。柏木按榫口紧密整齐地码成地宫,这就叫题凑。这种葬制是天子专用的,只有经天子批准, 诸侯王才可使用,也就是说大墓主人必定是一位诸侯王。

不过奇怪的是此墓所用木材并非柏木,而是栗木。考古人员猜测,可能是此地柏木稀少的原因。如此巨大的木质地宫,不知要耗费多少根木头。

大墓分三个部分来清理:木墙外的外藏室、木墙内的木椁、还有木墙与木椁中间的回廊。

清理工作由外而内进行,首先是外藏室。这里除了一些木俑、漆盒外,主要收获是大量精美的错金银铜壶。这些壶中装满了水,起初考古人员以为是墓中残存的积水。可当一位考古人员无意中把手伸进壶里时,在壶底竟意外捞出一些米粒。与此同时,一股酒香味扑鼻而来,原来铜壶里装的是两千年前的美酒。

在一些铜壶表面,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铭文——“共府第九”“共府第六”。“第九”“第六”肯定是一种序列号,但“共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查阅史书,考古人员得知一个重要信息。此地西汉时期属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死后谥“恭”,称恭王,而共即恭。

刘庆其人与六安关系匪浅。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此地被称为六地。司马迁对这个地方的评价是民风彪悍,好作乱。

的确,公元前196年,此地淮南王英布叛乱;公元前174年,刘长叛乱;公元前154年,刘安叛乱未遂;公元前122年,刘安再次叛乱。73年间,竟然发生三次半叛乱。

而在刘安谋叛时,有一个人准备暗中响应——胶东康王刘寄。最后谋叛暴露,心惊胆战的刘寄发病而亡。刘寄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两人的母亲又是亲姐妹。也就是说,他俩也是姨表兄弟。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在众多兄弟中感情本来是最好的。

在刘安叛乱失败后,数万人被株连。但刘寄不但没有被追究,其子还被封爵,而他的儿子正是刘庆。

为了让这块经常叛乱的地方永保安宁,汉武帝将刘安的封地改为九江郡,刘安弟弟刘赐的封地改为庐江郡,同时在两地中间加了一个小诸侯国——即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就是刘庆。

为表忠心,刘庆上书称“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于是,此地便由六地改名六安。刘庆在位的38年里,小心翼翼,中规中矩。死后谥“恭”,即恭顺之意。说明皇帝对他的表现很满意,这大概也是他能使用黄肠题凑的原因吧。

在清理外藏室时,考古人员还有一个重要发现——一把唐代大斧和一些散碎的人骨。经鉴定,这些骨头来自同一人。考古人员不禁忧心忡忡,这会是墓主人刘庆的遗骸吗?难道内棺已经被盗?

清理完外藏室,考古人员开始着手清理内部的回廊。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杏子、李子、板栗、大枣以及瓜子,有些种子在理论上还有发芽的可能性。清理完回廊,就只剩下硕大的木椁室了,这也是墓室中最核心的部分。

木椁的棺板由13根条木依次排列而成,3米长,25厘米厚。吊开这些横木,一具紧贴着木椁的石椁显露出来,这是出乎大家预料的。

石椁上放有戟、戈、弓等兵器,其中最大的弓,臂长达到了两米。这些兵器到底是用来辟除邪气的,还是别有用意?莫非毫无兵权的恭王刘庆只是表面上恭敬?答案大概只有刘庆自己知道了……

随着石椁的开起,一座1.36米高,1.4米宽,2.6米长的木质内棺呈现在众人眼前。石椁和内棺之间留有狭窄的空隙,空隙中塞满了填充物。

而在清理这些填充物时,考古人员果然在内棺一角发现一个大洞,洞口全是斧头砍凿的痕迹。从洞外往里看,原来内棺里面还有一层套棺,而套棺底部的淤泥清晰可见,里面的文物已经被盗一空。看来那具遗骸正是墓主人刘庆。

这个结果不禁让人感到失望,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内棺的洞口找到了一块四角钻有小洞的玉片。没错,此物正是金缕玉衣上的一块残片。看来盗墓贼当年先将刘庆的尸体此洞撤了出来,然后疯狂地撕下了他身上的金缕玉衣,最后只留下一堆白骨在墓中不断上涨的积水中四处漂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