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花园,华夏第一园(上)
★旅游地点:无锡公花园之紫园、龙岗
公花园的前身是城中公园,因为地处城中繁华市区,以前和闺蜜逛完街就会去城中公园小坐聊天。可是锡城近几年城市规划的力度很大,我竟然已经忘了城中公园怎么走。一路导航,门口的牌子也换成了公花园,这是城中公园曾经的名字。
早在1905年,无锡城中心就由名流士绅集资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园,当时是在原有的几个私家小花园的基础上扩建的。一百多年来,公园始终坚持不收门票的原则,也不对进入者设立门槛。所以,虽然题名城中公园,但无锡市民还是习惯予称呼它另一个名称“公花园”,很贴切。
这座公园,被园林界公认为是我国的第一个公园,也可以算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众之园。
圆形的门洞,两只看着似乎有些年头的石狮子一左一右地守护着。从门洞里,可以看到一块高大的太湖石和里面的建筑,似乎成了一方园林的小景。难不成记忆中的城中公园缩了水吗?事实上,这座公园在林立的高楼拥围之中,即使面积不缩水,视觉上也会觉得局促了很多。
进门是一座玲珑小桥名曰迎旭,该是迎着朝阳的意思吧?因为这里地处公园的东入口,这里应该可以迎接每天的第一缕阳光。
左侧小曲沼水池里有一块石名灵龟石,源于东海,经海水孕泽万年而成。这块石头原来没有,是公花园百年之际花费巨资购置的,灵龟无非是图个好彩头,因此有人投币于龟,若是能落在龟的头部,那就喻意着能“独占鳌头”;落在龟背上,是平平安安长命百岁的意思;落到龟尾,一帆风顺。简言之,只要扔到龟,那就能得到了一个好彩头。这个难度并不是很大,因为石离岸边不远,而石龟的个头也绝对不小。
从门外就能看到的建筑是葆留春堂,因为觉得这房子有点古色古香,所以我习惯于从左往右念,直念了三遍,还是觉得拗口,才反应过来,原来人家尊重我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改成了从左往右的顺序。
一边有长廊,可以探入旁边的湖中。很多当地的市民正在喝茶聊天,凭栏俯首,就能看到一片湖光。可惜湖里倒映的高楼,未免让人觉得有点煞了风景。但是在这个地块,抬眼看到高楼,那也是在所难免的事。能够依然留下一块绿地让市民休闲溜达,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廊边有一块“冠瀑石”,是很大的钟乳石,产于苏浙皖交界的牛头山,仿佛是一挂瀑布一泻千里,很有气势。
这一方小小的江南小园林,从东入口、迎旭桥、小曲沼、长廊还有一间紧闭大门的兰簃,应该还能算上葆留春堂,都是后来新建的,取名“紫园”,取的是紫气东来的吉祥含义。从地理位置上说,在公花园的东北角,也算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虽然现在正逢冬季,万木成枯,但翠竹却长得很茂盛,把这方小园妆点得青翠欲滴。新雨过后,更显出一种逼人的生机来。
从左侧继续往前走,有一个露天茶室,规模还不小。最让人欣喜的是,有很多白鸽在地上慢步,不时地啄食着地上的食物。它们并不畏人,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只是游客,而它们才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主人。
经过一旁的后乐园,不大的两扇门,很简朴的样子。不过照样大门紧闭,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风景。
看着路旁指示牌上的景点名字,我有点茫然。虽然已经多年不曾来过城中,但也不至于连一个景点都不认识吧?这些景点难不成都是新添置的?还是为老景点取了很多诗意盎然的名字?我当然宁可是后者。
“白水试泉”是公园二十四景之一,看到二十四这个数字的时候,我汗了一下。当年在城中公园也算走了很多遍,咋从来就没有数出来有这么多景点呢?据说泉水流入白水荡,辛亥革命后,“宝华堂僧舍”和“白水山房”产院的旧址收归公园,道院内有白水泉遗址,相传泉水甘冽,虽浅却能终年不竭。不过,如今我们早已经找不到泉眼了,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片湖,大约就是白水荡了吧?
“方塘引鱼”,方塘即白水荡,明朝正德年间盛冰壑曾作方塘书院,所以白水荡又名方塘。我很好奇地看向不远处的长廊,那里探入湖中,人们凭栏难道是在看鱼吗?可是湖边停着脚踏船,即使有鱼,恐怕也会被吓得不能再逐队而行了吧?
“石弇问梅”又称“龙岗访梅”,说是龙岗,其实就是白水荡旁的一个小土岗,南北蜿蜒如龙,南低北高,就像一条龙低着头在水池饮水,因此得名。岗上有八角的蓼莪亭,葫芦顶,在亭子里可以看到紫园和方塘的景色。岗的东西两侧,遍植红绿双台梅花。不过现在我来的不是季节,所以只能看到梅叶。
龙岗一侧还有座建于1927年的小塔,是锡金师范同学会集资而建,开始的时候是水泥建筑,后来有个叫阿四的巧匠,为塔身遍贴瓷砖,这座小塔就显得玲珑可爱了。
“松崖挹翠”在龙岗的边缘,有一块石上镌着松崖二字,紫藤花不在花季,否则倒也是一方绝美的景致。
到这儿我也算是明白了,龙岗这一弹丸之地,居然汇聚了公园四个景点,难怪整个公园能数出二十四景来了。
风朔天寒秋叶解,枫经霜染胜红花。
枝横水畔临波照,疑似佳人映赤霞。
——七绝
自驾游:无锡紫园、龙岗
12月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