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来解读三千年前江苏孕育的文明

三千年前的沿海地区还是相对偏远的地方,今天的江苏就是一例,然而三千年前江苏也逐渐的形成了自有特色的文明,这一切还得从陕西宝鸡说起。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

季历有子曰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昌小的时候古公亶父就很喜欢他,希望将来自己的君位可以传给昌。

或许古公亶父不止一次的表达过这种心愿,太伯与仲雍都很明白,在古公亶父生病的时候,二人假借外出采药,来至蛮荒之地断发文身,高调的以不可重用的姿态示于世人。

古公亶父死后二人赶回奔丧,服丧期满二人即刻返回荆蛮之地。

也有人认为二人的出走原非本意,古公亶父希望将君位传给太伯,太伯传仲雍,仲雍传季历,兄弟相继之后由季历传位给昌。

但是太伯和仲雍不接受这种要求,所以就没有获得君位的继承权,由此出走。

不管怎么着吧,反正太伯和仲雍兄弟二人亡走于荆蛮之地,并且自号句吴,由此便有了吴国。

当地的荆蛮人认为其有节义,至少有千余家追随于他。

由于太伯没有子嗣,所以他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自此吴国便由仲雍一脉相承。

与同样奔走荆蛮之地的楚人不同,吴人是主动的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自外于中原文明,而楚人世世代代则梦想重回中原文化圈。

《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

太伯在位时尚以周礼治国,然仲雍嗣位之后便一改往日的做派,自为蛮夷之邦。

断发、文身、着蛮夷之服,这都是吴人做出的一种自我表达。

传至周章时,正值武王克商之后欲分封天下,周武王没有忘记这两位出走的爷爷,寻访其后人找到了周章,然周章早已为吴国之君,于是转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国。

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了一件宜侯夨簋。

《宜侯夨簋轶事》的作者张敏在1984年访问了该器的发现者,丹徒县绍隆寺的福贵老和尚。

据福贵回忆,54年他还俗在家,在村长聂长保家打工,在一块坡地上翻土时,掘出了一批青铜器。

他的发现引发村民的围观,纷纷议论是否是金器。

聂长保的儿子为了检验质地,随便检岀了一件,一锄头打得粉碎,他打碎的恰恰就是这批青铜器中唯一有铭的宜侯夨簋。

专家考证认为夨就是周章,也有人认为夨是虞仲,而宜侯夨簋的诞生与虞仲的受封有关。

宜侯夨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