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76)|文彦博《三帖卷》
文彦博《三帖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行书纸本,纵43.6厘米,横223厘米
文物年代:北宋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北宋,文彦博《三帖卷》,纸本墨笔,手卷,纵43.6厘米,横22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内容为葬礼、浚河等事,是文彦博晚年之作。此卷共三帖(护葬、定将、汴河)联装,中间有宋印骑缝,可推断宋时原装即此,后有贾似道、明黄琳等鉴赏印;宋米友仁、向水、清永理题跋。文彦博书迹世所罕见,此三帖似为案牍批语。
文彦博《三帖卷》北宋 故宫博物院
第一帖,《护葬》,行书,行七,五十六字。
释文:“适见报状,已差赵待制禼、张都知茂则,郧王葬礼使□送□厅,凡干葬礼事节,速牒护葬使司并牒管句□贵早见集。仍看详牒语周备,如法修焉。”周有黄琳、荣郡王绵亿、成亲王永瑆、多罗贝勒奕绘、完颜景贤等收藏印。
“适见报状,已差赵待制禼、张都知茂则,郧王葬礼使□送□厅,凡干葬礼事节,速牒护葬使司并牒管句□贵早见集。仍看详牒语周备,如法修焉。”
第二帖,《定将》,大字行书,行三,十一字
释文:“预差定将来监开濬漕河官”
预差定将来监开濬漕河官
第三帖,《汴河》,行书,行二十一,字如核桃大,二接纸。
释文:
“淮都提举汴河堤岸牒。为洛口水小,有妨行运。请权闭分洛堰口,权住放水入城。留府。即时已用闭断分洛堰口水,比欲更将午桥入城伊水闭断,又为正值磨焦踏麪,年计事大。遂将入城伊水一支以岸分,水小口子依例将闭,专用伊水一支动磨磨焦,其水只自磨下且流过,便却自东罗门出城合洛,并不渗耗却水势,当虑寅夜,未得雨泽,伊水减小,又妨动磨磨焦,却致将焦麦配与步磨,行致不便,有妨踏麴,今勘会除睦仁官磨上下有松磨四盤,今来又因睦仁官磨带得,使水比西河诸磨,一例停住,乃是优幸。今擘鱼将舍磨,焦麦量事都厅相度分配定数,分配与四盤水磨,磨焦所贵,早得了当。却令众户,使水户依旧使水。”
此三帖为文彦博公文案牍所书,第一帖年岁久远,似经揭损,墨色较疲。第二贴字如拳大,笔势沉着,有颜真卿遗风,张珩认为此为文彦博传世墨迹第一 。
后米友仁(字元晖)跋:行草书,行六,白纸本,与第三帖联装。有率更家法,骨胜于肉,当为晚年所书。
宋米友仁跋文
潞公于草法极留心,家中旧亦藏数纸,今不复有。忽观此书,想见其功业之伟,缙绅先觉馀韵,灿然在目,是可叹赏
后有向若冰、成亲王、荣郡王等跋,不录。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彦博的祖先源于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卒谥“敬仲”,后世以谥为氏;五代时,曾祖父文崇远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其氏为“文”;后汉高祖刘知远又复其旧氏“敬”;北宋太宗时,以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为“文”。文彦博世祖数辈受封荫,曾祖父文崇远为燕国公,祖父文锐为周国公,父文洎为魏国公。彦博有八子卅九孙,数人入朝为官,皆历要官。二子出仕江西,荣极一时。
文彦博历仁、英、神、哲四朝,任将相50年,执政于国家承平之时,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彦博于辅助朝政,平雪冤狱,处处为百姓着想,虽多所建树,但文彦博为维护封建统治,也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行动。总体说来,文彦博在北宋王朝中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彦博仕途并不平坦,曾几起几落,这恰恰说明他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庆历七年(1047),文彦博任枢密副使,平息了王则起义,并将之擒获,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这是文彦博政治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上书主张变法,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第二年,行“青苗法”,然反对者颇多。文彦博与神宗论新法时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论点,并借华山坍坏是为天意反对新法。熙宁六年(1073年),文彦博终因反对派构陷而被罢去。然而就在第二年,王安石自己也被罢相。崇宁时,蔡京为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直到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被追复太师,谥忠烈。史称文彦博“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彦博工书善墨翰,结字疏宕闲雅,笔法清劲,笔势飞动,风格英爽,蕴藉凝重,颇有唐人风致受颜真卿书法影响尤深。宋周必大《益公题跋》云:“公年过七十,笔力犹清壮如此,非独见所养深厚,亦足占寿考之祥矣。”又云:“公字虽不甚置意,亦时有唐人风致,非无师法者。”宋黄庭坚《山谷集》云:“潞公书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宋楼钥《攻愧集》云:“潞公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宋朱长文《墨池编》云:'文潞公书,风格英爽。”存世书迹有《祠部帖》、《三帖卷》、《得报帖》。
从书法史看,文彦博时代也是一个重要时期,苏、黄、米、蔡自不必说,薛绍彭、周越等也是当时著名的书家。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而兼擅书法者有叶清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吕公弼、赵抃、韩绛、王安石等。与上述这些人相比,文彦博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体水平中等偏上。文彦博有书名,存世书迹有《祠部帖》、《三帖卷》、《得报帖》。清代《澄鉴堂石刻》中刻有他的行书题诗。1976年,洛阳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西出土《王拱辰墓志》。此志由安焘撰文,苏辙书丹,文彦博篆盖。志立于元丰八年(1085年),文彦博已79岁,篆书尤严谨工整,很见功夫,可知文彦博不仅能行书、行草,足见他是一位“练家”。
宋楼钥评文彦博书“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朱长文说其书“风格英爽”。《澄鉴堂石刻》题诗写得十分洒脱,字势开张飞动,转折处见棱见角,颇符合上面评说。题诗倒有纪年,书于元祐元年(1086年),此时的文彦博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得报帖》是目前所见文氏书法中之佼佼者,笔法讲究,点画遒劲、流畅,很得自然变化之趣。如果以《三札卷》与以上诸书及评论比较,则不能十分吻合,只有第二部分略近之。《三札卷》用墨都较干,飞白成分多。第一部分写得苍秀、精到。而第三部分则随意,用笔轻重变化较大,似意不在书,时有涂改,可能是件草稿。仔细观之,倒有几分颜鲁公“三稿”及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遗意。周必大所说的“公书虽不甚置意,亦时有唐人风致,非无师法者”,倒与之颇合。
宋人评说文彦博书法的言论流传最广者莫过于黄庭坚了。他曾说:“余尝谓潞公云:公书极似苏灵芝。公曰: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芝争长。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苏灵芝在唐代书名很盛,后世还将他与李邕、颜真卿、徐浩并称。苏灵芝书法以肥、正闻名,将文彦博书与之比较,实无相同之处。总体上讲,苏书仍是“尚法”,而文彦博则是“尚趣”,皆没背离时代特点。黄庭坚既然知文彦博书法“笔势清劲”,怎么说与苏灵芝相似呢?小于文彦博39岁的黄庭坚极有可能与文老说了句玩笑话。
文彦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曾和净尹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他能活到92岁高龄,不知与此是否有关。文彦博能诗词,但作品较少。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己佚。存《文潞公集》四十卷,收入《山右丛书》中。
文彦博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这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舜钦、沈括、王安石、曾巩以及周敦颐、包拯、狄青等。历史事件以王安石变法为人瞩目。《资治通鉴》也在元丰七年修成。文彦博作为一位政治家,又寿至92岁,历仁、英、神、哲四朝,前后任事约五十年,在政治舞台上渡过了他那漫长、变幻不定的人生。
文彦博居官近70年,其中出将入相50余载,为巩固宋室江山尽心竭力,政绩十分显著。宋朝与西夏发生战争时,他上书仁宗,指出将权不专、军法不肃等弊端,建议加强边防建设,被朝廷采纳。审理刘平投敌叛国一案中,文彦博秉公执法查清刘案系被诬告,为刘平伸张了正义。庆历七年(1047)平定贝州(今河北清河)叛乱时,文彦博奏请朝廷给军中独立自主的指挥权,一面派兵猛攻北城,一面在南城挖地道派人潜入,然后里应外合一举攻下贝州城。文彦博担任河东转运副使时,修复了唐代运粮旧道,在麟州(今陕西神木)蓄积大批粮草,使西夏不敢轻易冒犯……文彦博八十高龄时任平章军国重事,位在宰相之上,后以太师致仕洛阳,士大夫为其建生祠,司马光题额“伫瞻堂”。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