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狮:舞狮队收入微薄,练习困难,千年技艺面临失传

舞狮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瑰宝,作为一项民间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迁,舞狮文化发展到现在却是越发艰难,已经变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模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舞狮队练习困难且收入微薄,有不少舞狮人选择放弃舞狮而外出打工,在传承和生活这二者之间,更多的人选择了生活。

舞狮一般要从六七岁就开始练习,从小培养武术基础,而且做的都是一些高危动作,所以现在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学习舞狮,导致优秀的舞狮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对舞狮文化非常重视,号召全国人民关注舞狮的传承,但直至目前,真正了解舞狮的还是那一小撮人,大部分的人只是在屏幕前看看舞狮表演,不谈了解,甚至都很少有人亲身实地的感受过舞狮带来的震撼。

本文将对中国的传统舞狮文化做出详细的介绍,希望大家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了解一下我们最纯粹的中国文化。

舞狮简介
舞狮又称为耍狮子、弄狮、狮舞,在古代用作宫廷表演,又称之为太平乐。每逢佳节庆典,民间就会请狮表演,一头狮子需要两人合力,一个在前舞狮头,一个在后舞狮尾,配合着锣鼓音乐,伴随着舞狮人的脚步动作,让彩布制作的假狮子如真狮子般活灵活现的,在观众面前跳跃翻腾。
舞狮起源
关于舞狮的起源,现在也是众说纷纭,有汉代起源说、北魏起源说、唐代起源说、佛山起源说等不同的说法,说法虽多,但总结起来也就一个意思,老百姓们认为狮是瑞兽,代表吉祥、驱邪避灾,舞狮能给人们带来好运,能使人们五谷丰登。

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就已经盛行舞狮了。隋朝司隶大夫薛道衡曾在《和许给时善心戏场转运诗》中写道:“盘姗五禽戏,狡貌弄斑足”,其中狡貌指的就是狮子,斑就是舞狮人缠在脚上有色彩的袋子。

《旧唐书》中还写道:“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缀毛为之,人居其中,五狮子,各立其方色”其中五方指的的东南西北中,五狮子各立其方色指的是东南西北中对应金木水火土,再对颜色青红白黑黄。

东方属木为青狮、南方属火为红狮、西方属金为白狮、北方属水为黑狮,中方属土为黄狮。舞狮驱邪避灾之说,也就随之而来。

舞狮风格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地域辽阔,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质。
以长江为界,中国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种风格。长江以南的舞法统称南狮,长江以北的舞法统称北狮。
南方注重气势和造型,故南狮形象一般勇猛威武,舞狮动作更看重的是马步。南狮的形象其实并不像真正的狮子,而是比较接近年兽的形象。
南狮舞法注重写意,在表演过程中,观众能清楚的感受到狮子的喜怒哀乐,时而雄壮威武,时而幽默诙谐,狮子的各种神情被表演的出神入化、惟妙惟肖。
传统的南狮造型一般有三种颜色和装饰,是根据刘关张三人的性格而定,刘备狮为黄色,代表着皇家贵气;关公狮为红色,代表忠义千秋,因为关公又是武财神,所以红狮也代表着财富;张飞狮为黑色,代表威猛霸气,因为喜庆节日不宜见黑,所以一般踢馆或者比武时才用,喜庆节日一般都是红黄两色的狮子。
北方注重写实,所以造型上更像真狮子。舞狮人的裤子和鞋子都会有毛,即使不舞,站在那里都像是一头栩栩如生的狮子。
北狮表演最少需要三个舞狮人,其中两人为扮为狮子,另外一人扮为狮子主人,手持绣球引导狮子起舞。北狮一般是成对出现,雌雄各一,有时还会配有一对小狮,表演狮之天伦。

北狮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狮主人“引狮郎”,此人不但要武功高强,更要有英雄气魄,空翻的本领是他们的必备功课,翻上高桌、翻下梅花桩这都是基本的常规操作。

引狮郎和狮子配合的越是默契,说明他们的舞技越高。北狮因为更重写实,所以表演上也更接近于杂耍,狮子的看、走、站、跳等动作,形态逼真宛如一个真狮子在台上表演。
舞狮种类
南狮北狮大致将舞狮分为两个派别,但全国各地的舞狮依然各种形态,种类丰富多彩。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河北的双狮、广东的醒狮、安徽的青狮、湖南的武打狮、北京的太狮等等。
舞狮的舞法上也可大致分为两类,文狮和武狮,顾名思义,文狮表演的一般都是一些打滚、舔毛、瘙痒等比较温顺的一些动作,武狮则是扑球、滚球、踩球等凶猛的一些动作。
舞狮传承
近年来,经过国家的不断号召和挖掘整理,舞狮已经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竞赛项目,不光是在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华人聚集地,也都有舞狮的身影,舞狮文化要得到更好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努力,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

-作者-

老黑,自由撰稿人,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