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蓓:愛,因为在一起
恩高“成长导师制”让我和学生更幸福
“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的到的成功的快乐,更有学生感觉得到的成功的快乐,于是教师的收获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
——魏书生
走进师范院校的第一天,“期发数载之我学,悠待桃李尽满园”就成为我的梦想,如爱因斯坦所言“在本职工作上成为艺术家的教师”成为我的目标。于是,从大学校园走出来,我便步上了三尺讲台,放飞自己的梦想。
当我面对着台下渴求知识的眼睛,当我看着他们稚嫩的笔迹书写他们走进象牙塔的愿望,愈发领悟到“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这三尺讲台,是我给学生授之以渔的河泽,关键不是展示我所学,而是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刚进入恩施高中这座恩施州城最优秀的高中伊始,我就接触到了成长导师制。“成长导师制”,顾名思义,就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导师全方面地关注他,给他指引方向,给他传授知识,在他困惑的时候为他答疑,在他骄傲的时候让他冷静,在他低落的时候让他振奋。
恩施高中实施的成长导师制为我这个教育战线上的新兵铺设了一条成长捷径,不仅让我在教学中有所收获,更让我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收获了无尽的幸福。
我国著名教育家、“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旗手陶行知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一文中将学生分为生而好学,熏染而学,督促而学,督促不学四类。同时说明,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属少数,大多数得到熏染、督促就肯学了。
陶行知先生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起别的同学好学。”在我看来,恩施高中实施的成长导师制首先对我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总觉得科任老师的重头戏是教学任务,而学生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班主任的事情,现在实施了成长导师制之后,导师对于自己负责的几位学生,不仅仅是关注自己所教授的科目,更要从全面育人着手,关注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以及学生思想上、生活上的问题,这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我是很好的锻炼。
在接手高二(8)班后,我也就接手了原来史老师负责的几位同学,他们中间有成绩名列前茅的,有学习态度好但是成绩暂时不太突出的,有聪明伶俐但是学习习惯不太好的,翻开蓝色封面的成长导师手册,看着孩子们还略显稚嫩的字迹写着自己的梦想,“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我有一种冲动,这几个学生将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被我牢牢地握在手中,指引他们,帮助他们,带领他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我永远都记得第一次找这几个学生谈话的情景,在一楼狭小的办公室,一下子涌进这么多年轻的面庞,他们那么热切地期待着,他们那么信任地围坐在我身旁,他们有几分小心翼翼却又掩饰不住对理想大学的向往,应该是他们感染了我,是他们让我重回学生时代,是他们让我自愧不如,是他们让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无尚光荣和幸福。
为了他们,我必须在教学上下功夫,为了他们,我必须在育人方面下功夫,为了他们我必须在包括和学生交谈方式这样的小细节上下功夫。恩施高中实施成长导师制以后,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和这样一群优秀学子们一起成长,我觉得自己在引领幸福,也在走向幸福。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贾谊曰:习与知长,心与化成。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我说: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优秀”的习惯来认真对待;二是时刻用“优秀”来提醒自己,不断进步,追求卓越。
从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教育学生要有昂扬的斗志,要有拼搏的精神,要有争先的意识,要与优秀并肩!我始终觉得一个老师的态度和情感会极大的影响整个班级体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氛围,更不用说在自己负责的学生当中,老师的每一次谈话中有老师自己的经验,渗透了老师的价值观,这对处于求学阶段尤其是高中校园里的学生来说,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我把“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不断强调于我的学生当中,希望他们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优秀的!我一定能成功!”
记得在一次考试过后,我照例和几个学生谈话,我问其中一个叫刘龙潇的学生:“你想考哪所大学?”学生首先自己就笑了,“我想是想考浙江大学,但是我知道考不取”。我记得当时我很严肃地批评了他,“制定梦想不是儿戏,而是要成为你血脉中不断涌动的力量,没有试过怎么知道不行?没有拼过怎么就在放弃?为什么不这么想:即使全中国只有一个人能够考上浙江大学,而那个人为什么不是我,我为什么不是最优秀的?……”他若有所思地回去了。
我常常把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为什么不是你?”“为什么你不是最优秀的?”早自习经过他身边时会提醒,下课遇见他时会鼓励,渐渐的,他已经从年级90名到了全年级第15名,我知道他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在后面的无数次谈话中,在无数次成绩分析中,不仅是我,就连他的同学都发现了他的变化,两语是他的弱项,每次都是在100分上下,语文是我自己的学科,我对他是每个知识点必查,也要求他每节课必须主动举手回答一个问题。
听同学说他每天回寝室复习英语到凌晨,我及时找他谈话,“勒令”他早睡早起。在那一年的高考中,他语文英语都在125分以上,总成绩和清华大学分数线相差无几,他放弃了清华大学国防生的资格转而攻读中央财经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现在应该已经在国外攻读研究生了吧,他是我朋友圈的点赞达人,我是他的朋友圈的关注达人,我笑称“导师一直跟着他。”
12班有个学生,学生非常刻苦,就语文而言,他积累了大量的字词,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字迹让我感动不已,但是他的成绩起色并不大,甚至有学生开始笑话他做无用功。他很困惑也很苦恼,我找到他时,他甚至不想说话。
我给他的第一句话是“你是优秀的。”他抬起头看着我,我很肯定地说“你是优秀的,你绝对是上重点的苗子,你必须上重点,你没有选择,因为你是优秀的”。当时他很激动,张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我让他回到了教室,我想现在的他应该有很多的想法,让他自己静一下吧。后来他在微博本上写道“我是优秀的,这句话将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并且他选择在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微博时间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读这篇微博,他赢得了全班的热烈掌声,这样的他,让我很骄傲,我知道,他是优秀的,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他当然考上了重点大学。
学生也常常问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我拿希腊著名哲学家亚历士多德说过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不断重复的去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优秀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在“优秀”的带领下,两个班的学生每天课前都会大声朗读我为他们搜集的名言警句,都会大声读出自己在微博上的高三奋斗誓言。
8班的同学在微博说李老师是表扬女王,是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常常开玩笑说,“爱你的学生,请‘无情’地夸他,请相信,这不会让她们飘飘然,他们会为了这句表扬而奋斗不息。”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奋斗着,我的学生一直在坚持优秀,一直在创造幸福!
冰心老人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人生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洒,却不是悲凉。”
如果说,教师能够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那么,正是因为这群学生,青春的热情和朝气营造出校园永远年轻的气息;如果说,教师的心灵可能比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更加敏感,那是因为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融,心灵的碰撞;如果说,教师可能比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更容易产生人生成就感,那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师生共同演奏的和弦,我爱我的学生们。
每次和学生聊天,我都会很开心,我常常说在他们面前我发不起脾气来,有时为他们犯的一些小毛病批评他,说着说着,看着他们低头不语的样子就心疼起来,忍不住笑了,学生也会小心翼翼地问“您不生气了吧?”他们在乎我, 我知道的,并为这种在乎而幸福满溢。
记得在一个初冬的早上,我在办公室里哭了,那还是我来恩施高中在学生面前第一次哭。起因很简单,于蛟和刘景又没有完成作业,这两个男孩子是很希望上重点的,但是就是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每次不完成作业都有他们,罚抄书,罚站,停课什么方式他们都试过了,这两个今天又没有完成,而且是这三天的作业都没有做,我很气愤,或者说很绝望。
我从办公室拿过尺,把他们叫出来,让他们伸出手,狠狠地用尺打他们的掌心,啪啪几声,我看到刘景眉头都皱起来了,于蛟脸痛得转向一边,但是手还是伸得直直的任我抽打。我的泪突然就下来了。这下这两个大男孩就着急了,忙说“您别哭,您别哭,我错了,您打,您狠狠地打,您只要不哭,您怎么做都可以”,这下我的眼泪更禁不住了,我把尺一丢书一拿就往办公室走……。
下午我的办公桌上,戒尺规规矩矩地摆在桌上,还有他们的道歉信,我觉得比他们任何一次作文都写得好,读完之后,我竟有些羞赧,在他们面前,我是成人了,我还这么幼稚,居然当面流泪了,害的两个孩子局促不安,担心自责。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哭,就是觉得很委屈,或者说,打了他们,我很心疼,看到他们对自己的放纵,我很着急。但是,我知道的是,我爱他们,就如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因为爱才会忧,而忧也是源于爱。如果我的泪水能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敲响一记警钟,这也算我在他们求学路上尽到了我的一份责任。
还记得有次读黄馨漫的微博,她在里面给李老师说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艰难,我当时给她的批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一直在一起”。没想到她在第二次的微博中为这一句话写了好长一段话:“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所有的那些批评我、教育我、提醒我的话都不敌一句‘我们在一起’……”。
昨日重现:
同样的人,同样的场景
是的,我们在一起,每年寒假的最后一天,我会给每个孩子发放一个小红包,里面是写满了我祝福话语的即时贴小本儿,每年高三的最后一学期开学,我会给每个孩子写一封信,信口还会贴上可爱的苹果娃娃。
记得2015级的向平辉,从刚开学就要转学到巴东野三关第二中学,班主任和我一直给他做工作,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原因,他对学习,对校园生活没有一点兴趣一般。他似乎整个高中阶段都不怎么说话,是班上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学生,成绩中等,表现中等。高三最后一学期开学,我照例给班上每一个学生写了一封信,给他的信写的什么我不太记得了,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话是“你有能力上重点大学,请你一定要上重点大学”。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年底,我竟然收到了他的来信,他在信中说因为感恩节大学里开展了“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一封信”的活动,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因为我在给他的信中说他能够上重点大学,他觉得很惊讶,那半个学期他很努力,最后竟然离重点线只差两分,好在有民族加分项,他得以进入象牙塔。他在信里记录了很多我曾经对他说过的话,我几乎都不太记得了,我没想到他记得那么清楚。我在感叹他成长进步的同时,也有些自责,这些鼓励的话语,这样坚定的信念表达是不是太晚了,如果我更早告诉他,他会不会做得更好,因为我们“一直在一起”啊。
是的,我们在一起。他们是那么可爱的孩子,他们一直对我那么好,他们总是那么包容我,总是带给我那么多惊喜,冬天的早上,他们为我冲杯热乎的奶茶放在讲台上,还贴上祝福的小纸条;平时戴隐形眼镜的我每次一戴框架眼镜,他们就会小心翼翼地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在学校晚会上唱歌他们会给我献花;我结婚他们专门买礼物送我,还买了那么多贺卡每人写句话;我生日他们在教室里为我大声唱生日快乐歌;甚至有时我经过8班窗前,他们就在里面对我挤眉弄眼地笑;在带恩高第一届学生的高三岁月我怀孕了,每次上课前课代表都主动到办公室来帮我搬电脑。
有件事我现在还津津乐道,有一次他们表现不好,我可能在教室里发了脾气或者是冤枉了谁吧,我自己都不太记得清了,下来之后我看到学生卢明智的微博签名改成“唉,怀孕的女人易暴躁,忍忍吧”我在办公室里和其他同事一起乐不可支。我以为我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其实是他们在宠着我啊!和这样的一群学生在一起,我永远是幸福的。
和学生的故事太多,一讲就觉得有刹不住车的感觉,甚至有种想要给他们打电话的冲动。就像歌中唱的“他们在哪里呀,他们过得好吗,幸运的是我,曾陪他们开放”。
虽然工作不久,我却亲眼目睹了老师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作为。亲耳聆听了不畏艰苦、潜心奋斗于育人工程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学生的未来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在耳濡目染的工作中,在繁忙的工作和微薄的报酬中,在各种各样的表彰和奖励里,我看到了老师们的奉献和忠诚,看到了老师们的辛苦与学生的进步成长。
亲眼目睹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拼搏奋进,亲自见证他们在成功后的雀跃和失败后的沮丧;在知识的海洋里我看到他们排海应浪的勇气,在运动场上我看到他们驰骋赛场奋勇争先的身影,在舞台上我们聆听他们动人的歌喉,欣赏他们美丽的舞姿。
成长导师制,让我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我能力,让我更加了解学生,让我和学生走得更近,让我和学生感情更深,让我和我的学生更加幸福!
作者简介
李蓓蓓,中学一级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英语六级,普通话一级乙等水平,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现任恩施高中语文教师。任教十年,经验丰富,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高考阅卷员”。教学风格独特,课堂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所带班级语文成绩优异,她带的刘宇望同学在2011年获得高考语文全州单科状元。爱好文学创作,大学期间作品就被国家级刊物《民族文学》发表,参加工作后,论文见诸《中学语文》,《语文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在“学陶师陶”全市教师论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她指导的学生也在各种全国性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本文《愛,因为在一起》在刚刚结束的恩施高中全校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