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唐宋诗人笔下的酒、花和砧声,还有那一份愁苦
又是九月九 重阳夜 难聚首
思乡的人儿 飘流在外头
上个世纪末流行过的一首歌。
过年过节,在中国多的是喜庆。九九重阳,却是一个特别的节,一个多愁忧的节。这一天,可能会有三五好友登高、饮酒小聚,却不像八月半、除夕夜那样,要特意赶回家去团聚。这一天,只是让“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重阳,是要登高的。“登高而赋”,是中国文人的习惯。登高远眺,思念亲人或是朋友,就不免多了些愁来了。这便有了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是要有酒,有花的。读一首杜甫的诗吧。
九日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晚年的杜甫诗,老了,病了,走不动了,不能喝酒了。可是,到了重阳这一天,杜甫还是想意思一下,要“独酌”。喝,或是不喝都不是问题,要的是一份仪式感,杯子举起来;要登高,哪怕是抱病,也得登上高处。这是过重阳节的重要仪式。有酒,想喝,不能喝,这就痛苦了。痛苦到都不希望看到菊花开放。
写重阳的诗词相比起其他的一些节日似乎要多不少呢。那些诗词作品中,有两个人的典故被引用得多的:孟嘉,和他的外孙陶渊明。
孟嘉,是东晋的名人。当时担任征西大将军恒温的参军。那年的九月九日重阳,桓温在龙山举行宴会,幕僚属官全部参加。与会的官吏都穿着军装。突然,一阵风来,孟嘉的帽子被吹落了。不知是沉醉于酒还是沉湎于景,他竟然丝毫没有发觉。桓温让左右的人都别告诉他,大将军要看看孟嘉会如何脱“窘”。过了很久,孟嘉去上厕所了。桓温让人写了一篇嘲笑孟嘉的文章压在帽下置于案前。孟嘉回来后看见帽子和文章,立即也写了一篇文章回应。那文辞优美,大家都很赞叹。这就是后来重阳节著名的典故“孟嘉落帽”、“龙山落帽”,或是“山头吹帽”、“山头落帽”。
吹帽、落帽,这个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典故在多少后来的诗人笔下写到过。
孟嘉,好酒。有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喝酒。他回答:“你没能体会喝酒之妙。”孟嘉的外孙陶渊明,爱酒,也爱花。“晋陶渊明独爱菊”,是周敦颐的评语。“采菊东篱下”,是陶令自己的交代。
菊花,开九月。人们也将九月称为“菊月”。但中国的文人们在重阳时,注意到的还不仅有菊花。
“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谢新恩》)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句。(茱萸,请见另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植物?》)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宋相晏殊,曾在我们苏北海边上做过官。他关注到了重阳时菊花之外的另一植物——芙蓉(木芙蓉)。
木芙蓉,霜侵露凌却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因而又名“拒霜花”。
“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还是这位晏大人,在《少年游》中又写到了木芙蓉。
菊,金黄;芙蓉,红色、粉红。全是暖色系的,应该能给人愉悦的吧。可是,历代的文人,说到这重阳,这重阳时节的花,却是用那暖色来烘托心意之冷的。
重阳,还是有声音的。
秋深了,冬近了,要做棉衣了。
我没认真去考察过,这位宋代的女词人是不是亲自做过寒衣,但她应该是会听别人做寒衣时的“砧声”的。
重阳到了,冬天不远了,正是做寒衣的时候。大男人秦观也曾写出有声音的句子:
“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周密不也有这样的句子:“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
这是秋声,重阳的声音,冬天将至的声音。这捣衣砧上的声音会引起诗人词人一点感触,引起他们对家和家人的思念。
天冷了,你在外面还好吗?这肯定不是天天在一起的人说的话。
思念而不能相见,自然会生出许多的愁苦。
重阳,在秋与冬的交界处,是会让人多一份思念,多一份愁,愁忧,愁苦的。
蝶恋花
宋·晏几道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职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又是九月九,难聚首?不要紧,打个电话,视频一下。不然,乘飞机、坐高铁去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