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童年”竟成了这个女孩的噩梦?心理医生给出了答案 2024-06-22 11:25:21 文丨 优宝 有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讲述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她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前来问诊患者的父母,提供一种“矫正性情感经验”。也就是让患者无意中将早期被伤害的感觉移情到自己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体贴、更具共情的回应。 而这名医师也是一位真正的母亲,在生下儿子后不久,她便返回学校重修了临床心理学。有了自己的孩子作为参照,这给她带来了与当年上学时完全不同的感触,她深深感受到很多育儿知识都只存在于理论当中。就像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麻辣老妈、出任学校家长教师联合会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与亲手烘焙饼干的妈妈,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但我们多数人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而在这个区间,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做错。如果不能精确解读你的孩子,误解了他们的信号,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很可能会走进想自己这种医师开设的诊所——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看透了这些道理的她对自己治疗方式非常自信,而大多数病人也几乎都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只要说起不幸就必然能和童年扯上关系,进而映射出他们父母的模样。但是,最近她接待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病人,她最痛苦的,竟然不是爸妈做得太少。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个女孩今年才20多岁,学习优秀,外表靓丽,并拥有着坚实的友情,亲密的家庭。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今天却走进了自己的诊所,她的神情很是落寞,她和医师说:“每天,我都感到极度的空虚,身边的人都对我很好,但我却快乐不起来。”在聊天的过程中,女孩表示她感到十分沮丧的是,她找不出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到不满,而且她的家族史上。也并没有出现过换药,抑郁症或者是焦虑症的病人,但他就是老是失眠、犹豫不定,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总是感到心中出现一个空洞。这位医师开始按照以往的经验,尝试从女孩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进行入手了解。但是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才发现,女孩的家庭却有着无可挑剔的父母,女孩也拥有着完美的童年。正确、完美也是一种错误吗?医师不仅为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可笑,她甚至开始怀疑起女孩所陈诉的童年,是不是因为好面子或是其他原因而过度“美化”。 但相处一段时间后,她开始相信女孩并无粉饰或曲解。她的父母不仅对孩子关怀备至,接送她每天上学放学,陪她做作业,还给了她“发现自己”的自由,鼓励她做想做的任何事情。当她在学校被人欺负或排挤,父母会出手帮助她解决问题;当她为了数学发愁时,父母便花重金请来了家教。就算女孩做错了什么事情、闯了什么祸,父母也是找她谈心,从来不会惩罚她。面对如此“体贴入微”的父母,医师也没招了,她自问自己绝对做不到这种程度,虽然她也很爱自己的孩子,懂得很多育儿道理。她思考了良久才再次开始正视起那个可笑的念头: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是啊,她,还有无数同样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为了今后孩子不至于沦落到去心理医生的沙发上,但此刻她却正在目睹这种养育手段的后果。或许我们在向别人输出善意,付出真心时,从未想过、问过对方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我们只是下意识的认为这绝没有什么问题,哪怕对方不是自己的孩子、亲朋。这位医师叫Lori Gottlieb,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她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在了《大西洋月刊》上,她想向每一位父母表达:当我们掌握越来越多所谓前卫的育儿理念时,要记得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基本道理:我们不能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又努力帮他们规避竞争和本应当经历的挣扎。 不完美才是完美当一代人伴随着缺失的童年成长成为父母后,她们迫切的想要弥补自己童年缺失的部分,于是相当一部分父母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童年。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因果,但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没有绝对一说,包括各种育儿理论,包括父母的爱,甚至是我们现在正讨论的话题。毕竟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无法保证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确的,那么在身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眼中更是一种未知了。反而不断地要求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无限趋近于完美的态度才真正令人感到疲惫。可孩子却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他自己也深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在不断要求自己的过程中,他们就像那个20岁的女孩,弄不清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什么,但却是坚定“崇拜”着自己的父母,将他们当成“最知心的朋友”。久而久之,愧疚、困惑的感觉越发强烈,甚至将自己变成更加糟糕的模样。 就比如,一个孩子,看不惯跟他一起坐公交车的人说话声音大,父母选择了亲自开车送孩子上学;一个孩子,忍受不了出租车内有人口罩带得不够严密,父母告诉他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用素质去谴责对方。在他们的世界观中,自己才是绝对的正义、文明,姑且不论双标与否,像这种容忍不下他人一点不对的孩子,在别人眼里只能是个矫情的蠢货。而他们的父母只告诉了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完美的,然后放任他们去经受社会的毒打。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格尔,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书后,成为美国多所学校的顾问。她说,过去几年间,大学招生部主任们汇报,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他们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 被剥夺的幸福感《纽约时报》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妈妈瑞内·巴彻,描述了送女儿去美国东北部上大学后她的空虚感。巴彻本来想从其他身为人母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安慰,没想到人家正忙着给孩子的大学宿舍买冰箱,或者冲回家帮助中学生孩子关电脑。于是巴彻也不时去女儿宿舍,找各种借口挑剔女儿的寓友,以帮忙搬家为由待上很久,开始她辩解说是为了女儿好,但最终承认:“人家所说的'直升机父母’就是我这种人。”巴彻这样的妈妈并不罕见,每年开学时,父母们赖在校园里不走,大学管理者不得不动用各种招数“驱赶”新生父母。芝加哥大学在开学典礼结尾时加了一曲风笛演奏——第一曲带领新生到下一个活动场合,第二曲意在把家长从孩子身边赶开。佛蒙特大学聘用了“家长驱逐员”,专门负责把紧跟不放的家长挡在门外。很多学校还指定了非正式的“家长接待院长”,专门对付难缠的成年人。近几年,有很多文章探讨为什么那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拒绝长大,但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拒绝分离和个体化,而在于父母阻挠他们这样做。能对孩子尽职尽责的父母想要做到放手真的很难,能做到在合适的时机放手就更难了。很多人根本舍不得孩子离开,因为我们依赖孩子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汇丰银行曾经做过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51%的东亚家长认为,社会地位比子女的快乐幸福更重要。然而有70%的美国家长认为,子女的快乐幸福比社会地位更重要。如果有一天,孩子选择去从事一个让他快乐,但不一定能提供优越生活的职业,很多家长会觉得成就感不足。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让我们感到失望的,是因为孩子真的处于一个潜在的“不利”环境吗?还是因为他们所做的选择,不符合我们对他的人生期待呢?孩子终将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父母之爱就是要懂得,如何在孩子的人生里逐渐退出。这种“退出”并非不参与,而是换一种方式去爱,把过去类似聚光灯下的爱,逐渐转变为观赏他们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表演。我们的确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财富,但那是为了谁?你可以信誓旦旦地保证说是为了孩子,但在这之下是否还潜藏着一种信仰: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实际上一个人过得幸不幸福,比起个人能力、品性、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觉得更多还是要看他对不幸事情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如果一个人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惯、看不开,他再优秀又有什么用呢?道理都懂却放不过自己,这正是被父母过度保护所剥夺的能力。完美的童年不允许存在阴影,殊不知在父母尽全力将孩子拉到阳光下时,影子中的阴暗也在悄然滋生,为孩子铲平了当下的道路,却也让孩子未来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孩子的童年该有他自己去定义,而父母只需要陪他一起长大就好,或许正是那些不愉快的经历才让孩子对幸福、快乐的记忆格外珍惜。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赞 (0) 相关推荐 17岁女孩要去男朋友家过夜,父亲的回答堪称完美! 七部手机,一桌子秘密. 三对各怀心事的夫妻和一个尚未出柜的gay,在一次家庭聚餐中玩起了一个游戏:用餐期间,所有人的手机信息共享.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出轨,网恋,同性恋-- 有人说,情侣或者要结婚的人 ... 37岁妈妈假扮11岁少女,9天钓出百名恋童者,聊天信息令父母心碎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一个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多少"潜在的危险"? 国外有一个公益组织,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来检测儿童诱骗和性侵的问题. 有一次,他们截获了一名12岁.正上六 ... 浙江9岁小女孩突然大量脱发,医生一查发现蹊跷!家长的期望越大,孩子的压力越大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置为星标" 点击关注"青榄家长地带" 1. 孩子的的压力有多大? 近日,看到一条新闻让人感到心疼. 一名小学 ... 要让孩子学习好,家长得先学好与孩子相处的知识 刚上初一的小陶,这一个学期作业都不做,每天早上起床不知道要催多少遍, 妈妈和爸爸一起帮他穿好衣服,催着他吃好早饭,爸爸再送他去学校.小陶现在和父母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不想去学校,让他们再生一个,可不可以 ... 林黛玉一个问题,宝玉不敢回答,成了千古难题,段正淳给出了答案 文/乔沐 <红楼梦>中有这么个片段: 宝玉听了笑道:"你往哪里去呢?" 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去." 黛玉道: ... 实力雄厚的今川义元竟成背景板 回顾织田信长在桶狭间的完美 日本战国形势一片混乱,其中就有一场战斗改变了历史进程,它就是桶狭间合战.桶狭间合战被称为日本三大奇袭战之一,这一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让当时的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崭露头角,更是让他走上了制霸天下的道路.在这 ... 【每天老照片】-1万-5662-他连做3天噩梦后坚持要下船,被人嘲笑太怂,结果竟成唯一幸存者 人的记忆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在生活中有时会突然出现一些场景感觉异常熟悉,让人感觉那些曾经梦到过的未来的事情,忽然在现实中应验了.这些都是记忆在作怪,但在人类历史中,就有一个人,因为一个梦而死里逃生. ... 意料之外!这些平常地方竟成了拍娃最完美的背景布! 长按封面扫码播放高清MV幻灯 作者:Karlee Hooper 译者:花朵爹-玮琦 作者ins:@karleehooperphotography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寻宝游戏吗?我还清楚记得自己在邻里间跑 ... “他们的童年很完美,现在却成了我的病人” 作者:Lori Gottlieb 翻译:Dawn 董黎明 来源: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我们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 ... 张九龄被贬后,写下一首诗,竟成了《唐诗三百首》的开卷之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第五季诗词大会选手郑坤健的离场感言. 他曾是四期擂主,却在总决赛的飞花令中不敌彭敏和韩亚轩,黯然离场. 很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 失传100年的民国字帖,如今有人学他竟成富翁! 说起当代书坛的影响力,大家都会想起田蕴章.田英章二兄弟,二人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书法,功不可没. 二田的楷书初看有些相似,但是仔细比较却有诸多不同,比如大田笔画瘦硬,小田笔画丰腴,大田结体内敛,小田结体 ... 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脱口而出一句话,竟成大学生口头禅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件看似难以完成的事情也可以被拆解成一件又一件小事,逐个击破就会获得成功.但是有很多时候合作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队友之间的 ... 韩信在路过刘邦妹夫家门时说了一句嘲讽话,如今竟成千古名言 韩信?就这俩字搁咱大华夏的历史上,那绝对是一个有分量的主,兵仙二字当之无愧.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最开始那叫个不显山不漏水的,走马上任您别说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反手就能定三秦,惊的刘邦下巴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