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古村】义乌市佛堂镇稽亭村:中国禅宗傅大士故里 红粬非遗有传承

义乌市佛堂镇稽亭村:中国禅宗傅大士故里

红粬非遗有传承

稽亭村坐落在云黄山北麓余脉山地边缘,离著名的佛教胜地双林寺仅1公里。该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三国时代就成为十里一亭的一个村落,因村边有万顷碧波的稽亭塘而得名。而傅大士1500年前生在稽亭里。因此,稽亭村的历史悠久,有1500余年的历史。可谓是千年古村。

元代义乌文人丁存曾有诗赞曰:春风引技过稽亭,和日融融小药青。百顷波逐碧落,一行归雁流青。檐楹鸟臬知人好,山水龙蟠贵地灵。堪叹旧交单落尽,临风涕泪有余零。1500多年来,稽亭人已善作酒曲(红曲米)闻名,用该村生产的红曲米酿制黄酒,味郭、色正、营养好。目前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曲米生产基地。

稽亭村,居住着傅氏、丁氏家族。

傅氏于唐贞观年间,由福建入赘稠城南门刘氏,建台门傅。后裔宋时迁双林,上傅与下傅,稽亭村,(傅大士1500前生在稽亭里)元时迁大陈镇芦柴。明洪武十九年傅藻建杜门书院,遂蕃其族于今大陈镇杜门,分支居大陈镇婆姆、义门、楼家坞、大路傅。从福建莆田迁居江东街道下傅。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

梁天监十一年,大士十六岁,娶刘妙光为妻,生二子。二十四岁得到天竺僧达摩大师的的指引,发愿精进修道。在道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享年七十有三。

傅大士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并称"梁代三大士"。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才能最终得到大解脱。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此或系后人托其名之伪作)、《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傅大士在佛教史上被尊奉为西天东土应化圣贤,与文殊、天亲、维摩等23人同为菩萨,列在宝志(即志公)之后,慧思、天台智者之前。

在这个村子里有个地方叫前菜园的地方,是稽亭丁氏繁衍生息的地方。考据丁氏宗谱:北宋元丰年间,江西新余丁奂任婺州录事,秩满居佛堂镇塔山下(云山、塔山村),分支迁佛堂镇稽亭塘、芳山、老市基村、寺前街村,廿三里街道大岭、葛塘村。明洪武时,丁琼从诸暨枫桥迁稠城街道丁店,分支迁廿三里街道丁店、下丰塘。

稽亭村有着红曲生产的历史。平时就有着做红粬、晒红粬的习俗。

红粬是我国古代中医药学园地里绽放的一朵艳丽奇葩,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始用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受到历代人们的青睐。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红曲作了较全面的记载,认为其“破血、活血”。

200多年前,一位来自福建莆田县名叫吴梧孙的人,迁入稽亭村后,带来了制作红粬的“粬娘”和技术,并逐渐使稽亭形成了一个依靠做红粬勤劳致富而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据清光绪十一年(1884)的《吴氏宗谱》记载:“莆田县吴梧孙,号庆元,幼负异材,贸易代耕。遨游义邑,爱山川之秀丽,念风土之敦淳,辞鳌头之桑梓,徙乌伤之稽亭,自为第一世祖。娶朱氏,生二子。”迄今已繁衍至第八代,有20多户。

吴梧孙到稽亭后,不仅自己制作红曲,还不吝赐教给村民,使稽亭村红粬业的生产,带动了本地酿酒业和酱醋业的发展。由于吴梧孙人缘极好,心情舒畅,寿高99岁才去世。

但是,吴梧孙去世后,稽亭的村民借靠近佛堂古镇的优势和制作红粬的技术,其“粬娘”与制粬技术开始保守起来,后来甚至发展到了做红粬成了男人的专利,只传儿不传女的程度。师傅在制作红粬时,假借“守口”能保酒气不“外溢”为名,嘴不张声说话,其目的就是为了保守制粬秘诀不外传。因此到了建国初期,全稽亭真正能制红粬的只有三四十户人家。

稽亭村如今还保存着丁氏小宗祠、廉三十公祠、佑十三祠及承业堂等古建筑。近年来,稽亭村党支部、村委会着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美化、亮化了家园。居家养老中心、丰收驿站等,为村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服务。

(0)

相关推荐